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東西洗腦最厲害(中華八大原諒洗腦原理解析)
2023-08-13 23:51:32 2
本文字數2000 閱讀需要 6 min
也許很多人都聽說過「中華八大原諒」,一個既接地氣,又飽含新古典主義味道的概念。包括八個殺傷力巨大的傳統詞彙——不論遇到什麼麻煩,人們甩出其中一個詞彙,總能更容易得到原諒。
這八大原諒分別是:來都來了、給個面子、還是孩子、為了你好、習慣就好、大過節的、歲數大了、都不容易。
你人生中一定已經聽過這些詞不知多少次:
「這景點人真多啊——哎,可是來都來了。」
「他怎麼打人啊——跟他計較啥呀,還是個孩子。」
「外賣超時半小時都沒送到——算了,都不容易。」
原諒他人之後,我們又會懊悔:憑什麼原諒Ta?咋又是我吃了啞巴虧?
不怪我方不爭氣,只怪敵方太狡猾。「八大原諒」之所以總能生效,其實是因為它們全部精準刺中了我們心理最軟弱的一些弱點。
1
「來都來了」
最愛用這招的恐怕就是包團遊的旅行社了,拉客人到一個收費的小破景點,或者購物店,你逛還是不逛?導遊熱血激昂地說「朋友們來都來了,至少去看看吧!」是啊,來都來了,錢都花了,逛總比不逛強吧?
這便要提到一個心理學理論「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最早出自經濟學家卡尼曼,指人們失去一件東西時的痛苦程度,要比得到這件東西所感受到的高興多的多。
比如,拋硬幣,正面朝上你可以贏500元,反面朝上則輸400元。雖然正反面的概率都是50%,贏的獎賞更高,但大部分人都還是不願意參加這個遊戲。研究還發現:「人們損失100元所導致的痛苦強度,是獲得100元所得到的愉悅感的2倍。」
在損失厭惡的影響下,我們便形成了「離開=損失=10分痛苦」,「留下=獲得=5分快樂」的模式。當我們開車一小時找到一家餐館,卻發現要排兩小時隊時,已經付出的時間成本會驅使我們想著「來都來了,就等等吧」。想著想著,自己都把自己說服了。
2
「給個面子」
這句話厲害了,它會不知不覺地將你的矛盾焦點轉移,自帶一種流氓邏輯的殺傷力——
當有人拋出這句話後,不管我跟另一人有什麼矛盾,此刻都要暫且擱置,優先考慮我和他的關係,以及要不要給他「面子」。
這種行為,直接挑戰了我們的「自我價值」。很多人習慣於通過外部資源來衡量自我價值,比如他人評價、社會認可。對這些人來說,與另一個人開展關係和獲得回應,是一種「肯定」(Alidation)與「確認」(Reassuance),也是獲得自我存在和價值的重要途徑。
而自我價值清晰的人,往往能清醒應對:這哪是面子的問題?別轉移話題啊!
¾
「還是孩子」
「歲數大了」
這兩句話我們一起說說,同屬社會期望問題。
社會期望是指社會(或群體)根據個體所處的社會地位、承擔的社會角色所提出的一種希望或要求,是一種社會公認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
作為個體,我們會漸漸習慣於依從社會期望,並將這種期望內化,使自己合群。
倘若我們忽然不符合「社會期望」,就會受到不認可甚至指責。尤其像「尊老愛幼」這種幾乎所有人都從小耳濡目染的社會期望,更容易形成一種無形的社會壓力。
所以,面對社會期望中更弱勢的孩子老人,很多時候即使我們知道是他們錯了,一旦聽到「還是孩子」「歲數大了」這兩句話,潛意識裡依然會有所退讓,因為我們已經太習慣於遵守社會期望。
5
「為了你好」
這涉及到心理學裡一種社會學取向的理論:社會交換論,主要強調人際關係傳播的推動力量是「自我利益」(Self-interest)。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原則,在互動中,人也總是傾向於儘可能獲得收益。
當我們聽到「為了你好」,潛意識就會接收到「能夠獲得收益」的信號,從而因為「趨利」的本能而遲疑,甚至重新思考:對方這樣做對我真的有利嗎?
如此,不論對方是否真為你好,只要這句話扔出來,都會更容易從我們這裡得到原諒......啊,這一想就更生氣了......
6
「習慣就好」
剛進入一個群體的新人,面對各種不能理解的規則、現象,想要表達一些不滿,往往會被一句「習慣就好」堵住嘴巴——這就像一句提醒你要合群的信號。
身處陌生環境,很多人都會出現「認知失調」:某些現象和自己的已有認知產生矛盾,而自己要做的事情也和信念有著較大分歧。
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可能考慮先「從眾」:暫時改變自己的習慣,去和群體保持一致。而一句「習慣就好」,恰恰就是將「認知失調」的我們狠狠推一把,讓我們更容易選擇「從眾」。
時間久了,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我們便會慢慢改變自己的認知......反而真的是「習慣就好」了。
7
「大過節的」
逢年過節,這句話總能成為萬能的「原諒神器」——砸塊玻璃、劃個車,都可以因為「大過節的」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這句話之所以有效,是利用了我們對於「儀式感」的重視程度。
不管是莊嚴浩大的儀式還是簡單微小的儀式,它們都有專屬的「特殊時間的特殊規則」,比如過年過節時,人們便希望有「祥和的節日氛圍」。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些儀式也會帶給我們「歸屬感」(Belonging),從而增強我們的身份認同和自我意識。
因此,為了烘託和創造這樣一種具有儀式感的環境,一切不和諧的聲音都是不應該存在的。脾氣也是不可以亂發的,當然要選擇原諒Ta。
8
「都不容易」
在八大原諒中,「都不容易」則是採用了一種「引發共情」的技巧——引導我們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目的。
外賣小哥送餐遲到、同事工作犯錯甩鍋,然後可憐巴巴的求你別指責他,「大家都不容易」,就是在引發共情。
而一旦我們被引導去「理解」、「體驗」他們的不容易,腦中便會調動起自己人生中曾經「不容易的體驗」,從而認為「他也跟我當時一樣不容易」,共情就這麼產生了,我們也因此更傾向於原諒對方。
總算寫完了......說了這麼多,只為幫大家認清「八大原諒」的心理學原理,希望大家堅守自己的底線,該原諒要原諒,該懟的也要懟回去,這樣生活會更美好喔~
看吧,我們都是為了你好呀!
所以,來都來了,不順手點讚轉發怎麼行?編輯大大、畫師小姐姐們都不容易啊!
空罐兒 ✑ 插圖
瑾 酒鬼 ✏ 撰文
公司的貓 春麗 ☆ 出演
心思研究 / 碎前故事 / 諮詢師問答 / 給你治癒
心裡有事,來「簡單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