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的製作方法
2023-09-14 02:02:25 1
一種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屬於煤礦安全設備領域。其特徵在於: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固定連接的集塵罩(1)、集塵漏鬥(4)和集塵筒(5),在集塵罩(1)的後端面設置有縫隙遮擋單元。本實用新型的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在其後端面上設置有毛刷,在使用時通過毛刷將錨網與煤壁之間的空隙進行了遮擋,因此避免了鑽出的煤粉從錨網與煤壁之間的空隙處落下,進一步地避免了落下的煤粉被巷道內的氣流吹散,實現了煤粉的精確收集。將集塵漏鬥的下埠向後設置並與集塵罩的後端面處於同一垂線上,在鑽孔時,由鑽頭鑽出的煤粉可以垂直下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煤粉在集塵漏鬥內壁上出現殘留,使得測量更加精確。
【專利說明】一種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
【技術領域】
[0001]一種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屬於煤礦安全設備領域。
【背景技術】
[0002]鑽屑法是一種最基本、最有效的監測衝擊地壓危險的手段。通過在煤壁施工直徑42-50mm的鑽孔,根據排出的煤粉量及其變化規律和有關動力效應,鑑別衝擊危險。其理論基礎是鑽出煤粉量與煤體應力狀態具有定量的關係,即在其他條件相同的煤體中,當應力狀態不同時,其鑽孔的煤粉量也不同。當單位長度的排粉率增大或超過標準值時,表示應力集中程度增加和衝擊危險性提高。通過鑽屑法能夠簡單有效的圈定應力集中區域,及時採取卸壓解危工作,然後再通過鑽屑法來校驗應力是否轉移。
[0003]如圖4所示,在礦井下,煤壁8的前端固定有錨網7,使得煤壁8與錨網7之間存在有一定的空隙。因此在使用鑽屑法收集煤粉時,鑽孔及收集工具無法穿過錨網7,從而導致了在進行鑽孔時會有一部分煤粉從錨網7與煤壁8之間的空隙落下,由於巷道內存在有較大的氣流,因此落下的煤粉會被氣流吹走,無法進行二次收集,從而影響了測量的準確性,為井下安全帶來了隱患。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在進行鑽屑法時與煤壁緊貼,鑽出的煤粉不會掉落或吹走,保證了測量精度的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
[0005]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該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其特徵在於: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固定連接的集塵罩、集塵漏鬥和集塵筒,在集塵罩的後端面設置有縫隙遮擋單元。
[0006]優選的,所述的集塵罩為一矩形體,集塵罩的左、右、上三端封閉,後端和下端敞口,前端開有一鑽孔可伸入的圓孔,在集塵罩的左、上、右、下四個端面首尾連接形成的四個邊緣處各設置有一條與集塵罩正端面垂直的固定柱。
[0007]優選的,所述的縫隙遮擋單元為固定在集塵罩後端面周圈上,與後端面垂直的一圈毛刷。
[0008]優選的,所述的集塵漏鬥截面為直角梯形狀,其上埠周圈與所述的集塵罩的下端面固定連接,下埠向後設置,下埠的後端面與所述的集塵罩的後端面平齊並處於同一條垂線。
[0009]優選的,所述的集塵筒為上、下端敞口且等粗的筒體,其上、下埠的尺寸與形狀與所述的集塵漏鬥的下埠匹配。
[001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0011]1、本實用新型的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在其後端面上設置有毛刷,在使用時通過毛刷將錨網與煤壁之間的空隙進行了遮擋,因此避免了鑽出的煤粉從錨網與煤壁之間的空隙處落下,進一步地避免了落下的煤粉被巷道內的氣流吹散,實現了煤粉的精確收集。
[0012]2、將集塵漏鬥的下埠向後設置並與集塵罩的後端面處於同一垂線上,在鑽孔時,由鑽頭鑽出的煤粉可以垂直下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煤粉在集塵漏鬥4內壁上出現殘留,使得測量更加精確。
[0013]3、通過設置多條固定柱,方便本實用新型的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與錨網相固定。
[0014]4、僅設置集塵罩、集塵漏鬥以及集塵筒,且無內部結構,因此同時具有結構簡單可靠,易於生產的優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正視圖。
[0016]圖2為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右視圖。
[0017]圖3為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仰視圖。
[0018]圖4為現有技術煤壁示意圖。
[0019]其中:1、集塵罩2、圓孔3、固定柱4、集塵漏鬥5、集塵筒6、毛刷7、錨網
