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覲之路紀錄片(伊斯蘭教極簡史)
2023-09-21 20:44:02 1
朝覲之路紀錄片?「 本文無圖」,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朝覲之路紀錄片?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朝覲之路紀錄片
「 本文無圖」
有的時候看中東地區的新聞,很多人都分不清阿拉伯兄弟的關係,伊朗、伊拉克兩個爛兄爛弟,雖然不是同一個國家,但宗教信仰卻一致,不僅宗教信仰一致,更重要的派別:都是什葉派!
(其實除了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真主旅」,伊朗境外的軍事力量還有葉門胡塞武裝、敘利亞的什葉派民兵、巴勒斯坦哈馬斯組織、黎巴嫩真主黨。)
伊朗居然能在在其他國家建立武裝力量?是不是很神奇?
要解決這個疑問,我們得了解一下阿拉伯世界伊斯蘭教的歷史淵源。
宗教往往都寄託著芸芸眾生對理想世界的美好嚮往,所以宗教都是在天災或人禍的背景下誕生的,因為只有苦難,人才會去幻想:要是有那麼一個救世主能夠踏著七彩祥雲來拯救自己就好了!
伊斯蘭教也是如此,誕生於大約公元6世紀左右的阿拉伯半島,這裡除了沙就是沙漠,一個仙人掌天天想自殺、駱駝做夢都想被淹死的世界,所以是自然環境相當的苦難。
經濟層面上,先看宏觀,大家要知道,自西漢張騫始,絲綢之路的打通,開啟了東西文明的交融,中國的瓷器,茶葉源源不斷送往歐洲,非洲的香料、象牙,歐洲的紅酒、銀器源源不斷流入中國,而要保證這一切,必然是沿途的交通得通暢。
此時的時間段,正好在阿拉伯半島的北部有兩個強大的流氓國家因為搶生意在幹得火熱——東羅馬(拜佔庭)和波斯,而東邊卻是當時世界上最牛逼的李唐王朝(當時的長安108坊一百多萬人口,七十多個外交使團,三萬多外國留學生,開東西市(如《長安十二時辰》),放著那麼大的市場不要那不是傻,肯定不能因噎廢食啊,所以往來於亞歐大陸的商幫們不得不避亂改道,北邊太冷,交通不便,南邊還有海路正好合適,他們便在沙漠中活生生創造出了一個城市——麥加,當然此時的麥加充其量只是一個物資人員的中轉站。
而微觀方面,半島本身資源的稀缺也必然需要去尋求另一條出路,傳統的遊牧根本就支撐不起人口的爆炸式增長,而這條出路便是經商。(《古蘭經》第106章)
所以半島上的商人不僅盤活了這裡的經濟,更是從北邊帶來了全新的文化——猶太教,基督教。由此麥加逐漸積聚起了人氣。
文化層面上,此時的阿拉伯半島上那可是一片沙漠,生活在這上面的土著和那個《上帝也瘋狂》差不多,北邊的兩大帝國要是來打基本上都算是降維打擊,所以他們看啥都覺得新奇,眼中只要沒見過的都是神跡、全部奉為神靈(原始宗教,相信靈魂不死、萬物皆有靈),屬於多神崇拜。這南來北往的商幫那個高興啊,還跑什麼大唐、歐洲,在這就可以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因為多神崇拜的阿拉伯半島,什麼都可以賣,什麼都可以是祭祀品。
北邊的波斯一看不對勁啊,費盡心思和拜佔庭幹架不就為了獨佔東西方貿易商道麼,所以立馬南下打殘了一眾土著部落,接著廢了由葉門、經半島西側紅海岸到敘利亞的商路。開闢出一條自己的經波斯灣和兩河流域到達地中海的商路。
商路一變,本來就是商船、駱駝拉來的城市,靠商隊謀生的麥加、雅斯裡布瞬間衰落,坐吃山空。
吃一塹長一智,幹又幹不贏,要想發展就得團結,而半島上又多信仰原始的多神教,使得阿拉伯人越來越分散,部落相互攻伐,很難團結在一起。所以一些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有識之士希望尋求一種全新的宗教信仰,但他們又不願全盤接受猶太教或者基督教,於是一些自稱「哈尼夫」的人開始出現,他們主張信仰獨一無二的安拉。
只可惜當時只有苗頭,不成氣候。
直到有一天,一個從北邊經商留學歸來、叫默罕默德的大叔跳了出來,宣稱自己已經和至高無上的安拉派來的天使談過話了,真主只有一個,其他全TM是山寨!
