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2023-09-27 08:02:45 1
黃仁宇在自己的著作中,用獨特的視角,把明朝晚年的公元1587年,即萬曆朝十五年,作為切入口,把這一年看似歌舞昇平,實則上通過許多事件又蘊含、預示著大明王朝已經走到盡頭。下面是為大家整理的《萬曆十五年》讀後感,供大家閱讀參考。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
周末,天氣蒼白,發黴的心情,覺得該出去曬曬太陽了,和好友一起到書店,買了本中華書局出版的《萬曆十五年》,一口氣看了半本。萬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徵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國,在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
萬曆十五年,沒有人能拯救朝政的腐敗。高拱,張居正,海瑞,申時行,直到最後的自以為明君的崇禎皇帝,在整體制度體制的腐敗下,中華民族也迎來的自己的文化危機。資本主義的萌芽很難興起,傳統的力量依舊強大。在全球化城市化的今天,中國人如何在沒有皇帝的情況下,繼續保持以德治國的傳統,如何保持以孝道為核心的中國式價值觀呢?這是《萬曆十五年》一書中思考的問題,也在現實中不斷激蕩著無數中華赤子的心胸。
這一段時間,國學興起,伴隨著百家講壇的推波助瀾,傳統文化復興的勢頭似乎一浪高過一浪。國學、歷史類圖書開始盛行街面。易中天品三國,於丹說論語,王立群講史記,漢武大帝,明朝那些事兒,講座,電視劇,小說,歷史以各種形式體裁不斷出現。國學興旺,歷史重溫,文化復興,這是好事。我們小時候,四書五經,史記漢書,都是稀鬆荒疏的很。這些書對我來說都是近幾年開始惡補的,感覺也只是走馬觀花,粗略瀏覽,很難記住了。為什麼小時候沒有早早把它們看過呢?追究其中原因,除了七八十年代的消費問題外,更多的是教育界的不重視,我輩只是從語文書的枝節中記住了星星點點的古籍名句。中國的古籍、歷史是我們民族的財富,是我們文化的載體。經史子集,諸子百家,裡面名言哲理多多,但是,這些財富卻在很長時間內不受重視,甚至發生斷層。有時候閱讀古籍,真的有種韓愈《石鼓歌》中的痛苦。看了些古籍,我個人覺得,五千年的文化積累,既有精華智慧,也有糟粕垃圾。不能丟棄自己民族的根本,也絕對不能一窩蜂的去全部接受。學習的原則,根本的方法,還是毛主席的話,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比方說,孝順,古代人講究孝順,今天也要講究孝順。對於老人的孝順,什麼時候能過時呢?區別只是裡面的度而已。但三綱五常放在今天就過時了。這就要整理。像今天做媳婦的很少能孝敬公婆的,好媳婦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是不是也要進行一下傳統文化的教育培養呢,必須的。四書五經中很多言論,像一些禮節的規定,到今天已是陳規陋習,肯定要廢除,但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士不能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也...到今天還是不過時的。
今天的社會,國家依然存在很多的問題,體制問題,醫療教育問題,貪汙問題,很多人麻木,很多人按部就班,很多人在扯淡。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學習國外先進的科技,求真務實,不說大話,虛心進取,勵志創新,在中西文化的交匯下,產生我們新的文化。它即不同於傳統,又不是西方照搬,而是一個自信自強開放創新的新的文化。這文化,產生於對體制的不斷改革中,產生於對問題的不斷解決中,或許,這是中國文化未來發展的方向。
《萬曆十五年》是一本好書,它讓我思考如此之多,我們學習西方的不只是槍炮,還有思想,但我們傳統的思想又如何放置呢?還在思考中~~~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2
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是一部非常好的人文作品,我也不是第一次讀了。可是正如其他好書一樣,每次讀都會有收穫。這次我聯繫他的另一部作品《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來讀,發現一些有趣的問題以及自己的一些愚見。
中國歷史的問題中最受爭議也被很多人斥為偽問題的是,倘若沒有鴉片戰爭和西方工業革命中國會不會自動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
我的答案是儘管進程會很慢,中國很可能仍然會走向商業化的社會而不是維持農耕文明。
原因是:人口壓力。
討論歷史上的社會民族變遷很容易陷入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即究竟是文化的影響為主還是地理的影響為主,還是其二者混合的影響等等等等。。但是無論還是有一個比較量化的而且也是前提性的原因是比較少爭議的,那就是人口壓力。
兩千年來中國經濟中心逐漸南遷,從河洛到蘇杭,這個其實應該是結果,原因是人口的逐漸南遷,以前瘴癘之地的湖南,福建,廣東,因為北方土地幾千年的耕作和人口繁衍而負擔不起那麼多的人口,到明清已經是帝國的重要省份了。倘若沒有外敵的入侵,繼續多出來的人口無處吃飯,而科技的水平又不能飛速的發展,必定導致往外洋移民。因為倘若科技水平進步跟不上人口增長速度人口則空間擴張。
當然,這個過程絕對是殘酷的。宗中國土地的歷代帝國,其運行的綱領都是保護落後經濟扼殺商業苗頭,維持均衡。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持續的人口壓力,故而百姓只要能溫飽就可以了,其他一概免談。這也是儒家思想為什麼需要被封為至高標準,崇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否則,在低技術條件下,無法靠極端低效率的法律程序來管理社會。可是當帝國最邊緣的省份也人口輻軸的時候,因經濟破產而不但爆發的全面戰爭,會迫使沿海的居民不斷移居海外,而中央政權也將沒有能力進行約束。華夏民族會因為生活所迫而象現在一樣在泛太平洋地區紮根,從而逐漸形成一個穩定貿易圈。
那麼這個結論跟現在事實上的中國有何關係呢,結論是,發展科學技術以緩和人口增長帶來的壓力,是中國最重要的事情。因為現在地球已經太小了。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3
將《萬曆十五年》斷斷續續讀了兩遍,其中幾多感慨來不及記錄,就已化為煙塵隨風而去,卻也有一部分潤物無聲般沉澱為自己的一部分。那已經離去的,也許要等到再次閱讀才能吸收;而這已經沉澱的,卻久久縈繞在我心頭。
我驚詫,此書中許多人物身上,竟都有自己做教師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