8、煤壁。
【具體實施方式】
[0020]圖Γ4是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下面結合附圖Γ4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0021]如圖廣3所示,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固定連接的集塵罩1、集塵漏鬥4以及集塵筒5,具有結構簡單可靠,易於生產的優點。
[0022]集塵罩I為一矩形體,集塵罩I的左、右、上三端封閉,後端和下端敞口,前端開有一鑽孔可伸入的圓孔2。在集塵罩I的左、上、右、下四個端面首尾連接形成的四個邊緣處各設置有一條與集塵罩I正端面垂直的固定柱3。在集塵罩I敞口的後端面的周圈上固定有與後端面垂直的一圈毛刷6。
[0023]集塵漏鬥4截面為直角梯形狀,其上埠周圈與集塵罩I的下端面固定連接,下埠向後設置,下埠的後端面與集塵罩I的後端面平齊並處於同一條垂線。將集塵漏鬥4的下埠向後設置並與集塵罩I的後端面處於同一垂線上,在鑽孔時,由鑽頭鑽出的煤粉可以垂直下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煤粉在集塵漏鬥4內壁上出現殘留,使得測量更加精確。在集塵漏鬥4的下埠處連接設置有集塵筒5。
[0024]集塵筒5為上、下端敞口且等粗的筒體,其上、下埠的尺寸與形狀與集塵漏鬥4的下埠匹配。
[0025]具體工作過程及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在巷道內選好鑽孔開孔位置,然後將通過四周的固定柱3將本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固定在煤壁8前的錨網7上,本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固定完成之後,固定在其集塵罩I後端面周圈的毛刷6穿過錨網7,並與煤壁8表面相接觸,通過毛刷6將本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與煤壁8之間的空隙進行了遮擋。
[0026]然後鑽頭穿過圓孔2對煤壁8進行鑽孔。在鑽孔過程中鑽出的煤粉進入集塵罩I內並向下經由集塵漏鬥4和集塵筒5落下,在實際操作中,可在集塵筒5的下埠處放置一煤粉收集容器,方便煤粉的收集。由於毛刷6將錨網7與煤壁8之間的空隙進行了遮擋,因此避免了鑽出的煤粉從錨網7與煤壁8之間的空隙處落下,進一步地避免了落下的煤粉被巷道內的氣流吹散,實現了煤粉的精確收集。
[0027]集塵罩1、集塵漏鬥4以及集塵筒5優選內壁光滑的材料製成,如金屬板。集塵筒5也可採用軟體結構,如廢舊布袋。
[0028]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是對本實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加以變更或改型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是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改型,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其特徵在於: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固定連接的集塵罩(I)、集塵漏鬥(4 )和集塵筒(5 ),在集塵罩(I)的後端面設置有縫隙遮擋單元。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集塵罩(I)為一矩形體,集塵罩(I)的左、右、上三端封閉,後端和下端敞口,前端開有一鑽孔可伸入的圓孔(2),在集塵罩(I)的左、上、右、下四個端面首尾連接形成的四個邊緣處各設置有一條與集塵罩(I)正端面垂直的固定柱(3)。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縫隙遮擋單兀為固定在集塵罩(I)後端面周圈上,與後端面垂直的一圈毛刷(6)。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集塵漏鬥(4)截面為直角梯形狀,其上埠周圈與所述的集塵罩(I)的下端面固定連接,下埠向後設置,下埠的後端面與所述的集塵罩(I)的後端面平齊並處於同一條垂線。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煤礦鑽屑法用捕塵罩,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集塵筒(5)為上、下端敞口且等粗的筒體,其上、下埠的尺寸與形狀與所述的集塵漏鬥(4)的下埠匹配。
【文檔編號】E21F5/00GK204152539SQ201420554905
【公開日】2015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5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25日
【發明者】劉業獻, 邵昌堯, 郭曉勝, 劉志剛, 李新賢, 劉虎, 李國營, 任文濤, 王衝, 崔保閣, 黨紅寇 申請人:山東唐口煤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