於是伊斯蘭教誕生!
解釋一下,伊斯蘭,意為順從,平和;而教徒穆斯林,則是伊斯蘭的派生名詞,就是順從真主的人。
因為穆罕默德長期接觸猶太教和基督教,很多教義和先知其實都是源於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比如亞當、摩西、耶穌,只不過他還加上了他自己而已。《古蘭經》中的易卜拉欣和伊斯瑪儀是阿拉伯語發音,其實就是聖經中的亞伯拉罕和以實瑪利。所以伊斯蘭教本質上是基督教一樣,源出猶太教的。
由於伊斯蘭教強調真主,否定其他宗教信仰,一定程度上使得自己站在了大多數人的對立面,而且麥加的大土豪們也看不慣他擋了自己做生意的財路(賣祭祀品,你信一個宗教,我其他東西賣給鬼啊),再加之伊斯蘭教派初創,人單力薄,公元622年,穆罕默德被迫逃出麥加,搬到了靠近內陸的雅斯裡布猥瑣發育。
所以後來伊斯蘭教徒為紀念穆罕默德的出走雅斯裡布,就將這一年定為了伊斯蘭元年。並改雅斯裡布為麥地那,意為先知之城。
讓麥加那群土豪想不到的是,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可是混得如魚得水,很快建立了起政教合一的「烏瑪政權」,宣稱自己是行使的真主的權利,這就打破了傳統的部落血親關係,相當於以教胞和睦代替了血親和睦,沒有人再去在乎家族、部落矛盾,教徒幾乎呈指數級增長,還很快組建了自己的軍隊。
公元630年,發育成熟之後的穆罕默德糾集大軍,浩浩蕩蕩開赴麥加,幾個回合就KO了那一群山寨貨,算是鹹魚翻了身。順便還把麥加的多神廟改造成了現在的伊斯蘭聖地——克爾白清真寺(相傳為易卜拉欣和伊斯瑪儀所建,兩人為父子關係)。也就是全世界所有穆斯林一生終極夢想所在,一生必去朝拜一次的地方!
拿下麥加後,穆罕默德發揮出驚人的擴張天賦,公元631年末,半島各部落陸續皈依伊斯蘭教,並且承認穆罕默德的領袖地位,阿拉伯半島結束了部落分裂割據的時代,走向統一。
然後,公元632年,老穆早早掛了,樹倒猢猻散,原來追隨他的部落首領們為了各自的利益又一鬨而散,這就是伊斯蘭教歷史上有名的「叛教」。
這得怪穆罕默德操勞一生,只留下了個女兒,所以這個繼承人問題比較棘手,但穆罕默德過世後,依次上位了四位大佬,個個牛逼得不行,稱為四大哈裡發(哈裡發:安拉的代理人),分別是伯克爾(嶽父)、歐麥爾(嶽父)、奧斯曼(女婿)、阿里(堂弟加女婿),既是他的親戚,更是他的死忠粉。
這四位哈裡發個個生猛無比,不僅收復部落、開疆拓土,還輯錄、修訂完善《古蘭經》,為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向世界的傳播提供了經典依據。
至公元632年始,到公元661年,伊斯蘭教也跟著走出阿拉伯半島,勢力延伸到了西亞、北非。這段時間也被稱為「伊斯蘭教的開拓時期」。
前文說到阿拉伯半島北方有兩大強國一直在相愛相殺:東羅馬(拜佔庭)和波斯。在四大哈裡髮帶領穆斯林集體奔小康的同時,他們卻在耗空家底。首先遭殃的是拜佔庭,直接被阿拉伯人打得一臉懵逼,導致敘利亞全境被佔,還不滿意,接著阿拉伯人又瞄上了拜佔庭的糧倉——尼羅河下遊的埃及,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兵臨亞歷山大城下,再一路向西,打到利比亞,突尼西亞,而拜佔庭卻毫無招架之力。
而在拜佔庭節節敗退的同時,波斯也是岌岌可危,擅長多線操作的阿拉伯人沒有給波斯多少喘息的機會,公元637年,波斯戰敗,苟延殘喘到651年,最終載入史冊。
四位哈裡發中最後一位運氣不好,他執政時,阿拉伯勢力範圍超級大,伊斯蘭教上層權利集團開始爭奪哈裡發位置,就引發了穆斯林內戰,阿里最後被刺殺身亡,自此伊斯蘭教也開啟分裂之路。
