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的起源與來歷(湖陽大邢文史資料一)
2023-09-10 14:11:22 1
一、《邢氏始祖九府君傳》原文及點註譯
邢少山
《邢氏始祖九府君傳》原文:
邢氏始祖九府君[1]傳府君,諱[2]輝宗,字弼祖,行五九[3]。先祖河澗郡[4]人,典午避地[5],子孫多徙居江南諸郡,府君偕兄肇[6]抵姑孰[7],息肩[8]三湖[9]之陽[10],曆覽土地廣饒,民俗和厚,乃協謀定居。肇南去十裡,家溧水之薛城,府君因湖陽鉅族[11]吳姓者家焉。即傾行囊,貿產築室,日勤生事[12]。久之,佔籍[13]當塗。吳之翁媼[14]伺[15]府君器宇[16]爽闓[17],言論謹愨[18],不失故家[19],榘度[20]且善於治,生革[21]絕浮靡[22],度其胤嗣[23]必昌,遂以女妻之。後吳氏日就衰微,而生產寢[24]為府君。所有今居宅西去百步許有吳家溝,即其溉田遣業也。由是觀之,則吳實世姻[25]。府君當徙宅[26]之初,所因得人其智識之明,開創之勞,貽謀[27]之遠,迄今猶可想見墓傳在本鄉唐村垛[28],惜無所識而祭掃禮廢久矣。今吾輩子孫欲舉報本追遠[29]之禮,則冬至、立春二祭古人,以義起之者,其可不盡其誠耶?
(本文選自《邢氏家譜》卷一)
注釋:
[1]府君:舊時對已故者的敬稱,多用於碑版文字。[2]諱:古時稱死去的皇帝或尊長的名字。[3]行五九:排行59。[4]河澗郡:漢河間國,治樂城,即今河北省獻縣治,後魏初為河間郡,在今河間縣西南三十五裡,尋分置瀛州,隋廢郡存州,又改州為河間郡,並置河間縣城為郡治,即今河間縣治,唐復曰瀛州,尋曰河間郡,後仍為瀛州,宋曰瀛州河間郡,升為河間府,元置河間路總管府,明曰河間府,清因之,屬河北省,民國廢。[5]典午避地:典午,"司馬"的隱語,《三國志·蜀志·譙周傳》:"周語次,因書版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沒兮。'典午者,謂司馬也志·蜀志·譙周傳》:"周語次,因書版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沒兮。'典午者,謂司馬也;月酉者,謂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司馬昭)果崩。"《資治通鑑》卷171胡三省注曰:典,司也;午,馬也。晉帝姓司馬氏,後因以"典午"指晉朝。避地,亦作「避墬」。謂遷地以避災禍。《漢書·敘傳上》:「始皇之末,班壹避墬於樓煩,致馬牛羊數千群。」[6]肇:兄邢肇。[7]姑孰:當塗。"姑孰"作為城名最早見於東晉,但其"肇築於孫吳黃武年間(222-228)"歷代縣誌均載:城之奠基有"黃武"二字。東晉興寧二年(364年),大司馬桓溫鎮姑孰,重建姑孰城,並於城北建子城。隋開皇九年(589年)遷僑置當塗縣治於姑孰城,從此,姑孰城不僅作為歷代當塗縣治所在,還曾為宋太平州,元太平路,明、清太平府附廓。[8]息肩:棲止休息;停止。唐楊炯《序》:"動搖文律,宮商有奔命之勞;沃蕩詞源,河海無息肩之地。"[9]三湖:丹陽、石臼、固城湖稱三湖。[10]陽:.外露的,明顯的部分。[11]鉅族:豪門大族。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建康俗尚》:「金陵山川渾深,土壤平厚,在宋建炎中,絕城境為墟,來居者,多汴洛力能遠遷鉅族仕家。」