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的水位」將驅動硬體如何升級?
2023-09-14 14:18:50 2
最近有圈內人感嘆:盛夏漸進,硬體創業最近卻逐漸呈現「降溫」趨勢。這也暗含了一種隱性態勢:如果說之前是一群創造力爆棚、嗅覺敏銳的科技蚱蜢們迎著可穿戴的大趨勢趕上,那麼如今,或許有人正在暗處憋大招,創造趨勢等待伺機一搏。在各種硬體參數上幾乎遭遇天花板的硬體們,如今儼然已迎來新一輪升級的新浪潮。而此次,浪潮將超何方發力?推動浪潮的「後浪」又是什麼?
·需求是發掘出來的,而非創造
有人說,智能硬體的需求是被硬生生創造出來的,而如果從人性本身來看,可穿戴設備存在的一大原因便在於發掘了人類尚未出現的需求。發掘和創造是個截然不同的動詞概念。
作家劉瑜在著作《觀念的水位》中有一同名文章闡述了一個關於「觀念水位」的概念:「政治制度的變革緣於公眾政治觀念的變化,而政治觀念的變化又根植於人們生活觀念的變化。水漲起來,船自然浮起來。」用在硬體身上,也存在這樣一個「水漲船高」的驅動過程。驅動硬體大船的每一滴「水」其實便是用戶的不斷累積的點滴需求,即「需求的水位」。
馬雲有一個大概叫做《懶人改變世界》的演講。他說「人懶得走路,所以發明了汽車;懶得衝咖啡,所以發明了可樂;懶得坐著,所以發明了沙發……等等。」事實上也大抵是這個意思,每一次科技的進階都滿足了人性深處追求安逸的生物本能式需求。
記得當初剛剛創立PICOOC時,整個創始團隊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硬體產品?幾番爭吵和市場調研後,我們最終達成了這樣的共識:
第一、該硬體產品一定要有海量用戶基礎,能短時間內迅速鋪貨上量。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足夠多的流量,建立一個規模夠大的用戶資料庫;
第二、用戶體驗要好,這樣才能擁有足夠多的活躍用戶;
第三、數據採集算法要足夠精準,否則後續的大數據挖掘都無法實現;
第四、完成這個產品的供應鏈和生產製造條件,都要足夠成熟。
尤其是基於第一個因素關於用戶的廣泛需求,我們最終沒有做當時已濫大街的智能手環、手錶等,而是一根針捅破天,用Latin打開了智能健康秤的一片藍海。
當然不能缺乏的一個另一個需求的發掘——官方數據顯示,2050年,60歲及以上人口將增至近4.4億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34%,中國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中國不斷加劇的老齡化趨勢成為健康保健增長的基礎,我們期待能用已進入大爆發階段的移動互聯來解決國人對於不斷增長的健康保健需求,讓慢病監控和預防、大數據管理等逐步成為可能。
·2.0時代:讓已有需求更舒適
當經歷了草創階段的萌芽發展之後,「需求的水位」驅動可穿戴之船進入了升華的 2.0時代,「以人為本,為人所需」仍是這一階段的主題,無外乎的方法便是——讓已有的需求變得更加便捷、舒適。
而非目前很多硬體商在走的幾個歧途:要麼做的是山寨一個成功案例,要麼是試圖把像手機已經實現的功能「搬運」到可穿戴設備上來,忽略了用戶本身。比如,用智能手錶來接受郵件或簡訊究竟能優化或代替手機的哪些功能呢?也不能像某智能電視,為了看1分鐘的視頻,你卻要對著笨重+密集按鍵的遙控器搗鼓10分鐘。這麼繁瑣的操作經常讓筆者深思:究竟,是人在操控機器還是人必須按照機器的方式行事?
科技無論怎麼發展必須要讓人更舒服。對於智能設備,人類可能都懶得佩戴、懶得攜帶、懶得操作,最好能解放雙手,解放軀體、解放大腦。所以可穿戴的未來,筆者認為其或許朝著這幾點方向改進:
1、表現形態:化繁為簡,便捷性。科技將會沿著宗教的路數走下去,未來的可穿戴形態最好是嵌入式的「千裡眼」、「順風耳」,比如耳部植入晶片、視網膜植入屏幕等。
2、24小時在線。這也是成就可穿戴第一個方向的必要因素。張瑞敏2014年網際網路創新大會上發言稱,「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和PC網際網路不一樣。消費者不是『去購物』,而是『在購物』」,一語點明時時保持在線狀態是移動互聯賦予人類生活改觀的一大表徵。未來的智能可穿戴設備,或許可以依靠生物電提供能源等提供與人體同步的續航,保證人24小時與機器聯網。
3、人機互動中的「感應」。未來的可穿戴一定是感應的時代,將讓人機互動的體驗上升至最優,醫生戴上手套一拍或用紅外槍一打,病人的心率、血壓等數據全部被收集。還記得電影《飢餓遊戲》中的場景嗎?那種隨時隨地可拉取全息顯示屏的場景或被演變成現實,室內物品均會化身為可顯示數字圖像和文件的電子顯示屏。
·繼續進化:從與「TA」到與「我」的連接
從表面上看,可穿戴是人與「TA」的連接——與機器的連接、通過機器與他者的連接,而實際的本質是,硬體是通過設備達到人與「本我」的連接。
當未來物聯網升級之後,一切最終全都會打通。比如在Latin網端的另一側,會「連接」出形態萬千的機器。比如,針對Latin檢測到某個缺乏營養元素的用戶,相關數據就立刻上傳至豆漿機,隨後會為該用戶配備屬於自己身體特質的豆漿營養液;而針對體脂超標、暴飲暴食的用戶,在他將貪婪的筷子馬上要戳向肥肉之時,立即會有聯網的智能筷子振動提示他——「對不起,你身上的肉已飽滿,不需要再補充同類食物。」整個物物連接過程就像POS機刷卡時,「啪」你馬上收到消費簡訊。
無論是人與物的連接還是物與物的連接,或者為了演變成連接其它人、流程、數據和事物。可穿戴設備的未來最終是一定要能夠與本我接觸,了解你的全部信息從而更好地為「本我」服務。
所以,在未來由「需求水位」驅動的硬體超級融合革命中,人機自然合體的權力將依舊再一次交到人類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