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潔麵條生產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8-13 12:39:01 2
專利名稱:自清潔麵條生產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麵條生產裝置,具體是一種自清潔麵條生產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人們食用麵條的生產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最原始的辦法是人工手工完成, 其程序是1、拌麵(水面比例);2、攪面;3、揉面;4、醒面;5、用擀麵杖(和案板共用)擀好面片;6、最後用刀切成麵條,用六個步驟才能完成麵條加工。加工非常複雜。現在雖然有了機械可以代替生產麵條,但大部分是工業化生產,不能滿足人們對麵條的個性化要求,而操作也必須是經過培訓的技術員工才能完成,雖然有些小型麵條機希望滿足人們的個性化要求,但也只是大型麵條機的小型版,操作非常繁瑣,有些方便的麵條器械也只是解決了麵條的成型問題,對拌麵、攪面、揉面並製成麵團以及醒面仍然要手工完成。如圖1所示為現有技術一的結構示意圖,包括一帶有內腔的機膛31,機膛31上方設有一進料漏鬥32,機膛31內設有帶螺紋的第一螺杆33,且第一螺杆33受電機34的驅動旋轉,利用第一螺杆31的高速旋轉擠出麵條。這種方法是手工完成拌麵,攪面過程,形成疏散的溼麵粉(或稱小麵團),將溼麵粉裝入料鬥,溼麵粉從料鬥進入機膛,根據塑膠機擠出原理,擠出麵條。現有技術三的缺點在於1、拌麵,攪面仍然需要手工完成;2、沒有揉面、 醒面的過程;3、螺杆與機膛的高速摩擦會產生大量的熱,這種熱量會破壞麵條的蛋白結構; 4、這種設備仍然需要專業人員才可以操作,清理非常專業和複雜,不能滿足個性化要求;5、 螺杆的螺紋間會殘留大量的剩餘麵團,浪費嚴重,清理困難;如圖2所示為現有技術二的結構示意圖,包括一帶有內腔的拌麵機膛41,以及與拌麵機膛41連通的擠出機膛42,在拌麵機膛41內設有一攪拌裝置411以及一拾面裝置 412,攪拌裝置411與拾面裝置412可以是同軸傳動,攪拌裝置411用於將拌麵機膛41內的麵粉進行攪拌,並由拾面裝置412將攪拌後的麵粉推進至擠出機膛42,擠出機膛42內設有擠出螺杆421將麵粉擠出成形麵條。現有技術四的缺點在於1、拌麵器只能夠完成拌麵、攪面兩個程序,沒有揉面、醒面的過程,若是揉好的麵團,會堵住拾面口,則不能擠出;2、拾面器不能夠把拌麵器中的所有麵粉拾入螺杆擠出裝置,會有三分之一的麵團留在拌麵器中, 且擠出螺杆螺紋中的剩餘麵團也不能擠出,浪費嚴重;3、由於沒有揉面、醒面過程,擠出的麵條非常粗糙;4、沒有自清理功能,大量的麵團留在拌麵器和螺杆的螺紋縫隙中清理困難。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首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麵條生產過程中自動清潔的自清潔麵條生產裝置,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方案如下—種自清潔麵條生產裝置,包括驅動裝置、螺杆及缸筒;所述驅動裝置與所述螺杆傳動連接;所述螺杆上設有螺旋葉片,所述螺旋葉片位於所述缸筒內;還包括活塞,所述活塞空套連接於所述螺杆的後端,所述活塞設有與所述螺旋葉片匹配的內螺紋;[0008]所述活塞的外徑與所述缸筒的內徑匹配,所述活塞與所述缸筒內壁的摩擦係數大於所述內螺紋與所述螺旋葉片的摩擦係數。優選的,所述缸筒的底部設有反轉限位開關;所述缸筒的頂部設有正轉限位開關。優選的,所述缸筒的出料口設有用於控制出料形狀的堵頭。優選的,所述活塞的外圈部分設有墊圈。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清潔麵條生產裝置,其清理方便,由於螺杆在推出麵條的過程中,螺杆螺紋以及螺杆與缸筒間有大量的空間,這些空間是保證麵條生產更接近手工工藝,但勢必會在這些空間留下部分麵團,由於有活塞的加入,可以很方便的把這些剩餘麵團清理出去。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 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為現有技術一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二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螺杆反轉狀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螺杆正轉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在此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以及說明用來解釋本實用新型,但並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實施例如圖3 圖5所示,一垂直設置的圓形缸筒101,在缸筒101的內部中心部分設有一垂直的螺杆102,且螺杆102的軸向上設有螺旋葉片,螺旋葉片的整體也位於缸筒101的內部;在缸筒101的外部設有一驅動電機103,驅動電機103與螺杆102傳動連接,使螺杆 102以驅動電機103作為驅動裝置,並且驅動裝置還電連接有一控制模組104,以控制模組 104來控制驅動裝置的正轉、反轉及停止動作。上述實施例方案中,按麵粉與水的比例分別把麵粉和水加入缸筒101,利用控制模組104使驅動裝置驅動螺杆102做間歇性的正轉、反轉首先驅動電機103反轉,使螺杆102 產生向上的推力,帶動乾麵粉和水向上運動,由於上面是一個空曠的空間,被推上來的麵粉和水會自然落下,然後再被推起來,如此往復完成拌麵、攪面的過程;完成這個過程後控制模組104控制驅動電機103正轉,這時疏散的麵團會被螺杆102向下推動,由於下面麵團沒有地方移動,只有被向缸筒101的周圍擠壓,並沿著缸筒101內壁向上翻滾,滾上來的麵團又被螺杆102纏繞被再次向下擠壓,往復進行完成揉面過程;面揉好後,控制模組104讓驅動電機103停止轉動一定時間,完成醒面過程。缸筒101底部設有用於麵粉出料成形麵條的出料口 105,在螺杆102的後端,即螺杆102正轉時的輸出端保留一段不設置螺旋葉片,並且在螺杆102的後端空套連接有一活塞106,活塞106設有與螺旋葉片匹配的內螺紋,活塞106的外徑與缸筒101的內徑匹配,在
