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貨幣金本位制(金本位信用貨幣的歷程)
2023-09-11 04:39:31 2
本節摘自原創書籍《初心部落,找回失落的家園!》第二部分:文明2.0--「勇敢者」遊戲 (續前節)
6、金本位信用貨幣正因為看到國家信用貨幣存在的問題,而貴金屬貨幣的大部分優缺點正好和信用貨幣的相反,所以有些國家在某些歷史時期就發行了一部分金本位信用貨幣,想將黃金貨幣的去中心化、能保值的優點與信用貨幣相整合。這種想法是非常好的,也是對信用貨幣購買力負責任的思路。但是設計者低估了權利階層的欲望和無奈,或高估了貴金屬的存量。當黃金的自然信用遇到人為的控制信用,當有限的貴金屬存量及產量遇到人類無限的財富欲望與貪婪,就註定所有的金本位貨幣將失敗,信用貨幣完勝,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夏州布雷頓森林通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確認美國政府1934年規定的每盎司黃金等同35美元的官價,美元與黃金掛鈎,並以此作為國際貨幣制度的基礎,這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從此美元就登上了世界通用貨幣的寶座,那時才會把美元也稱為「美金」。但1971年當許多國家要以美元大量兌換回美國手中的黃金的後,美國於8月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以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經過協商後美元開始對黃金貶值,美聯儲拒絕向國外中央銀行售出黃金,至此美元與黃金掛鈎的體制名存實亡。
國民黨政府在1948年8月以總統命令發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規定以金圓券為本位幣,與黃金掛鈎,每圓法定含黃金0.22217克,發行總限額為二十億元。限11月20日前以法幣300萬元折合金圓券一元、東北流通券30萬元折合金圓券一元的比率,銀行收兌社會上已發行的法幣及流通券。原本法幣與金圓券掛鈎對於穩定法幣的價值、重新樹立法幣信用很有好處,但是到1949年6月,金圓券發行總額竟然達到一百三十餘萬億元,超過原定的發行總限額的六萬多倍!與黃金掛鈎的金圓券流通不到一年,就形同廢紙,國民黨政府財政金融陷於全面崩潰,人民只好拒用金圓券。
金銀本位的信用貨幣看似改進巨大,但它還是沒有解決最大的問題:貨幣發行控制權的中心化問題。最初的設計者往往會低估了人的貪婪和無奈。
想把全國貨幣的信用集中由某幾個人或某個機構來控制,其「信用風險」本身就是奇大無比。金銀本位信用貨幣的本質還是國家信用貨幣!而國家信用在幾百年來出問題的此起彼伏,辛巴威元、玻利瓦爾、盧布、比索、裡拉、烏幹達先令......,老百姓其實不傻但也只能無奈的接受。
而幾千年來實物貨幣和貴金屬貨幣卻幾乎無此問題,其原理很簡單:把「信用」分攤給勞動者,以自然條件控制發行量,以人們主動共識做評議價值的基礎。
以黃金的信用來錨定國家信用貨幣雖然是失敗的嘗試,但也給我們提了個醒:只要達成信用共識就可以產生新的流通貨幣,哪怕它只是一張畫著金磚的紙條,因此貨幣還是有機會回歸勞動者的。比如,據查在中國的「支付寶」中,客戶有一個「芝麻信用」等級,當信用分不低於600分的可以申請最高5萬元的貸款,當信用分大於700分的租房可以免交最高3000元的押金。有好幾次我接到銀行打來的電話,告訴我以我的銀行信用可以無抵押的貸款20萬元。這些案例說明一個道理:所有普通的勞動者可以用自己的信用和將來的勞動能力來申請貸款,而新的貸款就可以產生新貨幣進入到流通環節。就像一萬年前,C大姐用自己的信用和今後的勞動能力,給部落族人憑空開具一張「5碗粟米」的欠條一樣,這張信用欠條可一直在部落裡面流通。
勞動者的信用和勞動力,可能才是增發「信用貨幣」最佳的價值之錨,這個話題將在第四部分再詳細探討。
(未完待續、每日更新,先連載後刊發,謝謝支持!原創艱辛,請尊重創作人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