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讀後感
2023-09-27 05:56:25 2
篇一: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讀後感 趙茗茗
周老師你好:在兩周前,我受推薦讀了《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
每天閱讀大概二十頁,家長非常支持我的閱讀,而我,也非常喜歡閱讀,閱讀是我一天中最愜意的時光。
對於這本書,談不上喜歡,但也不能說毫無意義,不痛不癢就是了。與副標題「林徽因傳」大為不符,若是帶著以了解林徽因生平的目的來閱讀這本書,恐怕就大失所望了。整本書真正描寫林徽因往事的並不多,只是簡單描寫了林徽因與三個男子之間情緣。閱讀時常會感到很累,通篇拖沓囉嗦重複的議論讓人忍不住不斷掠過。不斷重複不斷拖沓的抒情散文竟然湊夠了一本書的厚度,簡直讓人稱奇。也許算是一本言情小說?不管怎樣打著林徽因傳記的標題還是不免讓人有被欺騙的感覺,且並不大適合廣大中學生閱讀,只能說其中不乏清麗優美的語句,值得積累及運用。
在與林徽因有過感情糾葛的三個男人中,我最傾向於金嶽霖。世上最難莫過「永遠」二字,徐志摩同時還有陸小曼,梁思成也在妻子過世後再娶一位,只有金嶽霖是扎紮實實一生只愛著守護著林徽因一人,可惜終究,還是被辜負的。
讀完此書,我最大收穫在寫作上。應做到全文圍繞標題寫,寫作時應時刻小心「空洞」二字,沒有具體內容空有抒情議論的文章最終只會被評價為風花雪月無病呻吟,沒有真情實感,無法打動人心。
我認為讀課外書大有所益,關於閱讀我的期望在希望能得到一些真正好書的推薦,不希望將時間浪費在一些無意義的書上。自己閱讀的不足在於還不夠精讀,對於一些自己不太喜歡的文章通常一掠而過,應學會接受不同類型的書,全面的豐富自己的閱讀。
不論是好是壞都不會拒絕自己讀過的任何一本書,是正是反都會有收穫。人生亦是如此,經歷的任何事都會有值得總結或反思的地方,珍惜每一次,讓它們成為人生中寶貴的財富。
篇二:《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讀後感
借著這次學校讀書會的機會,拜讀了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結識了林徽因這個美好如四月的女子。總的說來,我覺得林徽因是個感性卻又理性的人。
說她感性,可以從她的作品中看出,在她30多歲時寫的《你是人間四月天》中不難看出她是一個情感細膩的人、從《一天》中:今天十二個鐘頭,是我十二個客人。第一個來了,又走了,最後夕陽拖著影子也走了!我沒有時間盤問我自己的胸懷,黃昏卻躡著腳,好奇地偷著進來!我說:朋友,這次我可不對你訴說啊,每次說了,傷我一點驕傲。黃昏黯然,無言地走開。孤單的,沉默的,我投入夜的懷抱。 可以看出她的憂愁,為時局而憂,為寂寞而憂,為沒有高朋滿座而憂,為彼時的徐志摩不在而憂,為自己的健康而憂。就是在這個寂寞的春天,病中的林徽因用她獨特又寂美的文字,表達了她惆悵難言的心境。
說她理性。
16歲花樣年華的林徽因與徐志摩在康橋相遇相戀,茗茶對詩,花前月下,但是知道徐志摩結婚,她就果斷逃離,不留後路。在徐志摩離婚,回到北京的再次接觸,和在接待泰戈爾時,他們一同出席活動,合演泰翁的詩劇《齊德拉》,一度讓林徽因在徐志摩和梁思成之間徘徊,但理智的她知道自己想要過的是現世的安穩,所以在一個黃昏約見徐志摩,說明兩人的關係。但說她理性呢,又不全是,在徐志摩葬身空難後,林徽因讓趕往現場的梁思成帶回一片飛機的殘骸,掛在自己的臥室,表示紀念。似乎一點也不顧及梁思成的感受。
同時,我覺得她還是一個熱心事業的人,在那個女人還是很少拋頭露面的年代,她為建築事業四處漂泊,以致肺病越來越重,一次到了已經要醫生告知必須靜養,而還有一次更是一病,臥床不起,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她還幫梁思成的書作序,還承擔起全部的校對任務。
篇三: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讀後感
最近,我讀了白落梅寫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這本書,心中感觸良多。作者用散文般的筆法,向讀者講述了民國才女林徽因傳奇的一生,書中的文字優美動人、清新淡雅,讀後讓感覺猶如喝了一杯甘甜爽口的茉莉花茶。
