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收的電動機車改良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8-13 10:49:26 1
專利名稱:可折收的電動機車改良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電類,特別涉及一種可折收的電動機車改良結構,尤指一種操作容易、體積輕便,且利於攜帶的電動機車結構。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由於能源的日益消耗,已面臨相當的危機,所以,世界各國無不開發可節約能源的代步工具,其中,尤以不需燃料油的電動機車最受青睞;目前所開發成功的電動機車通常存在體積龐大,攜帶不便等缺欠,需要加以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折收的電動機車改良結構,解決了現有機車體積龐大,攜帶不便等缺欠。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在於包含車體,前後車架及車蓋,於後車架頂緣設有椅座,於前車架設以一車蓋,該前、後車架分別設有卡合機構,使整個車體得以藉由簡易的動作展開為供騎乘狀,於騎乘狀時藉由車蓋構成擋風遮雨的功效;當前、後車架於折收時則呈一箱體,藉由車體前緣的拉杆及後車架兩側的輔助輪以形成狀似拖行行李箱,利於拉動行走隨身攜帶。
前述的電動機車,於車體的前、後方分別設有固定片,於固定片設以卡溝,並於該前、後車架分別設有可拉伸的定位杆,藉由定位杆勾持於卡溝使車體呈騎乘狀或使定位杆由卡溝脫離,以利於前、後車架的折收;於車蓋設有一供開、解扣的握把,於握把兩端分別設有卡勾,使車蓋於折收時,該卡勾恰可持於後車架的後輪支撐杆以構成固定;於車蓋兩側分別設有中空的套筒,於套筒設以定位孔,使兩把手的杆體套置於套筒,並於杆體內部設有一彈片,使彈片連接於一突露於杆體的卡柱,以及連接於把手上方控制擎的撥片,藉由控制擎的轉動使撥片對彈片的撥動構成卡柱的內縮,使把手杆體回縮至套筒內以利於前車架的折收。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結構新穎,操作方便,體積輕巧,且使製作成本更為低廉。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立體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握把結構立體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把手結構立體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前車架卡合結構立體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後車架卡合結構立體示意圖;圖7及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折收動作實施例示意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拖行攜帶實施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附圖1及附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主要包含一車體1、一前車架2及一後車架3,其中,該前、後車架2、3與車體1連結後呈可拗折狀,該車體1於前後方分別設有前、後固定片11、12,於前、後固定片11、12設有卡勾111、112,以供前、後車架2、3卡合固定,車體1後緣上方設有另一卡勾13,並於前固定片11上設有一剎車踏板14,車體1的前緣設有一伸縮的拉杆15;前車架2底端設有前輪21,並於其前方設有一車蓋22,於車蓋22的內緣設有電池23,兩側分別設有套筒24,以供套置兩可伸縮的杆體25,於杆體25上方設以兩把手26,於把手26設以一連接於電池23的開關27,車蓋22上方設有一伸縮的提杆28;後車架3兩側設有支撐杆31,以供連接兩輔助輪32的固定杆321,中央設有一套筒33,於套筒33底端設以後輪34,套筒33上方以伸縮杆35連接於一椅座36;藉由前述構件的組合,構成一可折收的電動機車100,於使用時將前、後車架2、3扳起並將把手26拉起呈騎乘狀,以供使用者坐於椅座36握於把手26控制油門開關27以供騎乘,而當不使用時則可將前、後車架2、3予以下壓折收,而呈一箱體以利於攜帶,或將拉杆15拉出形成狀似拖行行李箱樣,以供拉動行走。
使用時,將其中的前、後車架2、3分別扳起呈直立狀,並使其分別卡合固定於車體1前、後方,進而使該前輪21及後輪34得以於前、後車架2、3展開後頂於地面,而輔助輪32則向上浮升懸置於後輪34兩側,再將把手26向上拉出以構成供騎乘狀,供使用者坐於椅座36並以手握於把手26,藉由油門開關27以控制電動機車100的行走及速度,並藉由剎車踏板14的踏壓構成剎車作用,且於行走時藉由車蓋22構成擋風遮雨的功效。
如附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於車蓋22設有一供開、解扣的握把29,於握把29兩端分別設有卡勾291,使卡勾291穿過車蓋22後以彈性元件292固定,使握把29呈可能性扳動狀,以利於折收後的卡合固定,或於展開時運動解扣。
