嬰兒受到心理傷害(被寶寶打臉是因為討厭嗎)
2023-09-09 21:48:25 2
誰敢說自己這輩子都沒挨過打呢?就算是各位小仙女,當媽後也免不了被自己的寶寶用小巴掌Pa一下~
而且每次被「打」時還總是毫無徵兆,本來寶寶咿咿呀呀的正「聊」得開心,;冷不丁的就被那雙小手薅頭髮、撕嘴,一天能有好多次。
這麼小的孩子怎麼就知道打人了?自家寶寶是不是有暴力傾向啊?我的寶寶一定不喜歡我了,好傷心哦……相信不少父母都會有這些疑惑。
其實這正是孩子愛父母的證明!不相信?那就要從幼兒心理講起了。
為什麼遭罪的總是媽媽的臉?
嬰兒的視力和成人有很大區別,研究發現在生命的最初幾周嬰兒只能看清楚大約20釐米遠的物體,太近或者太遠對他們來說都是模糊的。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嬰兒的世界就是殘缺的,因為就算只有20釐米,也不妨礙嬰兒的發育或是他們對世界的探索。
1個月和2個月嬰兒對人面部的視線掃描記錄↑
而20釐米正好是嬰兒在吃奶的時候,和母親互動時臉部之間的距離,這樣能方便他們認識母親,以便和其他人區別開來。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莫頓·多伊奇曾對24個嬰兒進行了視覺喜好研究:
研究人員給嬰兒們展示了幾張人臉大小的紙片,一張畫著正常人臉的五官,一張打亂了五官,還有一張是沒有任何五官。
結果發現,嬰兒們對正常的人臉五官最感興趣。莫頓認為,嬰兒的面部識別能力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一種與生俱來的應激反應讓嬰兒具備更關注面部圖案的傾向(勝過任何其他視覺刺激物)。
儘管嬰兒還沒有完整的辨別能力,但這保證嬰兒最大限度地看到人臉,並因此擁有進一步學習和辨別的機會。
第二個階段:從看到人臉開始的幾周後,嬰兒發展出主要通過觀察臉部內在特徵識別人臉的能力,在反覆經歷不同人臉後逐步建立其視覺形象。
第一階段是建立在腦中較低級、原始的部分,而第二階段則要求大腦皮層的較高功能,而大腦皮層是在第二或第三個月才開始工作,然後逐漸控制嬰兒的視覺導向。
而媽媽作為與寶寶接觸時間最多的人,自然被寶寶列為首要識別對象,此時在寶寶眼中其他人的形象仍是模糊的,但媽媽已經「清晰可見」。
因此當寶寶把伸向媽媽的臉時,只是在傳達一個意思:媽媽,我想摸摸你。
只是像「觸摸」這種精細動作,不僅需要觸覺、視覺的發育,更需要去藉助手部、甚至身體肌肉群的協調。
對於無法控制自己的力度和速度的寶寶而言,看起來就是比較粗暴的抓、打、薅了。
可老這麼「挨打」也不是事啊,我們該如何阻止寶寶的這種行為呢?
概念轉移vs精細動作發展
對於月齡大一些的寶寶而言,優家教育創始人吳臻老師認為:
當寶寶打父母的時候,父母的態度很重要,首先我們要制止寶寶的行為,切記動作不能太重,不要讓寶寶以為我們要打他。
其次可以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可以這樣對寶寶講,寶寶你打媽媽,媽媽感到很痛很傷心。
然後正確的引導,告訴寶寶當你生氣有情緒的時候,可以哭出來喊出來,也可以跺跺腳,拍拍自己的大腿。
最後要注意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語氣、語調和表情,讓寶寶感受到這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而對於月齡小的寶寶來說,不管父母做什麼可能都是無用的!寶寶還無法理解語言的含義,但還是可以感知到大人聲音和表情。
所以,如果被寶寶打,最好的方法是以不變應萬變,不要做出過分誇張的表情,適當時候可以拿個玩具去轉移娃的注意力。
比如當寶寶的小手朝著你的臉打來,不妨也伸出自己的手,讓寶寶的手打在你的手上,和寶寶擊個掌。
在擊掌過後可以對著寶寶笑,讓寶寶感覺這樣做媽媽很開心,久而久之寶寶就會將"打臉"換成"擊掌"了。
此外,針對不同月齡的寶寶,父母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針對性的訓練孩子的精細動作發展:
0-1個月,最好不要給寶寶戴手套。孩子只有充分觸摸外部世界,才能更好地發育觸覺。
2-5個月,可以適當對寶寶進行抓握訓練。用不同形狀、不同質地的玩具吸引寶寶伸手去抓,讓寶寶手部可以接受不同的刺激。
6個月,可以教寶寶撕紙,培養手眼協調能力,鍛鍊手部精細動作。
7-12個月,可以訓練寶寶用一隻手的玩具,去打擊另一手裡的玩具,當兩個玩具碰撞發出聲音時,就給寶寶獎勵。
這樣能促進寶寶的手、眼、耳、腦等感知能力的發展。
1-2歲,可以進一步促進寶寶的手指靈活發育,可以給寶寶買一個玩具電話,帶寶寶按電話鍵,鍛鍊手部肌肉,促進手眼協調。
2-3歲,就可以引導寶寶做一些更複雜的手部動作,比如互動式投籃、用棍子撥小球走規定路線等。
正所謂心靈手巧,那些看似打人的動作背後只是寶寶無窮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手部動作多且靈活的孩子往往都是個聰明娃。
願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