追隨阿里的一部分人認為四大哈裡發中前三位都和穆罕默德沒有血緣關係,屬於篡位,阿里是老穆的堂弟,算是正統,所以只承認穆罕默德家族的就是什葉派。而認為無論是誰,只要信仰虔誠,都可以擔任哈裡發、這四大哈裡發都承認的就是遜尼派。
這兩個詞都是阿拉伯語音譯的,翻譯一下:遜尼,意為遵循傳統的人,什葉,則意為黨派。現今人數上遜尼派佔了絕大多數,什葉派只有大約十分之一,屬於非主流。
四大哈裡發之後,自公元661年起,伊斯蘭教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稱為阿拉伯帝國時期,歷經了伍麥葉王朝和阿拔斯王朝,改哈裡發的選舉制為世襲制,就好像中國的禪讓制變成了家天下一個道理。使哈裡發國家成為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可謂盛極一時。沙塵暴一樣擴展到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臨大西洋(西班牙),北界鹹海,南至尼羅河,地跨了亞、非、歐三大洲。
但這裡有個問題,在擴張的過程中,地中海邊有塊地叫迦南,當年被羅馬人佔了改成了現在的巴勒斯坦,這裡面有座至高無上的城市——耶路撒冷!既是猶太教的聖城,也是基督教的聖城。現在卻被阿拉伯人一不小心衝過來給佔了。
於是天主教,基督教那是相當不爽了,甚至遠在羅馬的教皇都急了,信仰比什麼都重要,教皇一聲號令,歐洲基督徒們懷著滿滿的正義感和宗教使命感前赴後繼趕往前線,來了一場跨度兩百多年的十字軍東徵(1096~1291),這兩百年也是穆斯林和基督徒結下萬年梁子的根源。
如此一番,耶路撒冷再添一教,變成了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聖城了。
要知道,問世間情為何物,不過一物降一物,盛極一時的阿拉伯帝國迎來了最後一片雪花,蒙古人旭烈兀西徵,兩邊夾擊下,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帝國也走入歷史典籍。
再往後,活躍在小亞細亞半島上的突厥人(土耳其人)又建立了奧斯曼帝國,伊斯蘭文明又雄極一時,甚至在公元1453年攻克了拜佔庭首都君士但丁堡(現在的伊斯坦堡),完成了無數代阿拉伯人畢生的夢想,還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成了清真寺。
只可惜16世紀後,歐洲開始崛起,夜郎自大的奧斯曼帝國卻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萬邦來朝,結果完全被歐洲碾壓,被嘲笑為西亞病夫,而且一戰時腦子又進了水,被英國人帶著一群猶太人給分了個一地雞毛。散落的什麼敘利亞,黎巴嫩,約旦等等沒有一個日子好過。
現在的中東之所以一鍋粥,原因錯綜複雜:
今天可能因為資源問題(水、石油)幹一架;
明天可能又是文化不和(宗教民族: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踢一腳;
再就是阿拉伯兄弟本身又相互看不慣,沒事也要相互捅捅刀子(伊朗,伊拉克以什葉派為主;沙特,土耳其,敘利亞,埃及等是遜尼派為主,當然派別不一定能作為國家主導,以敘利亞為例,國民多為遜尼派,統治階級卻是什葉派(巴沙爾·阿薩德),少數人管著多數人,不亂才怪!當然這也是敘利亞內戰時期,伊朗要去大力支持的原因。);
最後是西方的外部攪屎棍的摻和(美國和以色列)。
對於宗教,只談歷史,不談教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