4活塞106的外圈部分設有一食品級矽膠墊圈以保證缸筒101內的密封性,防止攪拌初期水從缸筒101滲漏,並在活塞106向下移動的過程中很乾淨的清理殘留的麵團,即缸筒101內壁殘留的麵團被活塞106的外圍清理,而螺杆102的螺旋葉片之間的殘留麵團則被活塞106 的內螺紋清理,同時保證活塞106與缸筒101內壁的摩擦係數大於內螺紋與螺旋葉片的摩擦係數。通過上述實施例方案,在螺杆102完成對麵粉的攪面、拌麵及醒面過程後,將與螺杆102空套連接的活塞106釋放,使活塞106的內螺紋與螺杆102的螺旋葉片咬合,同時因為活塞106與缸筒101內壁的摩擦力大於內螺紋與螺旋葉片的摩擦力,在螺杆102正向旋轉時,活塞106在螺杆102上存在一個行程範圍,即活塞106沿著螺旋葉片可由上往下運動,對缸筒101內的麵粉進行擠壓,將麵粉從出料口 105擠出形成麵條。可選的,控制模組 104包括正轉模塊、反轉模塊及停止模塊;正轉模塊控制實現螺杆102的正轉動作;反轉模塊控制實現螺杆102的反轉動作;停止模塊控制實現螺杆102的停止動作。作為上述實施例方案的改進,在缸筒101的底部,即活塞106在螺杆102的行程終點位置設有一反轉限位開關107,當活塞106運動至缸筒101底部時觸動反轉限位開關 107,控制模組104控制驅動裝置反轉,從而將活塞106進行復位;在缸筒101的頂部,即活塞106在螺杆102的行程起點位置設有一正轉限位開關108,當活塞106運動至缸筒101頂部時觸動正轉限位開關108,控制模組104控制驅動裝置停止運轉。可選的,控制模組104 還包括活塞移動模塊,活塞移動模塊可以包括一塊位於缸筒101頂部的電磁模組110,且電磁模組110的通電由控制模組104控制,電磁模組110通電時對活塞106產生吸附作用,電磁模組110斷電時釋放活塞106,活塞移動模塊用於將與螺杆102空套連接的活塞106移動至活塞106在螺杆102上的行程起點位置。作為上述實施例方案的改進,缸筒101的出料口 105設有用於控制出料形狀的堵頭109,堵頭109為一與出料口 105連通的模具,且在堵頭109上設有任意形狀的出料通孔。以上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原理以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適用於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原理;同時,對於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在具體實施方式
以及應用範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權利要求1.一種自清潔麵條生產裝置,其特徵在於 包括驅動裝置、螺杆及缸筒;所述驅動裝置與所述螺杆傳動連接; 所述螺杆上設有螺旋葉片,所述螺旋葉片位於所述缸筒內;還包括活塞,所述活塞空套連接於所述螺杆的後端,所述活塞設有與所述螺旋葉片匹配的內螺紋;所述活塞的外徑與所述缸筒的內徑匹配,所述活塞與所述缸筒內壁的摩擦係數大於所述內螺紋與所述螺旋葉片的摩擦係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清潔麵條生產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缸筒的底部設有反轉限位開關;所述缸筒的頂部設有正轉限位開關。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清潔麵條生產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缸筒的出料口設有用於控制出料形狀的堵頭。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清潔麵條生產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活塞的外圈部分設有墊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自清潔麵條生產裝置,包括驅動裝置、螺杆及缸筒;所述驅動裝置與所述螺杆傳動連接;所述螺杆上設有螺旋葉片,所述螺旋葉片位於所述缸筒內;還包括活塞,所述活塞空套連接於所述螺杆的後端,所述活塞設有與所述螺旋葉片匹配的內螺紋;所述活塞的外徑與所述缸筒的內徑匹配,所述活塞與所述缸筒內壁的摩擦係數大於所述內螺紋與所述螺旋葉片的摩擦係數,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清潔麵條生產裝置,其清理方便,由於螺杆在推出麵條的過程中,螺杆螺紋以及螺杆與缸筒間有大量的空間,這些空間是保證麵條生產更接近手工工藝,但勢必會在這些空間留下部分麵團,由於有活塞的加入,可以很方便的把這些剩餘麵團清理出去。
文檔編號A23L1/16GK202122074SQ20112020449
公開日2012年1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16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16日
發明者武月龍 申請人:武月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