[12]生事:指產業。明陳繼儒《讀書鏡》卷四:「凡人無生事,雖為顯官,不能無俯仰依違。」[13]佔籍:上報戶口,入籍定居。宋梅堯臣《送韓欽聖學士京西提刑》詩:"昔在漢家時,近親多佔籍。"[14]翁媼:老翁與老婦的並稱。亦指年老的父母。《梁書·武帝紀上》:「遂使閹尹有翁媼之稱,高安有法堯之旨。」[15]伺:觀察,偵候。[16]器宇:度量,胸懷。唐王勃《秋日餞別序》:「論其器宇,滄海添江漢之波。」[17]爽闓:闓(闓),古同「愷」,歡樂。爽闓,豪爽開朗。《明史·陳瑛傳》:"﹝瑛﹞爽闓有將材,然貪殘,人多怨者。"[18]謹愨(què確):亦作"謹愨"。厚重樸實。[19]故家:世家大族;世代仕宦之家。《孟子·公孫丑上》:「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焦循正義:「故家,勳舊世家。」[20]榘(jǔ舉)度:猶規矩、法度。元劉壎《隱居通議·理學二》:「幹淳以來,諸賢互相闡究,理學大明,本領端正,榘度脩飾,渾然端厚,作世模楷。」[21]生革:製成革在未加工前的狀態。[22]浮靡:浮華奢侈。清·洪亮吉《治平篇》:「禁其浮靡,抑其兼併。」[23]胤嗣:後嗣,後代。《漢書·杜周傳》:「后妃有貞淑之行,則胤嗣有賢聖之君。」[24]寢:逐漸。[25]世姻;世代聯姻。清俞正燮《癸巳類稿·駐札大臣原始》:「青海與準噶爾,故世姻也,亦世仇。」[26]徙宅:傳說孟子之母曾三遷其宅,使其子有良好的環境。漢王充《論衡·率性》:「由此言之,迫近君子,而仁義之道數加於身,孟母之徙宅,蓋得其驗。」[27]貽(yí夷)謀:父祖對子孫的訓誨。《詩·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後以"貽謀"指父祖對子孫的訓誨。[28]垛(duǒ朵):用泥土、磚石壘成的掩蔽物。[29]報本追遠:尋根問祖報答祖上恩德。
《邢氏始祖九府君傳》譯文
九府君,名字叫輝宗,字弼祖,排行59。先祖是河北省河澗郡人,晉朝避亂時很多子孫遷徙居江南。府君和哥哥邢肇到達當塗,落在三湖的高地上,他們看到這裡土地廣闊富饒,民風純樸,人民和厚,便協商在這裡定居。邢肇南去十裡,把家安在溧水的薛城,府君依靠湖陽一姓吳大族安了家。府君把所帶的行囊,換了一些資產,做了房子安定下來。府君非常勤勞,逐漸有了自己的產業。久而久之,在當塗入了戶籍。吳家的老頭、老奶奶觀察到府君有胸懷,有度量,性格豪爽開朗,言論謹慎,不失為大家風範,做事有規矩且善於理治,生活上絕不浮華奢侈,估計他的子孫必然會興旺,於是把女兒許配給他做了妻子。後來吳家逐漸衰落,而生產上的事慢慢全由府君來操理。所以如今你去看住宅的西邊百步遠的地方有一條吳家溝,那就是當年用來溉灌田畝留下來的遣產。由此看來,邢家與吳家是世代姻親。府君當時遷徙到這裡的時候,得到了明眼人的賞識,開創的辛勞,父祖對子孫的訓誨,皆有遠見卓識。迄今為至,還可以看到府君的墓葬在本鄉唐村用泥土、磚石壘成的垛子裡,可惜很少有人認得了,因而祭掃的禮儀長久沒有了。如今我們這一輩子孫,要報本追遠、舉行祭掃之禮的話,可以在冬至、立春這二個時節來祭奠祖先,有這樣的道義,這不能不說是盡了忠。」
(本文由湖陽大邢人邢少山點、注、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