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市各村來歷(惠安各鄉鎮地名的由來)
2023-10-22 06:03:30 1
螺城鎮是惠安縣政府駐地,也是惠安縣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交流中心,福建省11個小城鎮試點鄉鎮之一。2019年10月,螺城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螺城建城時,背西北面東南,西部自南而北有蓮花山、火山、科山、螺山、大坪山、嶽山、潘山等山峰環抱,螺山負邑,又城形如「螺獅吐肉」,故稱螺城,簡稱「螺」。
崇武鎮崇武古名小鬥,以村空所處地形似鬥而名。後音訛為小兜。宋設巡檢寨,又稱小兜寨。元改巡檢司。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置惠安縣時,劃這裡為崇武鄉守節裡二十六都。元元貞元年(1295年)改稱行滿鄉。
明代這裡為二十七都。建城後城區以崇武為名,取崇尚武備的意思。因城呈荷花狀,城中有蓮花石,又稱蓮城。城西側的港灣似江流。也稱江城。郊區稱溪底鋪,以鋪首村莊命名。
東嶺鎮東嶺鎮位於泉州市惠安縣東部,是惠東的經濟文化中心,是福建省百強城鎮,2018年入選福建十大最美海岸。東嶺街(曾用名東嶺關),古時為惠安縣城東部埔嶺地,故名東嶺,因古時土匪常在此搶劫,故曾稱為東嶺關,清末大埔尾村張侯到此開設埔坊,後村民相繼遷此建居,開設店鋪經商,逐漸形成一條街,而改稱為東嶺街,沿用至今。1984年10月,成立東嶺鄉人民政府;1989年,鄉改鎮。
輞川鎮輞川鎮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位於惠安縣城東北8公裡,地處湄洲灣畔,林輞溪入海口,是蓮城一帶向西延伸的一個小半島,古時因地形似網稱為南網,素有惠安縣城的「海上咽喉」之稱。輞川形如網,諧音輞,故得名。峰崎村的麒麟山上有許多白鷺。
塗寨鎮塗寨鎮位於福建省惠安縣東部,既是世界深水良港,鬥尾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後渚港的發展腹地。明代,為防倭患曾駐軍於此,挖土壕築寨,稱為土寨,後諧稱塗寨。清代頂郭村舉人鄭藻倡導裡人在此設點排攤,逐漸形成塗寨街。
螺陽鎮螺陽鎮是惠安縣轄鎮,位於縣境東南,漳福古驛道縱貫南北。有明·康朗家廟、唐·王潮墓、錦東靈山寺、五音崧洋山等勝跡。因該鄉轄屬的大部分村委會居於螺山之陽,故命名為螺陽。
黃塘鎮黃塘鎮位於泉州市區北郊和惠安縣西部,洛陽江上遊,為福建省著名的臺商創業基地之一。2010年被確定為市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11年總面積被確定為省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黃塘鎮境內主要水係為黃塘溪,故名。著名的聚龍小鎮就在此。
山霞鎮山霞鎮是福建省惠安縣東部的濱海小鎮。這裡有巍峨連綿的大青山,主峰海拔146.8米。山霞鎮素有「海岬明珠」之稱,山川秀美,風光旖旎。民國時,在此設保,從山柄和場下各取一字為保名,古名"山下",後「下」字雅稱為「霞」字,故名山霞,以所在地自然村村命名。
淨峰鎮淨峰鎮位於惠安縣東部,北瀕湄洲灣,東臨臺灣海峽,南靠大港灣。境內淨峰寺為近代名僧弘一法師的幽居處。淨峰鬥尾港口世界不多,中國少有,以鬥尾港口區域為主的鬥尾港口經濟區,已被確定為惠安縣的四大特色經濟區域之一。
淨峰地名說法有二:一、淨峰得名於境內淨峰山及山上建於唐鹹通二年(861)的古剎淨峰寺而來。《泉州府志》載:「淨山一名尖山,亦名淨峰,在二十七都」。
二、明朝正德年間進士張嶽,太子少保,諡襄惠。字維喬,號淨峰,讀書於此,故名。民國時期始設淨峰鄉,地名至今沿用。
東橋鎮東橋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是惠安縣東部的經濟副中心,是福建省經濟百強鎮之一。東橋鎮政府所在地東橋街早在清朝中期就有小商販集結於此,該鎮於1996年9月,由省民政廳批准,從原來東嶺鎮劃出18個行政村組建而成。於1997 年10月撤鄉設鎮至今。政府駐地東橋村。
紫山鎮紫山鎮位於福建省泉州惠安縣境西北部東靠縣城,西倚洛江,南臨黃塘,北接泉港。鎮政府駐翁後。境內有邱二娘起義遺址,建於明代的天然石洞室古寺宇——一片瓦寺。紫山鎮轄下有紫山村,故名。
小岞鎮小岞鎮位於惠安東部沿海,東、南、北三面臨海,成半島地形。有明·洪武年間東山衛城、南宋·宰相李文會府宅等勝跡。2012年獲福建省第七批省級生態鄉鎮
民國屬淨峰鄉,1984年改鄉;2000年,撤銷小岞鄉,設立小岞鎮。小岞地名,因山而名。據《惠安地名錄》載:相傳(小岞)本是一個島嶼,於「沉東京,浮福建」之時形成。以後,把地勢低的山峰稱為小岞(岞乃山之意),把位於它西南地勢較高的成為大岞,大岞與小岞隔著一道海灣遙遙相對。(大岞村隸屬崇武鎮)
明嘉靖《惠安縣誌》載:小岞山,在淨山東十裡,宋參知政事李文會祖居此。黃崎(山)在其北,大岞在其南,凡邑諸山之東趨於海,至此三山而止,又東為東溟之水通海外諸夷。這是小岞地名在地方志文獻中比較早的記錄。
資料、圖片來源於網絡整理,僅供交流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