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戒形式主義的舉措和安排(這三個小故事值得一讀)
2023-10-13 07:12:21 2
—分享—
早春三月,春風拂面,楊柳依依。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讓全國人民精神振奮,而對廣大基層工作者來說,兩會期間中共中央辦公廳出臺的《關於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無疑是其中值得稱道的好消息。
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總是隨影而行,如孿生的雙胞胎危害著社會尤其是基層工作的開展。這些年來,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也成為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機構的工作重頭戲,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怪圈」,比如我們常說的「痕跡管理」——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
基層是社會管理的末端,是落實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貫徹執行力量。「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就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基層工作在「穿針引線,承上啟下,發揮落實方針政策、共謀百姓福祉」的關鍵作用。這根針的核心價值,就是落實。
之所以引發我對基層形式主義思考,除了中央這份讓基層工作者精神振奮的減負通知外,更是因為近日在常德柳葉湖旅遊度假區管委會一次會上的一些見聞。
這是一個不同於尋常的會,主題不止一個,很明顯,管委會是特意把幾個工作會合併到一起來開的,如此快速地貫徹中央文件精神,這樣的速度就值得點讚,更讓我耳目一新的,是管委會主要領導一改往日「如何提高認識,如何安排工作,如何加強領導」的三段式,用三個故事,把力戒形式主義的關鍵——落實,講清楚、說透徹,說得生動形象,聞者入耳走心。
第一個故事的主角是張思德。張思德參軍12年,一直是一位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戰士,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給毛主席當過警衛員。他不善言詞,在每一個工作崗位上,只有「是」「到」兩個字。接到任務總是一路小跑,工作不分份內份外,每天總是忙這忙那。他對待群眾總是「急他們之所急,想他們之所想」。
一個人能在接受任務時,只有「是」和「到」,對任務不講價錢、不講原因,並且始終保持小跑的狀態,首先是因為他心裡充滿激情,這樣的激情從哪裡來?這一定是從崇高的工作理想中迸發出來的,這個崇高的理想就是為人民服務。正如毛主席在張思德的追悼會上那篇著名的演講稿所寫道: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
有了這樣的理想,才能做到在任何崗位上,不計榮譽得失,不分份內份外,才能對自己的工作有高度的認同感。時代無論如何變遷,對所有人民公僕來說,始終葆有「為人民服務」的理想,是在工作中充滿激情和動力的源泉。
第二個故事是這位管委會領導曾經的親身經歷。有一天下班的時候,她看見機關一位幹部還沒關門下班。便隨意問了問這位平常喜歡外出旅遊的幹部,在三四月,國內哪些地方最適宜出行旅遊?這位幹部說,雲南最好看。第二天,這位幹部就寫了三四頁的旅遊方案給她。方案中包括線路,交通,景觀,景點,溫度,溼度,甚至還有一些注意事項,比如帶哪些衣,吃哪些藥,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看到這份方案,她和她的女兒非常感動,他用「靠譜」兩個字來讚賞這位幹部的舉動。基層工作事務繁雜,要把方針、政策落實到位,正需要這樣的「靠譜」。靠譜從何而來?關鍵還是用心。因為用心,才會在紛繁的事務中,舉一反三,事半功倍,才會把工作做實做細,不留疏漏。
我們常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任何事,只要用心去做了,就一定能做成。對同事要用心,對工作同樣要用心。對人用心,能收穫一份情義,對工作用心,收穫的就是一份事業。
第三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年僅五歲的山東小男孩。今年1月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的《詩詞大會》,有一位年齡最小的挑戰者——年僅5歲的小男孩,名叫王恆屹。小小年紀竟然能背誦三百多首唐詩和一百多首宋詞,表現出了驚人的背誦能力,人稱「中華小詩庫」。主持人董卿問他,你為什麼這麼厲害?小男孩回答說,是我奶奶教的。奶奶說,教你一遍不會,就來二遍;二遍不會,就來三遍;三遍不會,就來四遍;四遍不會,就來五遍。第五遍的時候,我就會了。
不過五歲,就有這般耐心和毅力,這孩子自然是了不得。這個故事也揭示了一個最普通的道理——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很多人都聽過賣油翁的故事,賣油翁能通過銅錢眼把油倒進葫蘆裡,還能做到一滴油不沾,說的也就是「百鍊成鋼,水滴石穿」這個道理。
基層工作千針萬線,甚至還有不少繁瑣重複的工作。重複多了,就容易讓人心生厭倦,產生惰性,甚至懈怠。從重複繁瑣中,激發工作熱情,積極去鑽研工作業務提高辦事效率,進而改善基層公共服務質量,是基層祛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的路徑依賴。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只要心中有夢想,並能堅持不懈,就能在技能提升中,收穫工作的尊崇感,進而葆有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
這三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心中有崇高的工作理想、用心用情投入、堅持不懈地錘鍊,就沒有落實不好的工作、幹不成的事情、辦不成的事業。所謂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也自然會銷聲匿跡。
紅網時刻特邀作者:李德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