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正德首輔李東陽 李東陽智對對子的故事
2023-10-13 07:18:09 2
李東陽字賓之,號西涯,生於正統十二年,去世於正德十一年,是湖廣長沙府茶陵人氏,因為家族世襲左金吾衛職,因此寄居京師。
雖然行伍出身,但是李東陽自幼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八歲的時候即入順天府學讀書,因此卻是正統科舉入仕。天順六年參加順天府鄉試,成功中舉。天順七年參加會試,考中一百八十五名。天順八年,參加殿試,得二甲進士第一名,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李東陽前期升官艱難,可以說是熬著日子升官,基本都是任期滿後才得以升遷。弘治八年以禮部右侍郎、侍讀學士入直文淵閣,預機務。在朝之時,深受皇帝賞識,多次請辭皇帝都不許,後來官至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一直到六十五歲的時候,老病的李東陽才得到皇帝恩準回鄉,於六十九歲去世,死後贈太師,上諡號「文正」。
「文正」是古代文臣能得到的最高讚譽,歷來得以諡「文正」的大臣,無不是對國家百姓有著大貢獻的大臣,諸如曾國藩、範仲淹、司馬光等人。後世許多人對於李東陽評價不高,認為他擔不起「文正」這個諡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在正德年間,面對劉瑾專權的不作為。同時在劉健和謝遷都選擇離職之時,只有他一個人留了下來。
其實這事兒還真不怪李東陽,李東陽也想走,他曾經和劉健和謝遷一道多次請辭,在兩人離職之後,也不曾放棄。但是皇帝不放人,他也沒辦法,最終只能自己在朝堂支撐。他曾對皇帝說:「臣等三人事同一體,而臣獨留,何以自容?不知何以為處。」
謝遷和劉健兩人離朝,留李東陽一個人在朝堂獨木難支。三人聯合之時,尚且拿劉瑾沒有辦法,更何況李東陽一人留朝,獨木難支。李東陽只能選擇保全自身,與劉瑾周旋,與此同時儘量解救被劉瑾殘害的大臣。後來和張永聯合起來,拉劉瑾下馬的楊一清,要不是早年有李東陽為他說話,早沒他什麼事兒了。
李東陽的功績不再表面,而是在他與劉瑾周全的每一分每一秒,以至於大家不得而知,對他有所誤會。楊一清曾對李東陽的門生何孟春深有感觸地說:「賓之(李東陽)補天捧日,卻不留一點痕跡。」乾隆時的內閣大學士彭維新也說,李東陽「鋤大奸以安社稷,有功無跡,人不得而知。」
李東陽是安社稷的能臣,絕不是後世有些人認為的那樣,是一位貪戀權勢,與劉瑾相互勾結的奸臣。
李東陽是古時候有名的神通,三歲的時候就能作徑尺大的書法,甚至因此驚動景泰帝親自測驗。六歲的時候受召,向景泰帝講讀《尚書》大義。八歲的時候再次接受召見,仍然講讀《尚書》大義,後被景泰帝親自下令安排入順天府學讀書。
李東陽第一次被景泰帝召見的時候,因為人小腿短,所以跨不過門檻。景泰帝見此脫口而出:「神童腳短」。李東陽當即對道:「天子門高」,景泰帝高興的將他抱坐在膝。又見其父站立,於是出上聯:「子坐父立,禮乎?」李東陽又對:「嫂溺叔援,權也。」
李東陽是一個十分寬容之人,對上對下,都有著極大的胸襟,與朝臣交好,受到大家的擁戴。文章遠超眾人,卻能平易近人的與大家交朋友。「李文正當國時,每日朝罷,則門生群集其家,皆海內名流。其座上常滿,殆無虛日談文論藝,絕口不及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