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節日習俗(藏族節日新年)
2023-10-13 14:58:10 1
藏曆新年,藏族的節日很多,幾乎每個月都有。除了傳統的節日外,還有許多宗教節日,有一些屬於民俗習慣的活動,也被稱為節日,如「林卡節」、「賽馬節」等。這裡,我們僅就其中主要的、有地區性或全民性的節日作簡單介紹。
藏曆新年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新年裡,孩子們燃放鞭炮,大家喝青稞酒、酥油茶,互相祝酒,盡情歡樂。城鄉演唱藏戲,跳鍋莊和弦子舞。在牧區,牧民們點燃熊熊篝火,通宵達旦地盡情歌舞。節日期間,民間還有角力、投擲、拔河、跑馬、射箭等一系列比賽活動
藏曆新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從藏曆十二月初,人們便開始準備過年吃、穿、玩、用所需的物品。這時家家戶戶開始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種子,培育青苗,藏曆年初一那天,要將長了一二寸的青苗,擺於佛龕茶几之上,預祝新的一年糧食豐收。從十二月中旬開始,家家戶戶準備酥油和麵粉,陸續做「卡賽」(炸果子),這是家庭主婦們大顯身手的時候。卡賽的種類很多,有耳朵狀的「苦過」,有長條形的「那夏」,有大麻花似的「木東」,有圓盤狀的「不魯」,還有子形的「賓多」。接近新年,每家每戶都要準備一個叫做「竹素切瑪」的五穀鬥,鬥內裝滿用酥油拌的粑、炒麥粒和人參果等食品,上面插上青稞穗、雞冠花和酥油製作的彩花板(名叫「孜卓」),還要準備好一個用彩色酥油花塑的羊頭(名叫「魯過」)所有這些擺設,標誌過去一年的收成,預祝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農牧業獲得豐收。
除夕的前兩天,家家戶戶進行大掃除,擺上新卡墊,貼上新年畫,二十九日晚飯以前,要在打掃乾淨的灶房正中牆上,用麵粉畫上「八吉祥」,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上象徵吉祥、永恆的「」符號,有的人還在自家的房梁上畫很多的白粉點,表示人壽糧豐。這天的晚飯,每家要吃麵團土巴,叫做「古突」。「古」即九表示29日「突」,即麵糊羹的意思(藏語「土巴」)。這與漢族吃年夜飯的習慣一樣。這頓飯,全家要圍坐在一起歡聚。土巴裡包著各種東西,有石子、木炭、辣椒、羊毛等物,看看誰能吃到這些東西。石子,預示心腸硬,木炭預示心黑,辣椒預示嘴如刀,羊毛象徵心腸軟。吃到這些東西的人,都要即席吐出,引起鬨堂大笑,以助除夕之興。除夕晚上,根據各家的經濟條件,在佛像前擺上各種食品,準備好節日的新裝。家庭主婦將煮好的「觀顛」(放有紅糖、碎奶渣、糌粑等的熱青稞酒),初一早上天剛亮,就送到每個人的床前,讓他們喝。
大年初一的傳統習慣是,家庭主婦首先起床,洗漱完畢,到井裡打上第一桶水,餵飽牲畜後,回屋喚醒一家人。全家人穿好新衣以後,按輩序排位坐定,長輩端來五穀鬥,每人都先抓上幾粒,向天上撒去,表示祭神,接著依次抓一點送進自己的嘴裡。這時,長輩順次祝「扎西德勒」,後輩要回敬「祝您身體健康,永遠幸福,預祝明年新年全家又如此團聚歡慶」。舉行完新年儀式後,便吃麥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參果,接著互敬青稞酒。初一這一天,一般是閉門歡聚,互不訪問。從初二開始親戚好友互相拜年,持續3-5天。
藏曆新年的確定,是與藏曆的使用有密切的關係。
「據文字記載,公元前100多年,西藏便有自己的歷算法,當時是以月亮的圓缺、朔望來計算月份的。那時的新年初一,相當於現在的藏曆十一月一日,這是西藏最早的曆法。在山南地區,曾發現過一部曆書,叫做《紡線老人月算》。這部古老的歷算書,詳盡地總結了當時藏族人民豐富的生產經驗和天文歷算知識,對後來藏族地區的天文曆法有很大影響。
隨著藏族地區與中原文化的交流,藏族歷算法不斷完善和發展。到了唐朝文成公主進藏,帶來了許多經書典籍,其中也有關於天文歷算的書籍,它對藏曆的完善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這時,計算新年第一天的方法已從月的圓缺進步到以星辰為主要依據的計算方法。例如新年的確定,是以鬼星的亮度、位置為標準,但新年仍然是藏曆十一月一日。直到現在,日喀則地區的一些地方,還按照這種推算法過新年。
從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開始,藏曆與農曆(即陰曆)逐步統一。到了薩迦政權統治全藏時,藏曆完全成熟,過年的儀式也固定下來,一直沿襲到今天。從元朝開始,藏曆確定為一年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1000日左右,便有一個閏月,用來調整月份和季節的關係。並且學用漢族農曆的天幹地支計算紀年用十二地支屬相:子鼠、醜牛、寅虎、兔、辰龍、已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戊狗、亥豬,配以五行:木、火、土、金、水來紀年。藏曆以12年為一小循環,60年為一大循環,稱為一個「繞」是從古代印度傳入藏地的,傳入時間是1027年,恰好是藏曆火兔年,此年遂被定為「第一繞迥」的頭年。1980年是第十六「繞」的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