林徽因不僅是一位詩人、作家,更是一位享譽中外的建築學家。這位出生於杭州的女子,美麗聰慧、才華橫溢、充滿詩情畫意,就像一朵永不凋謝的白蓮。
她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嶽霖默默記掛了一生,更讓世間的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
很多民國才女拒絕墮入凡塵,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林徽因則不,她嚮往凡塵,熱愛人間煙火。聰明的她永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該如何選擇,對待愛情也是如此,她毅然決然地離開浪漫多情的徐志摩,選擇梁思成,除了不想破壞徐志摩的家庭,還因為梁思成能給她她想要的平穩、安定的生活。
在林徽因柔弱的外表下有一顆堅強的心。她隨梁思成四處漂泊,考查古建築,著書立說;她拖著一身病骨挽救了傳統的景泰藍工藝;不僅如此,她還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國微的設計者之一,她在世人的眼中永遠是美好、樂觀的,既使在病重的時候,她寫的詩也充滿陽光,沒有哀怨……
這就是林徽因,一個永遠把自己留在人間四月天的江南才女,她爭強好勝,永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使得她的一生生如夏花一樣絢爛,死若秋葉一樣靜美,讓人羨慕。她那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精神更是我們這些現代女性學習的榜樣。
篇四:《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讀後感 馨苒
這本書看的時間有些久了,以至於有很多細節都記不得了,做婚禮以後,總感覺自己變感性了,時至今日,再次翻開這本書,書中優美的語句,仍讓我留戀往返。作者用浪漫的筆調,描繪了林徽因優雅傳奇的一生。
林徽因,有人這樣評價她:她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嶽霖默默記掛了一生,更讓世間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她就是林徽因,她是許多人夢中期待的白蓮。當愛情接踵而至時,她短暫的停留,又義無反顧的離開,她讓每次轉生都成隔世,又讓每次相逢都成永恆。她總是那樣潔淨,任憑世事萬象叢生,她的內心始終山明水秀。一個詩情畫意的女子,一名熱愛事業的建築學家。短暫的一生,五十一載,絢爛多姿。
她一生愛過三個男人,徐志摩是她靈魂的伴侶,為詩人的氣質驅遣,狂烈的感情燒熔了理智,他像一團火,點燃她內心的激情;梁思成是她溫暖的港灣,門當戶對,兩小無猜,像一把傘,撐起一個安定的家,成了眷屬;金嶽霖應該是最懂她的人,也是最愛她的人,那是心底的一種相知相遇。林徽因走後,金嶽霖為她默默的守候一生,此情此愛超越多少海誓山盟。金嶽霖始終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顯示出一種超脫的襟懷和品格。
林徽因也許是聰明的,她總是坦然的面對人生的溝壑,走過四季風霜,遊走於三個男人之間,她不想讓自己逆水行舟,即使自我救贖也以一個最美的姿態優雅轉身。是她已經看透,人只有將寂寞坐斷,才可以重拾喧鬧。其實,相遇相知是一種境遇,生如夏花般的濃烈,秋葉般的靜謐,停駐成青春最美的風景。
「一生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金嶽霖提筆的輓聯,概括林徽因的一生。
記得見過下面一段話:相信這世界上,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愛,在見到的第一次,就註定要羈絆一生,就註定像一棵樹一樣,生長在心裡,生生世世。
