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超話什麼帖算違規(舊話輯選任性刷梗)
2023-09-10 06:06:27 1
「B站都買奧特曼了,你還不相信光嗎?」3月31日當晚,Bilibili在其官網內同時上線了28部奧特曼系列作品。這一消息猶如重磅炸彈,一經放出就直接衝上了B站熱搜榜首。
童年英雄能夠重登熒幕,本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但奧特曼文化圈內的朋友們卻喜憂參半。他們擔憂諸如「你還相信光嗎」、「抗日英雄」等各種網絡梗被一些人不分視頻內容、不分具體情景地瘋狂刷屏,如此玩梗不僅影響了觀眾的心情,還拉低了特攝圈的水準。
其實,粉絲們的擔憂並非全是杞人憂天。近幾年來,從動輒「乳法」到逢美必遇的「自由氣息」、從「父慈子孝」再到「孝死我啦」、從A站B站再到抖音快手......任性刷梗的行為讓人反感、讓人頭疼、讓人惱火,儼然成為各個網絡文化圈所要面臨的共同問題。
要釐清任性刷梗令人討厭的原因,我們不妨先從梗本身說起。「梗」實際上是「哏」(gén)的訛字。哏有滑稽可笑的意思,在我國臺灣地區被誤寫作「梗」。近幾年來得益於兩岸相互間的交流及各自娛樂業的發展,梗又傳回了大陸。雖然幾經轉折,梗的意思大致上沒有變化,仍指的是一個人或某件事的笑點。但與我們常說的「段子」不同,段子更像是一個故事,有著相對完整的邏輯結構,而梗則多是一些詞或句子,從邏輯和形式上看頗有些斷章取義的概念。
從梗的形成過程來看,如果說梗最初源於一個人的笑點,則其最終成形於一群人的狂歡。正如文化是集體的而不是個人信手拈來的一樣,作為一種亞文化,特定的梗形成於特定的文化圈中。在某個文化圈內,一個梗最初可能只是少數人的笑點,可如果當它順應了圈內大多數人的感情時,人們的心照不宣就共同賦予了其一種新內涵。此時,原有的笑點發生了解構,轉變成了群體賦予其的特殊含義,一個梗由此形成。所以,梗是一個文化圈共同情感的承載體:它脫離於原意,重塑於感性;它指代著某種情感,象徵著某個群體。
人類是群居動物,不僅是生存意義上的,也是文化意義上的。當梗作為共同情感的承載體而在文化圈內部使用時,它是圈內關係的潤滑劑。某個二戰討論群正因為A國與S國誰在戰爭中的貢獻大而鬧得劍拔弩張,這時,一個恰到好處的「乳法」梗可能就會讓群內環境變得融洽。但如果人們僅把梗作為一種彰顯所屬圈際的身份標識,隨意的在其它文化圈中使用,那麼它就成了圈際關係的破壞者。例如,某個歷史群正在討論F國取得的歷史成就,共和制、民法典、文學藝術、啟蒙思想......一系列人類智慧的結晶無不讓人讚嘆。這時,一個「乳法」梗的出現就不禁讓人覺得唐突與反感。對於這種使梗喪失了情感承載功能的玩梗行為,人們稱之為「無腦刷梗」。
有人認為,刷梗行為是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體系。誠然,各個文化圈能夠衝破藩籬,對於文化的融合來說是一件好事,但我們也應注意到,不同的文化圈就像不同的主權國家,它們之間的邊界或許模糊,但卻是客觀存在的。不顧具體情境內容、不考慮其他群體感受的刷梗行為無異於是對其他文化圈的侵犯。對這種有違禮儀規範之道的行為,其結果自然是「失道者寡助」「天下共聲討之」。所以,個別人「無腦刷梗」的行為不僅破壞了其他文化圈的正常氛圍,還會給他所代表的文化圈扣上一頂不利於其形象的帽子。這不僅無助於本文化圈的壯大,也有礙於和其他文化圈的融合。
從社會樸素的道德情感來看,有些任性刷梗行為惹人生厭,是一些梗從誕生之日起就註定的。主流文化也好,亞文化也罷,符合基本的道德邏輯是這些文化能被人們接受和認可的前提。但在網絡中,一些梗的蘊意卻與這種樸素的道德情感相違背,完全淪落為了低俗文化的運載體,此種刷梗行為雖屬少數,但絕對不能被任何文化圈容忍。
刷梗所引發的矛盾,歸根結底還是體現為不同文化圈之間存在的差異。對有些可以忽略的分歧,各個文化圈不如求同存異、相互理解、互相欣賞;而對那些不可彌合的分歧,每個文化圈之間也不該僅為了本圈的感受而去無故排斥其它圈子。以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是各圈的應有之道。
具體到我們每個人來說,這正是:
幽默風趣不能少,情境場合需弄清。
若是玩梗太隨意,恐讓眾人不開心。
文字編輯 | 宋秉嶽
圖片來源於網絡
責任編輯 | 王麗梅
首發於2021年4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