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豎爐防過溼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9-09 14:11:55 1
專利名稱:矩形豎爐防過溼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冶金行業用來生產酸性球團礦的一種設備,具體是矩形豎爐。
(二)
背景技術:
矩形豎爐是冶金行業用來生產酸性球團礦的一種設備。該項技術從上世紀 六十年代中期從歐洲傳入我國。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國內矩形豎爐爐型曰趨 合理,特別是採用了導風牆和乾燥床技術,開創了國際低風壓、低電耗、優質、 高產的先河。國內乾燥床採用屋脊形,即在乾燥水梁上鋪通風箅條,乾燥床角
度一般在35 40Q。正常生產時,合格生球均勻地鋪在乾燥床上,料層厚度約為 150 200毫米,預備帶上升的熱廢氣和從導風牆出來的熱風在乾燥床的下面混 合,其混合氣體的溫度為500-700°C,穿過乾燥床與自乾燥床項部下滑的生球進 行熱交換,達到使生球乾燥的目的。乾燥後的生球在爐內再經過預熱、焙燒、 均熱、冷卻、齒輥破碎過程,最終從爐內排也成品球團礦。
生球在布到乾燥床的上部時,由於乾燥床下部的熱廢氣溫度較高,熱交換 非常劇烈,生球在脫除物理水的過程中極易產生爆裂現象,導致爐內粉末增加, 降低爐內透氣性,最終影響焙燒的均勻性,生產出部分未燒透、抗壓強度低的 球團礦。另外,受到乾燥床面積及熱氣流流量的限制,豎爐的生產能力也受到 了限制。
(三) 實用新型技術內容
本實用新型之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一些缺陷,提供一種矩形豎爐 防過溼結構。
為了實現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依據了下述的技術方案。矩形豎爐防過 溼結構,包括爐牆、置於爐牆內的屋脊形乾燥床和置於乾燥床下部的導風牆, 進一步的結構是在乾燥床屋脊的下部、導風牆上的通風孔上設置異形磚,在異形磚和乾燥床屋脊的下部形成的半密閉空腔之間通長安裝開有小孔的送風管, 該送風管與爐外的風機通過管道連接。
再進一步的結構是在送風管與風機的連接管道上設置調節閥。
還可以在送風管與風機的連接管道上設置流量控制板。
所述的異形磚可以是v形、半圓形或者是u形。
本實用新型的優越之處在於在乾燥床上部增設低溫大風量區,即防過溼 帶,減少生球爆裂,同時增加熱氣流量,提高幹燥速度,增加球團礦產質量。
(四)
圖l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請參見附圖l。矩形豎爐防過溼結構,包括爐牆9、 置於爐牆內的屋脊形乾燥床7和置於乾燥床下部的導風牆6,進一步的結構是 在乾燥床下部、導風牆上部的通風孔5上設置異形磚10,在異形磚與屋脊形幹 燥床的下部形成的半封閉空腔8內通長安裝開有小孔的送風管4,該送風管與 爐外的風機1通過管道連接。在送風管4與風機1的連接管道上設置調節閥2 和流量控制板3。
通過上述的披露,本實用新型中爐外的冷風在風機的作用下通過管道進入 送風管4,並從管上的小孔噴出,與進入半封閉空腔8內部的溫度在500-700QC 高溫熱氣進行熱交換,通過調節風量將溫度控制在300-400°C左右,這樣在幹 燥床上部就形成低溫大風量區,即防過溼帶;在該帶的熱廢氣通過爐頂除塵帶 走大量物理水分。脫去大部分物理水分後的生球進入乾燥床下部的乾燥帶,這 樣可減少生球爆裂,同時由於增加了風量,提高了生球乾燥速度,有利於提高 球團礦的產量和質量。
當豎爐停產時,再通一段時間的冷風,直至爐內送風管4冷卻至常溫,然 後再停風機l。
權利要求1、矩形豎爐防過溼結構,包括爐牆(9)、置於爐牆內的屋脊形乾燥床(7)和置於乾燥床下部的導風牆(6),其特徵在於在乾燥床下部、導風牆上部的通風孔(5)上設置異形磚(10),在異形磚與屋脊形乾燥床的下部形成的半封閉空腔(8)內通長安裝開有小孔的送風管(4),該送風管與爐外的風機(1)通過管道連接。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豎爐防過溼結構,其特徵在於在送風管 (4)與風機(1)的連接管道上設置調節閥(2)。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矩形豎爐防過溼結構,其特徵在於在送 風管(4)與風機(1)的連接管道上設置流量控制板(3)。
4、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矩形豎爐防過溼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異 形磚可以是V形、半圓形或者是U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冶金行業用來生產酸性球團礦的一種設備,具體是矩形豎爐防過溼結構,該爐包括爐牆(9)、置於爐牆內的屋脊形乾燥床(7)和置於乾燥床下部的導風牆(6),其特徵在於在乾燥床下部、導風牆上部的通風孔(5)上設置異形磚(10),在異形磚與屋脊形乾燥床的下部形成的半封閉空腔(8)內通長安裝開有小孔的送風管(4),該送風管與爐外的風機(1)通過管道連接。在所述的送風管(4)與風機(1)的連接管道上設置調節閥(2)和流量控制板(3)。本實用新型的優越之處在於在乾燥床上部增設低溫大風量區,即防過溼帶,減少生球爆裂,同時增加熱氣流量,提高幹燥速度,增加球團礦產質量。
文檔編號F27B1/00GK201331254SQ200820230849
公開日2009年10月21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15日 優先權日2008年12月15日
發明者丁學輝, 斌 葉, 左武新, 龐秋林, 王文中, 賀新亮, 郭憲臻, 黃新高 申請人:安陽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