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電子標記納米探針68Ga‑NOTA‑DGL‑Ac及其製備方法與用途與流程
2023-09-14 09:03:30

本發明涉及正電子標記納米探針68ga-nota-dgl-ac及其製備方法與用途,屬於醫學領域。
背景技術:
納米材料是指一維空間尺寸95%。上述實驗表明,68ga-nota-dgl-ac具有較好的體外穩定性,該標記化合物的比活度為30gbq/μmol。
2.5細胞攝取及洗脫實驗
為測定68ga-nota-dgl-ac的細胞結合及細胞滯留特性,分別用a549及u87mg進行細胞攝取及洗脫實驗。結果表明a549及u87mg細胞能快速、高效地結合68ga-nota-dgl-ac,如圖6所示,且隨著孵育時間延長,顯像劑對兩種細胞結合力進一步增強,在孵育2h時達到高峰。在細胞洗脫實驗中,68ga-nota-dgl-ac在兩種細胞中均表現為隨時間的延長緩慢下降,說明68ga-nota-dgl-ac在細胞內排洩緩慢,而在2h末仍有顯像劑滯留。
2.668ga-nota-dgl-ac在正常小鼠的體內生物學分布
68ga-nota-dgl-ac在正常昆明小鼠的體內生物學分布結果如圖7所示,結果顯示:在注射顯像劑30min後血液的放射性明顯低於5min,各為(3.43±1.93)id%/g和(8.73±1.21)id%/g,說明68ga-nota-dgl-ac在血液中清楚速度較快。在注射顯像劑5min、30min、60min及120min後,放射性攝取主要聚集在肝臟和脾臟,且放射性攝取在肝臟隨著時間的延長有所升高,而在脾臟隨著時間的延長有所下降。雙腎在各個時間點放射性攝取值均較低,而肝臟在各個時間點放射性攝取值均較高,說明68ga-nota-dgl-ac是通過肝臟代謝,而非經腎臟排洩。
2.768ga-nota-dgl-ac在正常小鼠的micro-pet顯像
68ga-nota-dgl-ac在正常km小鼠經尾靜脈注射120min後的micro-pet顯像結果(圖8)表明,探針68ga-nota-dgl-ac主要分布在肝臟,其次為脾臟,膀胱少量攝取,雙腎及其他臟器未見明顯攝取。
2.868ga-nota-dgl-ac在荷u87mg腫瘤鼠的體內生物學分布
納米分子探針68ga-nota-dgl-ac在u87mg腫瘤鼠經尾靜脈注射1小時後,其在腫瘤組織及主要臟器中的放射性攝取程度見圖9。結果表明:注射顯像劑1小時後,u87mg腫瘤組織攝取值為(0.19±0.02)id%/g,低於其他主要臟器組織。顯像劑在肝臟和脾臟放射性攝取較高,分別為(65.75±0.10)id%/g及(9.79±0.58)id%/g。
2.968ga-nota-dgl-ac在u87mg荷瘤鼠的micro-pet顯像
通過micropet/ct顯像可觀察68ga-nota-dgl-ac在u87mg荷瘤鼠中的體內藥代動力學特性,從圖10中可見,經尾靜脈注射68ga-nota-dgl-ac後,顯像劑主要分布在肝臟,其次是心臟,瘤結節未見明顯攝取。在注射顯像劑15min、60min及120min後瘤組織的攝取值分別為(6.18±1.44)、(7.58±1.88)和(5.93±0.48)。而瘤內注射結果顯示,顯像劑68ga-nota-dgl-ac主要分布在瘤結節內,全身其他組織及臟器均未見明顯攝取。在瘤內注射顯像劑15min、60min及120min後,瘤組織的攝取值分別是(29.82±1.88)、(27.68±3.78)及(27.28±2.65)。
3.結論分析
本發明通過合成了樹狀大分子多聚賴氨酸衍生物dgl-nota-ac,並用正電子核素68ga進行了成功標記,該方法探索了一條簡單、快速、放化產率高的正電子標記納米分子探針途徑。在正常小鼠的體內生物學分布及正常小鼠的micro-pet顯像中均表明,68ga-nota-dgl-ac納米分子探針在正常鼠體內主要分布於肝臟和脾臟,其他臟器未見明顯代謝。而在u87mg荷瘤鼠活體成像及體內生物學分布中也顯示出納米探針主要集聚於肝臟及脾臟,腫瘤內未見明顯攝取。主要原因可能在於:1.68ga-nota-dgl-ac作為納米探針,由於水動力學檢測出納米粒徑為(35.02±1.53)nm,因此該探針易被網狀內皮系統吞噬,造成肝臟內的大量攝取。2.68ga-nota-dgl-ac納米探針具有腫瘤被動靶向性,造成腫瘤攝取及成像效果不理想。
後期研究我們將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改進:1.選取納米尺寸較小的納米分子作為載體,如dgl-g2等,使得修飾後的納米尺寸適合在腫瘤部位積聚,最大可能減少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的攝取。2.增加納米探針的腫瘤主動靶向性,可在納米表面修飾rgd等靶向膠質瘤的靶向肽,增加其腫瘤靶向性。
最後所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發明保護範圍的限制,儘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作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