時光如水,總是無言,此生,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篇五:《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讀後感 項雪
最近,我在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這本書。它是由江南女作家白落梅為林徽因寫的人物傳記。書名本身給人以暖暖的、溫馨的感覺,特能撩起人閱讀的欲望。正如書中所說,「像是對某個遠去故人的祝福,又好似對所愛之人一聲溫和的叮嚀。」
我很欣賞林徽因,不僅是因為她有滿腹的才華,而更多的是因為她處理感情的理性。相比較於之前我所聽聞的其他女作家,她沒有三毛的那種灑脫和放蕩,但她是那樣的與眾不同。一代風華的絕世佳人,才華橫溢傾倒眾生,讓徐志摩、梁思成、金嶽霖三大才子痴迷鍾愛一生。她有徐志摩為之傾其一生的愛戀,更有梁思成的相濡以沫,更有文學泰鬥金嶽霖的愛慕。徐志摩與她相愛於康橋,於是有了《再別康橋》。後來又有梁思成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更有金嶽霖的決心為其默默地奉獻一生,終身不娶。
書中六卷的標題就是林徽因的浪漫一生。讓我們感覺身為一個女人,林徽因是命運的寵兒、真正幸福的女人。天生麗質、優雅尊貴;聰穎慧智、事業有成。做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徵圖案的設計者;做為作家,為我們留下過千古名篇《你是人間四月天》等美麗的詩篇。
白落梅在書中,以恬靜、飄逸、清麗、婉約的寫作風格向我們描述著才女林徽因: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左邊西天的雲彩……」今天在這本書裡再一次被白落梅的文字感動,夕陽中的新娘——清純明淨的林徽因和徐志摩一起徜徉在康河的柔波裡,如果說林徽因是在水一方中那朵美麗的白蓮花,那麼徐志摩就是水中搖曳的水草,梁思成就是身邊呵護的荷葉,金嶽霖用自己一生的時間守護著心中的那朵美麗的白蓮花,該是什麼?現今這樣的男人還有嗎?那一份塵封百年的愛情故事,今天讀來依舊讓人感慨不已。
篇六:《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讀後感 馬前磊
曾經以為人物傳記只是僵硬死板地描述人物的事跡,枯燥而又乏味。但當我觸摸這本名為《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書籍時,我不禁被其深深地震撼了,一本人物傳記竟然可以寫得如此如詩意般的唯美。拿起這本曾經中途擯棄的書,在午後的陽光下重新品讀,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多麼愜意的事。
讀書,是不能帶有任何功利情感的,你可以把它當作是一種消遣,特別是讀這本唯美的書。讀完之後,並未感覺有多麼大的觸動,但心靈卻仿佛被洗滌了一般,暖暖的卻又含有詩一般的韻味。有的人說這本書只不過詞藻華麗,語言優美,根本沒有什麼內涵。我只想說,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見解,至少在我看來,它是一本能夠使我遠離喧囂塵世的書籍。正如書中所言:「愛上一座城,也許是為城裡的一道生動風景,為一段青梅往,為一座熟悉老宅。或許,僅僅為的只是這座城。就像愛上一個人,有時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沒有前因,無關風月,只是愛了。」喜歡上這本書,或許也沒有什麼理由,只是一種感覺,只是喜歡。
林徽因是不幸的,因為她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雙親,她的父母只不過是當時時代的一種「婚姻」,沒有相濡以沫的經歷,也沒有舉案齊眉的愛情,她從小便在痛苦的童年中慢慢成長,成熟,所以她才會擁有那麼細膩的心:同時她又是幸運的,才貌雙全的她一直是世上最璀璨的明珠,令三個優秀的男子一生都對她難以忘懷。她嘗盡了人情事味,亦懂得了這其間不可言說的無奈。她是個美麗如蝶的女子,面對感情有過彷徨惆悵,只是終究還是做到了收放自如。她以一種清雅端然的十八姿態漫步在雲間,讓世人仰望了一生,懷想了一生,也追尋了一生。
