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在抗戰時期在哪(抗戰期間六次遷校堅持辦學)
2023-08-13 22:45:40 3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9月27日報導:由同濟大學與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聯合出品攝製的90分鐘紀錄電影《山河行過——抗戰中的同濟大學》,將於9月29日晚9時在上海紀實頻道首播。影片用影像生動再現了同濟大學抗戰時期六次遷校堅持辦學、弦歌不輟的艱苦歷程,以及以中國測繪事業奠基人夏堅白、中國橋梁界泰鬥李國豪等為典型代表的同濟大學教授與國家民族共命運、心懷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為祖國科教事業不懈奮鬥的故事。
首播儀式現場
9月26日下午,同濟大學舉行電影首播儀式,98歲高齡的「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親臨現場。他也是傑出「同濟人」的代表,於1943年考入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校長陳杰,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副總裁陳雨人、紀錄片中心主任李逸等出席紀錄片首播儀式。方守恩發表致辭,陳杰向吳孟超院士贈送紀錄片光碟,與會嘉賓與師生代表現場觀看了紀錄片片花。
吳孟超院士(中)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同濟大學歷經六次遷校,行程長達兩萬兩千裡,先後輾轉遷徙到浙江金華、江西贛州、廣西賀縣八步、雲南昆明,1940年遷至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堅持辦學。1946年回遷上海。同濟大學是抗戰期間搬遷次數最多、行程最遠、過程最為曲折的大學之一,譜寫了教育報國、文化抗戰的壯麗史詩。據統計,同濟大學1937年有1074名學生,1945年抗戰結束時學生增至1995人,期間大學部畢業926人。在此期間的同濟人中,有20人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方守恩表示,同濟大學在抗戰時期歷經磨難,校名從未更改,報國之志從未泯滅,辦學從未中斷,規模還不斷發展壯大。其內在的強大精神力量,我們當代同濟人仍能感受到心靈的震撼。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這就是我們同濟人的初心和使命。用紀錄片再現當年同濟西遷的崢嶸歲月,既是向我們同濟先輩們致敬,更是要教育今天和未來的同濟人,要自覺將小我融入大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我們一起回顧這段歷史,進一步加深對黨的初心和使命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明確我們肩負的職責和使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首播儀式現場
製作團隊代表、該片製片人陳菱借用古希臘神話,把同濟這段抗戰遷校的歷史比作「一場抗戰中的奧德賽徵途」。陳菱說:「這是一個親歷者達千人以上、行走跨越兩萬兩千裡、影響至今的宏大故事,是一段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的避難史、遷徙史,是一段保存中華文脈,永不言棄、學術創新的行動史,更是一段彰顯中國人的愛國情懷和意志力、抉擇力的心靈史。」
陳菱表示,《山河行過——抗戰中的同濟大學》第一次以多種藝術手段,塑造了馮至、夏堅白、李國豪、張靜吾這些與國家共命運、引領同濟精神的重要人物,表現了以吳孟超為代表的同濟青年學生在國家命運轉折點上的抉擇。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同舟共濟」的百年校訓,帶給同濟大學強大的生命力、創新力,這部紀錄片追溯了這種強大的生命力之源。
導演李伯森介紹,該紀錄電影中,與歷史事件、人物故事精準對應的歷史照片、原始檔案達上百件,包括曾任教於同濟大學的德國教授費裡勒生前捐贈的抗戰時期珍貴照片十餘幅。「八一三事變」中同濟大學被炸毀後的動態影像也首次披露。吳孟超、傅信祁、樂彩臣、馮克燕、金士翱、韓天芑、馮姚平等歷史親歷者的講述,為該片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史實基礎。
《山河行過》嚴格依據史實,重建歷史時空,塑造人物形象,展示民族危難面前知識分子與青年學生的報國情懷。它把歷史紀錄片通常採用的「情景再現」提升為「人物再現」,依託「人物再現」推動劇情。創作組拿著主要人物抗戰時期的原照物色扮演者,決定啟用專業演員,要求從外形、神態、表演都要緊貼人物,還與滬上知名收藏家合作,請其提供抗戰時期的日常用品全真出鏡。
為從影像上體現人物行走的空間,用山川大地的壯美外化人物的情懷,攝製組足跡遍及同濟大學六次遷徙的全路程,精心拍攝了南嶺萌渚嶺、滇越鐵路百年「人字橋」、近代產錫礦區廣西八步、川南千年古鎮李莊、茶馬古道仙市等富有表現力的自然景觀和傳統文化空間。「《山河行過》用影像化語言,重構了原本停留在文字中、平面化的歷史記憶,復活了一所大學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史詩故事。」陳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