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芯門鎖外把手止動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9-14 07:14:00 3
專利名稱:插芯門鎖外把手止動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構,特別是一種插芯門鎖外把手止動機構。
現有五舌帶連動機構的插芯門鎖的外把手一般都採用電磁鐵等方式來控制其動作。而全機械式門鎖會將外把手設計成固定式,也就是在門外開門必須使用鑰匙,而且一定要轉動360°才行。此設計在出入頻繁時尤感不便,只局限高檔賓館等場合使用。且一旦發生緊急情況時,增加了開鎖的難度。一般用戶要求在主人外出和晚上睡眠時,或室內有事不想外人隨便出入時,才使門鎖鎖住不能自由開啟,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功能齊全,使用方便,既可作通道鎖,防風鎖,又可作安全可靠門鎖的插芯門鎖外把手止動機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達到本實用新型包括鎖體、外執手方鐵、內執手方鐵、卡簧、旋鈕杆、螺釘、固定螺母,其特徵在於還有蓋板、撥動塊、止位塊,撥動塊固定在鎖體靠門外一側的旋鈕杆上,外執手方鐵、內執手方鐵都插入鎖體方孔中,在門內側蓋板套入內執手方鐵並貼緊鎖體,在門外側止位板套入外執手方鐵中,並貼緊鎖體,止位塊靠近方孔處設有止動腔,撥動塊的安裝位置與止動塊對應配合。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還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達到撥動塊上設有舌形凸塊,止位塊上設有舌形腔,舌形凸塊對應位於舌形腔內。螺釘從門內側穿過蓋板、鎖體、止位塊,裝於固定螺母上,止位塊上設有滑槽,固定螺母位於滑槽內。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分解圖。
本實用新型下面將結合附圖(實施例)作進一步詳述參照
圖1、圖2,本實用新型由鎖體1、外執手方鐵2、內執手方鐵3、卡簧4、蓋板5、旋鈕杆6、螺釘7、固定螺母8、撥動塊9、止位塊10等組成。撥動塊9固定在鎖體靠門外一側的旋鈕杆6上;外執手方鐵2、內執手方鐵3都插入鎖體方孔1-1中,在門內側蓋板5套入內執手方鐵3並貼緊鎖體1;在門外側止位板10套入外執手方鐵2中,並貼緊鎖體1。螺釘7從門內側穿過蓋板5、鎖體1、止位塊10裝於固定螺母8上;止位塊10上設有滑槽10-3,固定螺母8位於滑槽10-3內。止位塊10靠近方孔1-1處設有止動腔10-1;撥動塊9上設有舌形凸塊9-1,止位塊10上設有舌形腔10-2,舌形凸塊9-1對應位於舌形腔10-2內。
當撥動塊9位於水平方向時,外執手方鐵2可以作旋轉運動,使鎖舌(活斜)伸縮,即門可以開啟。如門鎖要上保險,即把旋鈕轉動,使方舌伸出鎖體外,使門上鎖,那時門鎖已起到鎖定作用,撥動塊9隨著旋鈕杆6的轉動作90°運動位移,通過撥動塊9上的舌形凸塊9-1與止位塊10上的舌形腔10-2配合,止位塊10在撥動塊9的驅動下向上作位移(8毫米),使外執手方鐵2(把手)進入止位塊10的止動腔10-1內,外執手方鐵2(把手)受制動腔10-1的制約無法轉動,從而起到外把手被鎖定的作用。如主人要開啟門,必須把鑰匙插入鎖芯中,打開保險,解除止動塊10的制約,使止動塊10復位,外把手又可自由轉動,開啟門鎖。門內則任何情況下不受制約。
本實用新型相比現有技術具有如下優點結構簡單合理,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功能齊全,即可用作防風鎖、通道鎖,又可用作牢固的門鎖;廣泛應用在高級賓館,普通家庭等場合。
權利要求1.一種插芯門鎖外把手止動機構,包括鎖體(1)、外執手方鐵(2)、內執手方鐵(3)、卡簧(4)、旋鈕杆(6)、螺釘(7)、固定螺母(8),其特徵在於還有蓋板(5)、撥動塊(9)、止位塊(10),撥動塊(9)固定在鎖體靠門外一側的旋鈕杆(6)上,外執手方鐵(2)、內執手方鐵(3)都插入鎖體方孔(1-1)中,在門內側蓋板(5)套入內執手方鐵(3)並貼緊鎖體(1),在門外側止位板(10)套入外執手方鐵(2)中,並貼緊鎖體(1),止位塊(10)靠近方孔(1-1)處設有止動腔(10-1),撥動塊(9)的安裝位置與止動塊(10)對應配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撥動塊(9)上設有舌形凸塊(9-1),止位塊(10)上設有舌形腔(10-2),舌形凸塊(9-1)對應位於舌形腔(10-2)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螺釘(7)從門內側穿過蓋板(5)、鎖體(1)、止位塊(10),裝於固定螺母(8)上,止位塊(10)上設有滑槽(10-3),固定螺母(8)位於滑槽(10-3)內。
專利摘要一種插芯門鎖外把手止動機構,包括鎖體、外執手方鐵、內執手方鐵、卡簧、旋鈕杆、螺釘、固定螺母,其特徵在於:還有蓋板、撥動塊、止位塊,撥動塊固定在鎖體靠門外一側的旋鈕杆上,外執手方鐵、內執手方鐵都插入鎖體方孔中,在門內側蓋板套入內執手方鐵並貼緊鎖體,在門外側止位板套入外執手方鐵中,並貼緊鎖體,止位塊靠近方孔處設有止動腔,撥動塊的安裝位置與止動塊對應配合。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功能齊全,既可作防風鎖、通道鎖,又可作牢固的門鎖。
文檔編號E05B65/02GK2387225SQ9923865
公開日2000年7月12日 申請日期1999年9月7日 優先權日1999年9月7日
發明者李培康 申請人:李培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