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廂體後傾自卸車廂的製作方法
2023-09-20 13:50:30 2
專利名稱:雙廂體後傾自卸車廂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屬於貨運車輛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雙廂體後傾自卸車廂裝置。
二、背景技術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貨運物流也在高速發展,為了適應這種需要,提高貨運效率,自卸車及其車廂的容積越來越大,載貨量越來越多。目前,較大的自卸車廂的卸貨方式一般分為後傾式、側傾式、中分式,通常側傾式、中分式自卸車廂的貨物卸在車體兩側,當貨物多時,容易埋沒輪胎而影響車的進退;而較大的單體自卸車廂則在側傾卸貨時很容易發生翻車事故,不僅如此,這兩種自卸車廂對於因場地限制而要求只能向車後卸貨的情況也不能適應。現在物流市場通常使用的貨運後傾車普遍存在車體太大車廂太長的情況,在卸貨時難免會產生因車體重心升高,以至發生向後或向一側翻車的安全事故,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目前,在物流貨運市場上,尚未見到雙廂體後傾自卸車運行,在專利文獻及科技資料上也未見有關雙廂體後傾自卸車方面的任何報導。
三、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全可靠,安裝維修方便、製作運行成本低、堅固耐用、適用於只能向後側卸貨場合要求的雙廂體後傾自卸車廂裝置。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雙廂體後傾自卸車廂裝置包括前後兩個廂體和各自獨立的液壓、操作控制系統,寬度相同的前後廂體相互貫通且緊密貼合,兩個廂體的升降都由舉升油缸控制,裝載貨物時,前後兩個廂體形成一個整體的載貨空間,卸貨時, 前後兩個廂體分離成為各自獨立運行並採用向後側傾斜卸貨的結構,具體結構是前後廂體均疊放安裝於副車架上,前廂體後端與後廂體前端的側板之間以及底板之間緊密貼合,各形成一條直線型合縫,合縫處不能洩漏貨物。前、後廂體的後端分別通過銷軸組與舉升油缸及副車架鉸接相連。前舉升油缸安裝在前廂體的前部,油缸活塞杆的上端與前廂體前板通過銷軸組鉸接,油缸缸體的下端通過銷軸組與副車架鉸接;前廂體底梁後端通過銷軸組與副車架鉸接。後廂體的舉升油缸安裝在後廂體前部的兩側,油缸活塞杆的上部與後廂體側板前部通過銷軸組鉸接相連,油缸缸體的下端與副車架通過銷軸組鉸接相連;後廂體兩側後端的中部通過銷軸組與副車架尾端上固定連接的立梁上端鉸接相連,該銷軸組的位置高於前廂體與副車架相連接處銷軸組的位置。卸貨時先卸後廂體,後卸前廂體。上述結構實現了雙廂體後翻卸貨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操作簡便,製造成本低,易於實施,勞動強度低,推廣性強。
圖1為本實用新型裝載貨物或空置時的廂體位置及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開始卸貨時的廂體位置及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全部卸貨時的廂體位置及結構示意圖;[0009]圖中1-前廂體、2-前舉升油缸、3-銷軸組、4-銷軸組、5-銷軸組、6-副車架、7-後廂體、8-後舉升油缸、9-銷軸組、10-銷軸組、11-銷軸組、12-立梁、13-後門。
五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加以詳細說明。將一輛國產的紅巖牌自卸車的車廂改裝為前後兩個廂體系統。所述前、後廂體1、 7放置於副車架6上,前廂體1的後端與後廂體7的前端相貫通。所述前廂體1的側板及底板的後端分別與所述後廂體7的側板及底板的前端相對應接觸,接觸處嚴密貼合,使它們組合成為一個車廂整體。所述前、後廂體1、7的底板之間、側板之間的貼合處各形成一條直線型合縫,前、後廂體1、7底板間的合縫位於自卸車最後一根車軸的外側且與車軸平行,兩側板間的合縫下端分別與底板間的合縫兩端銜接且由下向上向前傾斜;合縫的接觸面為光滑的斜面,其貼合的嚴密程度使之不會洩漏一點貨物,前、後廂體1、7底板的合縫接觸面從上往下向後傾斜,而側板的合縫接觸面均由內向外向後傾斜。所述前廂體1的底板梁後端通過銷軸組5與副車架6絞接,其可以圍繞銷軸組5 轉動;所述後廂體7的後端中部通過銷軸組11與副車架6尾端上的立梁12上端絞接,後廂體7可以圍繞銷軸組11轉動。