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婦女痛經的外用藥袋及製作方法
2023-09-20 08:57:15 1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婦女痛經的外用藥袋及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中藥配製的治療婦女痛經的外用藥袋。
痛經的發病機制主要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本病每月隨月經周期發作,常年不愈,嚴重危害了婦女的身心健康,許多患者因痛經而不能正常工作,而且在心理上帶來壓力。臨床上多採用藥物口服或注射及針炙治療均有一定療效,其不足之處在於不論煎熬口服、無論針劑注射還是針炙治療的過程總是費時費力給患者帶來不便,患者難以長期配合治療,而且患者服用時難免口苦噁心,注射及針炙又可引起痛疼和不適之感。
在祖國醫學中,中醫臍療法屬內病外治法。臍屬任脈,與臟腑經絡有密切的聯繫,藥物作用於臍部神闕穴時,經穴位滲透,通過經絡的傳導轉輸,使藥到病處,發揮治療作用。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有效地專一治療痛經的複方中藥袋,並以簡單易行的工藝製取外用藥袋,以達到具有內病外治,有效治療痛經的功效。
本發明是以如下方案實現的。根據祖國醫學「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理論,結合本人多年治療痛經的臨床實踐經驗,在對臍療進行多方面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經過反覆篩選配伍,選定出柴胡、枳殼、赤芍、香附、川芎、川牛膝、烏藥、小茴香、川斷、杜仲、桔梗、乾薑、桃仁、白芷、紅花、元胡、當歸共17味中藥,其中前13味中藥每味劑量為1—8%,後4味中藥每味劑量為3—11%,以上配比按重量百分比計。要求本中藥袋按上述藥物組成和劑量配伍。
本發明涉及的中藥配伍,符合中醫理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要求,對人體無毒副作用,藥物作用於臍部神闕穴時,使藥氣持續不斷地滲入體內,起到內病外治治療痛經的作用。其功效在於1、具有理氣活血、溫經化瘀、疏肝解鬱、通經止痛的作用。
2、使用中能產生一種持續的藥氣,通過神闕穴進入體內,達到有效治療痛經的療效。
動物實驗結果表明本藥袋能明顯地減少小鼠扭體次數,延長小鼠熱板鎮痛時間,提示本藥袋外用對機體有良好的鎮痛作用。
本發明的主要適應症為痛經,包括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本發明可治療在經期前後或在行經期間出現的小腹痛、胸脅痛、乳房脹、乳房痛、腰脊痛、腰骶痛、頭暈、耳鳴、乏力、畏寒、腹瀉。本發明對月經量少、宮寒不孕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本外用藥袋的製作方法是將以上選取出的中藥進行粉碎,使其全部通過80—100目篩孔,再將藥粉按以上所給出的配伍比例進行配伍,再將其混合均勻,裝入瓷罐加蓋密封后在陰涼乾燥處放置10天以上,最好是15—26天,取出後裝入無紡布袋作袋芯,再將袋芯移入腰帶的外帶,最後封存在塑膠袋中即可。本藥袋藥物的配製,也可以將其藥物按其比例配伍好後再進行粉碎。最好是先粉碎再進行配伍。
本發明所用中藥容易採集購買,製作工藝簡便,造價低廉,使用和治療方便,有效期長,可連續使用5個月經周期,無任何毒副作用,經動物實驗證明本藥袋無毒副作用。本發明的療效顯著,治療有效率達96%。
本發明的使用方法於月經前5天,將本藥袋置於患者臍部,月經結束後取下,用塑膠袋封存備用,可連續用5個月經周期。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婦女痛經的外用藥袋,其特徵在於組成它的藥物為柴胡、枳殼、赤芍、香附、川芎、川牛膝、烏藥、小茴香、川斷、杜仲、桔梗、乾薑、桃仁、白芷、紅花、元胡、當歸,其中柴胡、枳殼、赤芍、香附、川芎、川牛膝、烏藥、小茴香、川斷、杜仲、桔梗、乾薑、桃仁這13味中藥每味劑量為1—8%,白芷、紅花、元胡、當歸這4味中藥每味劑量為3—11%,以重量百分比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婦女痛經的外用藥袋的製作方法,其特徵在於將選取的中藥進行粉碎後全部通過80—100目篩孔,再將藥粉混合均勻,裝入瓷罐加蓋密封后在陰涼乾燥處放置10天以上,取出裝入無紡布袋作袋芯,再將芯袋移入腰帶的外帶,最後封存在塑膠袋中。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中藥配製的治療婦女痛經的外用藥袋。該藥袋所含藥物有柴胡、枳殼、赤芍、香附、川芎、川牛膝、烏藥、小茴香、川斷、杜仲、桔梗、乾薑、桃仁、白芷、紅花、元胡、當歸。其中前13味中藥每味劑量為1-8%,後4味中藥每味劑量為3-11%,要求按上述藥物組成和劑量配伍。使用時將本藥袋中的藥物作用於臍部神闕穴,藥氣持續滲入體內,起到理氣活血、溫經化瘀、疏肝解鬱、通經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痛經的療效。
文檔編號A61M35/00GK1127650SQ9511032
公開日1996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1995年1月23日 優先權日1995年1月23日
發明者王凱 申請人: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