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愛國名言(德州那些事提出天下興亡)
2023-08-13 16:37:56 1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顧炎武,其學術生涯與德州有著不解之緣,一生曾數十次來德州講學、會友,寫下了眾多與德州有關的優秀詩文。
●過繼兒子在德州行禮顧炎武(1613—1682),本名繼坤,改名絳,字忠清,南直隸蘇州府崑山縣(今屬江蘇省崑山市)人。明末參加崑山抗清義軍,失敗後漫遊南北,致力於學術活動,並改名炎武,字寧人,號亭林。有時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稱亭林先生。顧炎武學識淵博,主張經世致用。其著述頗多,以畢生心力所著為《日知錄》,另有 《音學五書》、《顧亭林詩文集》等。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最早是在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軍入關。原句是:「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語型,出自梁啓超,意為國家之事的興亡,保護國家不致被傾覆,是帝王將相文武大臣的職責,與普通百姓無關;而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康熙三年(1664),52歲的顧炎武與德州名士程先貞相識,並結下深厚友誼。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的14年中,顧炎武幾乎年年都要來德州會友,有時一年多達3次,有時一次可長達半年之久。時人「三李」(李源、李浹、李濤)、謝重輝等德州名士,均成為顧炎武的文壇好友。顧炎武初來德州之時,大多住在程先貞家中,也曾於康熙六年(1667)住過李(濤)家,康熙八年(1669)住過謝重輝家。程先貞去世後,顧炎武來德州時的食宿,均由「三李」安排。
顧炎武來德州的時間最早為康熙三年(1664),德州當地名士尊他為良師益友,他也把德州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尤其是跟程先貞的交往,足見其真誠和深厚。程先貞去世時,顧炎武專程從章丘趕來德州,並作《哭程工部》詩一首;康熙十四年(1675),他又專程趕來德州為程先貞送葬,有《送程工部葬》詩一首。
程先貞去世後,顧炎武與德州諸友的友誼並沒有涼下去。德州「三李」繼續與顧炎武保持著密切聯繫。康熙十六年(1677),已是65歲的顧炎武,由於尚無子嗣(38歲時曾得1子,名貽谷,3歲夭折),因而江南親友商議,以12歲的族侄顧衍生過繼給顧炎武為子。
四月十三日,顧衍生在其老師李雲沾陪同下由江南赴山東德州,在德州人張簡可家與顧炎武「行父子相見之禮」。顧炎武父子相認後,他便帶著養子和李雲沾,告別「三李」和眾多朋友,離開德州前往陝西。此後,雖然與德州友人不復相見,但尚有書信往來。今存《顧亭林詩文集》中,有5篇文章是顧炎武寫給德州「三李」的書信,並均是其進入關中之後所寫。
●一生唯一一次講學在德州
清康熙九年(1670)六月,58歲的顧炎武應程先貞、李濤之請,來德州於程先貞家中講授《易經》達4個月之久。為了搞好這次講易活動,早在四月時,顧炎武從北京來過德州,與程先貞等商定講易事宜。講易過程中,顧炎武的淵博學識受到聽眾的高度讚揚,來聽演講的人越來越多,甚至驚動了朝廷要員。這次講學,是顧炎武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講學活動。顧炎武一直是反對講學的,所以能有如此破格之舉,足可見其對德州學界的高度重視。
在德州講易的同時,也促進了他所著《日知錄》的刊刻發行。程先貞作《贈顧徵君亭林序》有云:「東吳顧徵君亭林先生,今之大儒……今年結夏於此,與二三同人講《易》。復得發其《日知錄》一書觀之,多考古論世之學,而其大旨在於明經術、抉王道,為之三嘆服膺,勸其出,以惠學者」。
於是,顧炎武在朋友的幫助下,當年底就初刻《日知錄》八卷面世。他在《初刻日知錄自序》中也稱:「炎武所著《日知錄》,因友人多欲鈔寫,患不能給,遂於上章閹茂之歲刻此八卷」。可見其初刻《日知錄》八卷,是因程、李等「二三同人」「勸其出,以惠學者」而為之的。
顧炎武審閱與校訂康熙 《德州志》,也是德州文壇的一件幸事。顧炎武是明末清初史志與學術界泰鬥級人物,德州志能夠得到他的審校,意義十分重大。
康熙十二年(1673)四月,受程先貞和知州金祖彭之邀,顧炎武從京城專程來德州審校志稿,考證史實,提出了「德陵互易」之說,有力地維護了德州歷史的真實性。有了顧炎武這樣的權威把關,康熙《德州志》確保了編修質量和學術價值,成為德州歷史文化的璀璨瑰寶之一。
●詩文作品多次涉及德州
顧炎武在與德州友人交往的十幾年中,寫下了涉及德州的詩8首、文6篇。這在《顧亭林詩文集》中有完整的記錄。康熙《德州志》、乾隆《德州志》和民國《德縣誌》也分別對部分詩文作了收錄。
顧炎武在德州期間創作的8首詩歌,按內容分,有2首寫景的詩,即《過蘇祿國王墓》和《題李先生矩亭》;2首與程先貞唱和詩,即《酬程工部先貞》和《德州過程工部》;1首為贈言詩,即 《德州講易畢奉柬諸君》;3首為懷念故人詩,如《自章丘回德州則程工部逝已三日矣》、《送程工部葬》和《過矩亭拜李先生墓下》。
顧炎武所寫與德州有關的文章共6篇,除為程先貞的詩集所寫的序文,即《程正夫詩序》外,主要是寫給「三李」的書信,時間均為最後離開德州後的1678和1679兩年。其中寫給李源的2篇,即 《與李星來諱源,官令,德州人》、《又與李星來》;寫給李濤2篇,即《與李紫瀾諱濤》和《答李紫瀾書諱濤》;寫給李浹1篇,即《與李霖瞻諱浹,官令,山東德州人》。
與德州「三李」的這5封書信,其內容主要是敘述分別後自己的學術心得和生活及遊歷狀況。尤其是其養子曾在德州住過一段時間,得到了德州友人很好的照顧,顧炎武一直心存感激。
當其養子隨他進入陝西後,他寫信時仍不忘告訴德州老友們其養子的狀況。由此,也可看出他與德州「三李」之間的深厚友誼。
作者:張明福,在「長河晨刊」推送,侵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