如附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於車蓋22內緣兩側分別設有中空的套筒24,於套筒24開口緣設有剖溝241,並於該套筒24適當位置設以一定位孔242,使底緣設有擋片260的兩把手26所連接的杆體25套置於該套筒24,其中該杆體25內設有一彈片261,使彈片261連接於一由杆體25突露的卡柱262,杆體25內部設有一以連杆263連接於把手26頂端控制擎264的撥片265,當把手26於拉起時,藉由卡柱262卡合於套筒的定位孔242構成定位,而當折收時則由控制擎264的轉動使撥片265撥開彈片261,進而使卡柱262由定位孔242脫離,使杆體25縮回套筒24,並使把手26的擋片260卡合於套筒24的剖溝241構成定位。
如附圖5所示,於前車架2的底緣兩側設有垂直長孔40,使一定位杆30兩端穿設於該長孔40,並使該定位杆30連接於一控制鈕301,使前車架2於板起時,該定位杆30得以卡合於車體1前固定片11的卡溝111構成定位,而當折收時則藉由控制鈕301將定位杆30拉起以脫離卡溝111,以利於前車架2沿前固定片11的斜坡向下拗折。
如附圖6所示,於後車架3的套筒33的後緣設有一拉杆37,使拉杆37以一彎折的杆體38連接於一定位杆39,並使該定位杆39兩端穿設於後車架3底端兩側的長孔300,並以一彈簧391頂抵於後車架3底端,使後車架3扳起時該定位杆39得以卡合於車體1後固定片12的卡溝121構成定位,而當折收時則由拉杆37將定位杆39拉起使其由卡溝121脫離,以利於後車架3沿固定片12的斜坡向下拗折。
如附圖7及附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於折收時,先將後車架3向車體1拗折使其與車體1呈水平疊置,使該後輪34向上浮升而輔助輪32頂於地面,拗折後的後車架3由定位杆39與車體1的卡勾13勾持固定,藉由後車架3的拗折連動使該後輪置於車體1的上方,而前車架2將把手26向下收合後同樣向下拗折,使其中的車蓋22所設的握把29的卡勾291勾持於後輪34的支撐杆341形成固定,藉由前車架2的拗折連動使該前輪21置於車體1的前上方,如此,整臺電動機車100得以折收為一箱體,使體積更為輕巧,除了可藉由提杆28以利於提攜搬運外,且可將車體1前緣的拉杆15拉出,藉由該拉杆15的拉動,使輔助輪32沿地面行走,形成狀似拖行行李箱樣,以利於隨身攜帶移動,而當再次使用時,則由握把29扳動使其卡勾291脫離後輪34支撐杆341,將前車架2扳為直立,並由拉杆37拉動使定位杆39脫離車體1的卡勾13,將後車架3扳為直立以供騎乘。
權利要求1.一種可折收的電動機車改良結構,其特徵在於包含一車體,於前、後方設有前、後固定片,於固定片設以卡溝,前緣設有伸縮的拉杆,後緣上方設有一卡勾;一前車架,設於車體前方呈可拗折狀,其底端設有前輪,前緣設有一車蓋,車蓋內緣兩側分別設有套筒,於套筒設有定位孔,兩把手所連接的杆體套置於該套筒,該杆體內設有一彈片,該彈片連接於一由杆體突露的卡柱,杆體內部設有一以連杆連接於把手頂端控制擎的撥片;一後車架,設於車體後方呈可拗折狀,兩側設有支撐杆,該支撐杆連接於固定杆,該固定杆設以兩輔助輪,中央設有一套筒,於套筒底端設以後輪,套筒上方以伸縮杆連接於一椅座,後方設有一拉杆,該拉杆以一彎折的杆體連接於定位杆,該定位杆兩端穿設於車架底緣兩側的長孔,並以一彈簧頂抵於車架底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折收的電動機車改良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說的車蓋設有一呈可扳動狀的握把,於握把兩端分別設有卡勾,該卡勾以彈性元件固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折收的電動機車改良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說的把手的底緣設有指擋片,並於其所套置的套筒的開口緣設有剖溝。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折收的電動機車改良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說的車體的前固定片設有一剎車踏板。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折收的電動機車改良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說的把手上緣設有一連接於電池的開關。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折收的電動機車改良結構,屬於機電類。其包含車體,前後車架及車蓋,於後車架頂緣設有椅座,於前車架設以一車蓋,該前、後車架分別設有卡合機構,使整個車體得以藉由簡易的動作展開為供騎乘狀,於騎乘狀時藉由車蓋構成擋風遮雨的功效;當前、後車架於折收時則呈一箱體,藉由車體前緣的拉杆及後車架兩側的輔助輪以形成狀似拖行行李箱,利於拉動行走隨身攜帶。優點在於結構新穎,操作方便,體積輕巧,且使製作成本更為低廉。
文檔編號B62K15/00GK2803891SQ20052002861
公開日2006年8月9日 申請日期2005年5月10日 優先權日2005年5月10日
發明者李水源 申請人:李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