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改革家張璁為什麼被人說是小人奸臣?張璁的人物趣事
2023-10-13 07:47:04 1
張璁是明朝嘉靖時期的內閣首輔,也就是咱們常說的宰相,對明朝嘉靖時期的政治有著重要的影響力。但是他本人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的評價都不高。
在當時的評價不高,是因為得罪了好大一批人,對其多有批判。在今天評價不高,是因為《明朝那些事兒》中張璁的聲名實在不怎麼樣,而《明朝那些事兒》又聲名在外,知之者甚少。許多人甚至將《明朝那些事兒》當作「正史」來看,依據裡面對歷史人物的評判,來作為準則。這些原因相加,也難怪張璁被人說成是奸臣小人。
張璁第一次被批判,在於楊廷和帶領朝臣,請求剛繼位的嘉靖帝認明孝宗為皇,也就是過繼到,明孝宗膝下,親生父親興獻王則為叔父。面對這個請求,嘉靖帝堅決拒絕。在朝中大部分朝臣都站在楊廷和一邊之時,張璁這個剛中進士,初入仕途之人,卻表示了支持嘉靖帝。在受到嘉靖帝的讚賞之時,張璁也被楊廷和一黨認定為小人。
嘉靖三年,嘉靖帝羽翼豐滿,在朝堂站穩腳跟,於是想要加封自己的父親為「皇」,這自然受到楊廷和等人的反對。張璁還是站在嘉靖帝這邊,帶領同樣與皇帝一起的「議禮派」與楊廷和一黨爭鬥。最終楊廷和被逼辭職,反對嘉靖帝的朝臣都受到了懲處。
此事過後,世人都認為張璁是討好嘉靖帝的奸臣。個人認為,皇帝到底韌認做父親,是他個人之事。當了皇帝之後,還不能給自己親生父親榮耀,這個皇帝也是憋屈。儘管違背禮儀,但實際上規則都是少數人定製的,皇帝絕對是少數人中的少數人,所以張璁支持他並不能說明他就是奸臣。
張璁後來針對明朝當前弊政,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科舉制度、田賦、吏治等等,看這些舉措的結果都是於人於國有利的。但是無論在哪個時期,改革都必將觸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當這些人的利益受到侵犯和剝削的時候,自然會對改革進行反擊。王安石變法如此,張居正改革也是如此。到了張璁這兒,自然也沒有例外。
張璁作為改革的領導人,這些被侵犯了的利益集團,當先撲向的就是張璁。只不過張璁背後有嘉靖帝這個最大的靠山倚仗,見神殺神,遇佛殺佛,還真就沒什麼好怕的。
不能給予他實際的傷害,他們也不甘心,自然大力批評張璁的錯事。就算是一個好人,也得生生的給他撇成一個壞人。所以說張璁的名聲才那麼不好聽,以至於大部分人都認為他是個奸臣。
張璁自幼聰慧加之勤奮好學,因此學識出眾。當然任何人小的時候,都不可能不調皮,張璁就算聰慧也是個好動的兒童。
據說他小時候在書院之中讀書,就是因為頑皮,經常被夫子責罰。有一次已經上課了,結果張璁還在外與人玩耍,被老師捉住之後,被大罵了一頓。夫子有意危難,就讓張璁和另一個玩耍的同學用墊桌腳的木頭合作一首詩。
夫子點名讓那同學先作,同學想了想說:「小小木頭器未成,無聲無臭又無名。」說完之後,張璁立馬接口道:「縱然不是擎天柱,願在人間抱不平。」
張璁一句,可以說是畫龍點睛,不僅點題,對陣工仗,而且還瞬間將整首詩上升了一個格調,不得不佩服他的文採和機智。
夫子自然也對他這一句十分讚賞,便也就免了其他責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