所述前舉升油缸2安裝在前廂體1的前部正中,其活塞杆上端通過銷軸組4與前廂體1鉸接,其缸體下端通過銷軸組3與副車架6鉸接;所述後舉升油缸8分別安裝在後廂體7的前部兩側,其活塞杆上端通過銷軸組9與後廂體7鉸接,其缸體下端通過銷軸組10 與副車架6鉸接,如圖1所示。所述副車架6為前窄後寬結構,其前部寬度與前廂體1的兩根縱向底板梁之間的寬度一致,其長度與前廂體1的縱向底板梁長度一致;其後部寬度與後廂體7的側板之間的寬度相同,其長度大於後廂體7的底板長度。這樣一來,在所述後廂體7的下部就形成了一個較為寬敞的卸貨空間。為達此目的,通過所述立梁12提高了銷軸組11的安裝位置,使其比銷軸組5的位置高出一截。當所述後廂體7升起卸貨後,其底板所處的位置高度便高於前廂體1所卸貨物的頂部高度,從而使自卸車向前行駛時後廂體7能順利跨過貨物,不致發生阻滯。卸貨作業時,所述的前、後廂體1、7就分離成為兩個各自獨立運行的系統。卸貨開始,先打開後廂體7的後門13的鎖緊機構,使後門13敞開,再啟動後舉升油缸8,使所述後廂體7在後舉升油缸8力的作用下向後上方升移,其前部與前廂體1的後部完全脫離,在兩者之間便逐漸形成一條越來越大的縫隙,該處的部分貨物會自動卸落。隨著所述後廂體 7的前部逐漸升高,其內裝載的貨物也從其後部開始卸落;當貨物卸完時,其位置便暫時固定於一個高度,其與前廂體1之間就形成了一個較大的卸貨區間,如圖2所示。啟動前舉升油缸2,在壓力的作用下,油缸2的活塞杆便帶動所述前廂體1的前部逐漸升高,其內裝載的貨物便從其後部卸落在這個區間,當其前部升高到最高位置時,其所載貨物會全部自動卸完,如圖3所示。卸貨完畢,卸載前舉升油缸2的壓力,使前廂體1的前部回落,而後廂體7的位置暫時不動,此時驅動車體向前行駛,等後廂體7跨過前廂體1卸落的貨物後,再將後廂體7 落回原位,一次完整的卸貨作業便告完成。[0018] 經過實際應用檢驗,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運行穩定可靠、安裝維修方便、製作及運行成本低廉、堅固耐用的特點。
權利要求1.一種雙廂體後傾自卸車廂,包括前後兩個廂體和各自獨立的液壓、操作控制系統,其特徵在於前後廂體相互貫通且緊密貼合,兩個廂體的升降都由舉升油缸控制,裝載貨物時, 前後兩個廂體形成一個整體的載貨空間,卸貨時,前後兩個廂體分離成為各自獨立運行並採用向後側傾斜卸貨的結構,具體結構是前後廂體均疊放安裝於副車架上,前廂體後端與後廂體前端的側板之間以及底板之間緊密貼合,前、後廂體的後端分別通過銷軸組與舉升油缸及副車架鉸接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廂體後傾自卸車廂,其特徵在於前舉升油缸缸體的下端通過銷軸組與副車架鉸接,前舉升油缸活塞杆的上端與前廂體的前板通過銷軸組鉸接, 前廂體底梁的後端通過銷軸組與副車架鉸接;後舉升油缸缸體的下端通過銷軸組與副車架鉸接,後舉升油缸活塞杆的上端與後廂體的側板前部通過銷軸組鉸接,後廂體後端兩側的中部通過銷軸組與副車架尾端上固定連接的立梁上端鉸接,該銷軸組的位置高於前廂體底梁後端與副車架鉸接處銷軸組的位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廂體後傾自卸車廂,其特徵在於前、後廂體的底板間的直線型合縫位於最後一根車軸的外側且與該車軸平行,兩個廂體的側板間的直線型合縫由下向上向前傾斜。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廂體後傾自卸車廂,其特徵在於副車架為前窄後寬結構, 副車架前部的寬度與前廂體縱梁之間的寬度相同,副車架後部的寬度與後廂體側板之間的寬度相同。
專利摘要雙廂體後傾自卸車廂,屬於貨運車輛裝置舉升領域,由前後兩個寬度相同且緊密相連、相互貫通、有各自獨立運行、控制系統的廂體構成,前、後廂體安裝於前窄後寬結構的副車架上,前、後廂體的側板之間及底板之間分別緊密貼合,各形成直線型合縫,側板間的合縫由下向上向前傾斜;前舉升油缸安裝在前廂體的前部,通過銷軸組分別與前廂體及副車架鉸接;前廂體底梁後端通過銷軸組與副車架鉸接。後舉升油缸安裝在後廂體前部的兩側,通過銷軸組分別與後廂體及副車架鉸接;後廂體後端兩側的中部通過銷軸組與副車架尾端上固定連接的立梁上端鉸接。本實用新型操作簡便,製造成本低,易於實施,勞動強度低,推廣性強。
文檔編號B60P1/16GK202225772SQ20102064642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26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26日
發明者賈立軍 申請人:賈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