51年的歲月,對於我們來說,可能過於短暫。但對於林徽因來說,51年剛剛好,因為她在51年的時間裡做了自己該做的,經歷了自己應經歷的,在這個塵世間留下了一朵淡雅的白蓮。雖沒有激烈的大起大落,亦沒有大悲大喜,但她的人生確實如此的溫暖,美好而又清澈。
她在蓮開的季節降生於杭州,與六月的白蓮定下了一生的約定,在人生的歲月中留下了四月的人間,又於人間的四月天帶走了一份最純粹的美好。最後,願以一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與君在這詩意中追尋那朵白蓮。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你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水光浮動著你夢中期待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篇七: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讀後感
只是粗粗閱覽了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傳》便對林徽因的生平經歷感到佩服。她的為人處世的哲學值得我們學習。人的青春就好像人間四月天,充滿生機和美好;尤其像四月的青梅青澀中又帶有甜蜜。她的美麗不似牡丹那般妖嬈,也不像菊花那般恬淡,如同書中對她的描述,她就是一朵遺世的白蓮,一朵早開的白蓮。這朵白蓮又像毛澤東筆下的梅花一樣,不願同流合汙,不願在盛夏的六月與滿池荷花爭豔。
他或許不是漫漫歷史長河中最美麗的女子,但卻在這幅畫卷中留下了燦爛的一筆。她為人處世的智慧註定了她不平凡的一生。作為民國才女,在她的感情路上,肯定出現了很多的追求者。但能夠走進她心房的就只有那麼三個人,她的初戀——徐志摩,她的愛人——梁思成,她的情人——金嶽霖。在與這三人的情感糾葛中,她理性的分析了自己的情感期望。對於初戀,在知道徐志摩是有夫之婦後,她果斷的斬斷了情絲。不留一絲餘地、決絕的離開了倫敦這個讓他們相識相戀的地方。她的驕傲不允許她去幹擾別人的婚姻生活,即使徐志摩離婚後再來這尋這個昔日的戀人,想要恢復以往的恩情,她也絲毫不為之動心。既然當初選擇了分離,便再沒想過回頭。即使和徐志摩的這段戀情始終是林徽因心中揮之不去的甜蜜,她也能理性的將其封存在心田,任由這段記憶在時間的流逝中慢慢發酵成美酒。
對於丈夫梁思成,她心中應該是有愧疚的。她沒有全心全意的去愛他,她的心中還裝著別人,但梁思成還是那樣全身心的投入了這段感情,毫不保留的寵愛了她一生。他們的婚姻,不知道該說是新時期的自由戀愛的結果,還是在封建傳統婚姻的遺孤。雙方父母早已為兩人訂下了婚約,兩人也在雙方父母的期盼下相識相戀,最後步入婚姻的殿堂。與才子徐志摩的戀情是浪漫的,是靈魂的碰撞產生的耀眼的火花。與梁思成的婚姻是恬淡的,是靈魂的交融下發出的悅耳的曲目。浪漫的初戀終究不如甜蜜的婚姻。戀愛時的甜蜜終究會被婚後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衝淡,而平淡甜蜜的婚姻生活才是一輩子的幸福。她知道自己的生活該是什麼樣的,她不會讓自己處在尷尬的境地。
婚後與金嶽霖的交集,是又一次的靈魂碰撞。這一次在精神上產生的共鳴,在林徽因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在金嶽霖心中更是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以至於金嶽霖在此之後逐林徽因而居,並為林徽因終身不娶。與金嶽霖的這段情愫,林徽因並沒有像出軌的女人那般對丈夫隱瞞實情,而是主動的與丈夫坦白。她知道寵愛她的丈夫會原諒她,會理解她。她也知道。她會一如既往的陪伴著她的丈夫。她知道,她很珍惜這段婚姻,她不能割捨這個家庭。
在這本書的敘述中,我佩服林徽因的睿智。在她的人生旅途中,因為有了她的人生智慧,她的生活比同時期的其他才女更幸福。徐志摩和金嶽霖都只是她生命中的過客,唯有梁思成是她停靠的港灣,是能夠給與他安定平穩的幸福生活的人。她的一生都是隨性而為。她的率性而為,既沒有讓別人受傷,也讓自己活的瀟灑。懂得適可而止,明白自己的靈魂所需是我們在這個世界漂泊不可或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