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事的成語故事(國學成語故事21落難時如何選擇你的貴人之背信棄義)
2023-09-21 04:53:38 3
國學成語,濃縮歷史精華;曲徑通幽,遇見不一樣的「中國」。
開講之前,先說一個發生在二戰德國的真實故事。
當年,德國納粹對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有兄弟二人僥倖逃了出來,為了縮小目標、躲避隨時降臨的危險,兄弟二人決定分頭逃命。在問及各自的去向時,哥哥選擇了一個賞識自己的人,而弟弟選擇了自己曾有恩於他的人。最後的結果卻是,弟弟投奔此人後,很快被出賣給了納粹,命喪集中營;哥哥則受到悉心救助,活了下來。
我們常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但這畢竟需要時間,但也多虧有時間,很多事才終於讓我們釋然。比如今天筆者要講的這個故事。
時間回溯到公元前647年,這年冬天,晉國發生了大饑荒,危難之際,晉惠公想到了自己的內弟秦穆公。對於是否援助這個言而無信的姐夫,秦穆公頗有些躊躇,於是召開「御前會議」研究對策。大夫丕豹等人認為,晉國言而無信世人皆知,而且又殺了大臣裡克等人,民心不附,此時不但不應該援助他們糧食,還應該趁機攻打它。而秦穆公最終採納了大夫百裡奚的建議說:「我們討厭的是晉君夷吾,晉國人民沒有罪過。上天禍殃流行,每個國家都可能交替遇到。再說扶危濟困,這是人間正道,我們不能向天下人展示秦國失道。」隨後,秦國動用了大批船隻,通過黃河向晉國輸送救濟糧,糧船從秦國的都城一直到晉國的都城綿延不斷,史稱「泛舟之役」。
五嶽獨尊(山東泰安 張榮群)
轉眼一年過去了,這年冬天,秦國也發生了大饑荒,秦穆公派出使者向晉國求援。晉惠公同樣召開了「御前會議」。大夫虢射首先表示反對說:「我們曾經在土地割讓上失信秦國,現在即便賣糧給它,也不會減損秦國的仇怨,而且會讓他們更加強大」。大夫慶鄭說:「我們違背諾言又幸災樂禍,這是失德。如此背信棄義之舉,必將為人民所唾棄,而且秦國一定會因此發兵攻打晉國,你們一定會後悔的。」無奈,晉惠公不聽,而且還趁機發兵攻打秦國。
公元前645年,熬過大饑荒的秦國迎來了豐收之年,開始將復仇的刀鋒指向晉國。秦軍連戰連勝,長驅直入,進駐晉國韓原。晉惠公急得團團直轉,問慶鄭說:「敵寇已經深入我國了,該怎麼辦啊?」慶鄭說:「這可是您招來的,我也沒轍,要不您問下虢射?」惠公氣得只翻白眼,但又不好發作。
大敵當前,晉惠公決定親自出馬迎敵。根據佔卜,慶鄭擔任惠公的車右武士吉利。惠公怨氣未消說:「慶鄭出言不遜,我偏不用他。」於是安排叔揚駕駛自己的戰車,家僕徒為車右武士,用鄭國出產的馬拉車,然後揮師出徵。慶鄭勸諫說:「自古以來,像作戰這樣的大事,一定要乘坐本土出產的馬匹。因為這樣的馬不會水土不服,而且熟悉本地人的訓練和指揮方式。用外國的馬關鍵時刻可能會不聽指揮,那時後悔也晚了。」惠公不聽,揚長而去。
結果,晉惠公很快就悔青了腸子。當年九月,在秦晉韓原之戰中,晉惠公的戰馬陷入泥濘後呆立不動,驚慌失措的惠公向慶鄭狂喊「救命」,慶鄭冷笑著說:「你剛愎自用不聽勸諫,又違背佔卜胡亂安排,這是你自找的。」說完揚長而去。危急時刻,將軍梁由靡為韓簡駕著馬車擋住了一馬當先、一心想活捉晉惠公的秦穆公,並轉敗為勝,將秦穆公團團圍困。這時,慶鄭在一邊大喊:「先救君主。」韓簡聞聽,放下秦穆公來救惠公,卻反被隨後趕來的秦軍包圍,晉惠公被俘。
對於這一扣人心弦、情節一再反轉的故事,《左傳》《國語》在關鍵情節上都語焉不詳,好在《史記·秦本紀》給出了精彩補述。
原來,幾年前秦穆公到岐山打獵,一不留神讓馬跑了。住在岐山下的一夥老百姓發現後,把馬捉住,一時嘴饞,殺掉吃了。聞訊而來的官吏大怒,把所有參與分吃馬肉的共300多人全部捉住,要依法處置。秦穆公聞訊說:「君子不會因為牲畜而害人性命。而且我還聽說,吃了戰馬的肉不喝酒會傷人身體,一定讓他們都喝點酒再放回家。」
秋色圖(山東泰安 張榮群)
吃了國君的馬不僅沒有被問罪反倒被優待後無罪釋放,這300多人不禁感激涕零,立下誓言有機會一定要報答穆公恩情。所以,韓原之戰中,秦穆公身陷重圍即將被俘的關鍵時刻,正是這三百多人衝鋒陷陣,救了穆公。
忘恩負義的晉惠公做了秦國俘虜,消息傳來群情振奮,秦穆公傳下號令,擇吉日良辰,把惠公洗乾淨剁了祭祀宗廟和上天。消息傳到周王朝,周天子派使者前來求情,穆公不為所動。消息傳進內廷,穆公夫人穿著喪服光著腳帶著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站在柴草堆上對穆公說:「上天降下災禍,使兩位國君刀兵相見。我不能救我弟弟的性命,使您受到侮辱,那麼就讓我陪他死吧。」
在周天子和夫人的強大壓力下,秦穆公放棄了殺惠公祭天的想法。當年十一月,晉惠公被釋放回國。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晉國又發生了大饑荒。秦穆公再次以德報怨,向晉國輸送糧食,救濟災民。
國學經典欣賞:
冬,晉荐饑,使乞糴於秦。秦伯謂子桑:「與諸乎?」對曰:「重施而報,君將何求。重施而不報,其民必攜,攜而討焉,無眾必敗。」謂百裡:「與諸乎?」對曰:「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丕鄭之子豹在秦,請伐晉。秦伯曰:「其君是惡,其民何罪?」秦於是乎輸粟於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汎舟之役」。
——《左傳·僖公十三年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