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慢性咽喉炎症桔梗含片的製備工藝的製作方法
2023-09-10 16:05:50 1
專利名稱:治療慢性咽喉炎症桔梗含片的製備工藝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中藥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治療慢性咽喉炎的一種中藥,並將其製成口服含片。
2、背景技術咽喉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之一,是飲食和呼吸重要通道的交匯處,是人體抵抗病菌、病毒的第一屏障。咽喉病長期得不到根治,易引起心臟病、胸膜炎、腎炎、關節炎、支氣管炎、咽喉癌等數十種嚴重威脅身體健康的疾病。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如工業汙染、空氣汙染、化學汙染等,咽炎發病率以每年1.7%的速度遞增。我國咽炎的發病率已高達87%。面對咽炎患者逐年遞增和帶來的嚴重危害,以及幾十年來咽炎無高效藥,這一日益緊迫現狀,世界各國政府和國際衛生組織已高度重視,先後投入大量人力和資金尋求治療咽喉病的上佳藥物。我國政府也將咽喉病的治療納入20世紀的醫學研究重大課題,並寄希望在民族醫藥中有新的突破。
桔梗、甘草均為藥食同源(可用於保健的中藥)類中藥材,桔梗與甘草同用即為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著名方劑——桔梗湯。經過我們的研究發現,將桔梗湯製成含片,具有明顯的清熱解毒,利咽止痛作用。對少陰病咽痛諸證具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因此,桔梗湯通過現代工藝研究,將其製作成為含片,使其服用劑量小、攜帶方便,並更能充分發揮藥物活性,從而達到對病人的臨床治療作用。因此,本發明在中藥研究領域中具有獨特性及創新意義性。其應用前景是十分廣闊的。
3、發明內容桔梗含片是由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科研人員經多年的試驗研究發現和發明。桔梗含片中主要組成為桔梗、甘草,通過有關文獻報導和我們對兩味藥中活性成分的動物試驗研究,並經過多次中試生產證明,桔梗含片具有明顯的消腫止痛作用。
桔梗含片中的主要活性物質有主要含有多種三萜類化合物、黃酮類化合物、甘草多糖、胺基酸以及微量元素等等。如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烏拉爾甘草皂苷甲、甘草苷(Liquiritin)、新甘草苷(Neolliquiritin)、甘草素(Liquiritigenin),桔梗皂苷A,B,C(platycodinA,B,C),桔梗皂苷元(Platycodigenin),桔梗酸A,B,C(Platycogenic acid,A,B,C),遠志酸(Polygalacic acid),樺木醇(Betulin),α-菠甾醇葡萄糖苷,天門冬氨酸,賴氨酸等等。
活性物質的結構式 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
甘草素(Liquiritigenin)甘草苷(Liquiritin) R1R2樺木醇(Betulin) 桔梗皂苷A(platycodin A)H H桔梗皂苷B,(platycodin B) COOH H桔梗皂苷C(platycodin C)H COCH3 遠志酸(Polygalacic acid)
具體實施方式
全方藥材粉碎混勻,加入10倍量水,加熱回流45分鐘,過濾。藥材殘渣再加入8倍量的水,加熱回流45分鐘,過濾。合併濾液,濃縮至小體積,減壓乾燥,成粉。加入輔料,混勻。壓製成片。
權利要求
1.桔梗含片的製備工藝,其特徵在於含片中存在以桔梗、甘草按一定比例提取的有效物質加入輔料製成的口服含片劑,本含片具有對咽喉腫痛的保健作用。
2.按權力要求1所述的使用藥材桔梗、甘草用量比例為1∶0.5~1∶5
3.按權力要求1所述的提取的有效物質是以水或乙醇作為提取溶媒。
4.按權力要求3所述的提取溶媒(水、乙醇)的用量為5~15倍。
5.按權力要求1所述的桔梗含片中桔梗、甘草提取有效物質的與加入的輔料比例為1∶1~1∶20。
6.桔梗、甘草提取的有效物質包括三萜類化合物、黃酮類化合物、甘草多糖、胺基酸以及微量元素,如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甘草苷(Liquiritin)、新甘草苷(Neolliquiritin)、甘草素(Liquiritigenin),桔梗皂苷A,B,C(platycodinA,B,C),桔梗皂苷元(Platycodigenin),桔梗酸A,B,C(Platycogenic acid,A,B,C),α-菠甾醇葡萄糖苷,天門冬氨酸,賴氨酸。
7.按權力要求1所述的桔梗含片具有對咽喉腫痛的保健作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於中藥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治療慢性咽喉炎的一種中藥,並將其製成口服含片。桔梗、甘草均為藥食同源(可用於保健的中藥)類中藥材,經過我們的研究發現,將桔梗湯製成含片,具有明顯的清熱解毒,利咽止痛作用。對少陰病咽痛諸證具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桔梗湯通過現代工藝研究,將其製作成為含片,使其服用劑量小、攜帶方便,並更能充分發揮藥物活性,從而達到對病人的臨床治療作用。因此,本發明在中藥研究領域中具有獨特性及創新意義性。其應用前景是十分廣闊的。
文檔編號A61P11/00GK101073594SQ20061008074
公開日2007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16日 優先權日2006年5月16日
發明者邊寶林, 王宏潔, 楊健, 司南 申請人: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