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環式家用太陽能熱水器的製作方法
2023-10-22 09:31:12 3
專利名稱:微循環式家用太陽能熱水器的製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涉及太陽能利用技術,是根據微循環原理,改進家用太陽能熱水器結構設計,從而提高了熱效率,節省了原材料,降低了成本,更有利於家用太陽能熱水器的推廣應用。
現有的家用太陽能熱水器結構基本分為悶曬式和板管式兩種。前者是水箱直接做為集熱器,它結構簡單,價格低,但熱效率低,使用壽短。板管式熱水器是利用集熱板吸收光能加熱集熱排管中的水,經上、下匯集管和儲水箱的低溫水進行自然熱循環。它的熱效率高於前者,但造價偏高。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採用微循環原理,綜合二者的優點,改進結構設計,提供一種熱效率高,節省原材料,降低造價的新型家用太陽能熱水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方法實現的取消上匯集管,將儲水箱和集熱排管做成整體結構,即每一根集熱排管都直接和儲水箱連通。這樣每一根集熱排管都是一個小的循環主體,也就是說曬熱的水沿管壁上升進入水箱,而水箱裡的低溫水沿管壁另一側回流,使每一根集熱排管和儲水箱都成一個循環系統。顯然這樣的循環系統與現有的管板式熱水器的熱循環系統截然不同。我們稱之為微循環系統。同時,綜合悶曬式熱水器的優點,將儲水箱的朝陽面做成集熱器,其餘部分由保溫材料做殼體封閉,防止熱損耗,這樣既節省了原材料,又提高了整體的熱效率。
圖1系微循環式家用太陽能熱水器正視圖。
圖2系微循環式家用太陽能熱水器側剖視圖。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闡述。
本實用新型主要由集熱器保溫殼體(1)、集熱板(2)、集熱排管(3)、下匯集管(4)、儲水箱(5)、水箱保溫殼體(6)、溢水管(9)、水位監控器(10)及支撐架(11)等組成。
本實用新型結構如圖所示固定於集熱板(2)上的若干根平行的集熱排管(3)的上端焊接於儲水箱(5)的底部,下端焊接在下匯集管管(4)上。整體安裝在集熱器保溫殼體(1)內,並用透明蓋板(7)封裝。儲水箱(5)朝陽面作為集熱器,通過透明蓋板(8)吸收光能,其餘部分由水箱保溫殼體(6)封裝。儲水箱(5)的頂部設有溢水管(9)。冷水由下匯集管(4)經過集熱排管(3)進入儲水箱(5),當達到予定水位時,置於溢水管(9)裡的水位監控器(10)的敏感元件觸點接通電路,發聲報警,此時,關閉進水閥門,多餘的水通過溢水管(9)排出。
由於設置了水位監控器(10)、下匯集管(4)既為進水管,又作為熱水輸出管,只需轉換用水閥門,熱水仍從下匯集管(4)輸出。
本熱水器設有可調角度的後支撐架(11),集熱器保溫殼體(1)的底部支腳作為另一支撐點。
由於採取了上述結構設計,本實用新型與現有同功能的板管式熱水器相比,不僅節省了原材料(光銅材就節省1/5),造價降低(10~15)%,而且由於每根集熱排管都直接參與水循環,因而使水循環截面積較原來的上匯集管的循環截面積大大增加(約2~2.5倍),水循環阻力就相應降低了。同時,因為增加儲水箱的集熱效能,使整體熱效率提高(10~15)%,產熱水量也相應提高(10~15)%。本熱水器的整體結構更加緊湊,安裝使用更加方便,更有利於廣大城鄉居民推廣使用。
實施例板管集熱器採光面積為0.81m2,儲水箱集熱器採光面積為0.18m2,總採光面積0.99m2,透明蓋板為平板玻璃,儲水箱用薄鋼板焊接而成,容量為60公斤,下匯集管和集熱排管採用紫銅管,保溫材料用聚苯乙烯發泡塑料,熱水器底部和背部均有支撐腳和可調支撐架,以便於安裝在各種建築物上。
權利要求
1.微循式家用太陽能熱水器主要由集熱器保溫殼體(1)、集熱板(2)、集熱排管(3)、下匯集管(4)、儲水箱(5)、水箱保溫殼體(6)、透明蓋板(7、8)及支撐架(11)等組成,集熱排管(3)的下端與下匯集管(4)相連通,整體安裝在集熱器保溫殼體(1)內,並用透明蓋板(7)封裝,其特徵在於集熱板(2)上的集熱排管(3)的上端直接和儲水箱(5)相連通;儲水箱(5)的朝陽面為集熱器,其上裝有透明蓋板(8),其餘部分由水箱保溫殼體(6)封裝;儲水箱(5)的頂部設有溢水管(9),其內有水位監控器(10)的敏感元件觸點,以監控儲水箱(5)中的水位。
專利摘要
微循環式家用太陽能熱水器是根據太陽能利用技術和流體微循環理論進行設計的,不但具有板管式熱水器的特點,也綜合了悶曬式熱水器的優點。它主要由儲水箱、集熱器、透明蓋板、保溫殼體及支撐架等部分組成。結構特點是取消上匯集管,將儲水箱和集熱排管做成整體結構,即每一根集熱排管都直接和儲水箱連通。
文檔編號F24J2/04GK87205304SQ87205304
公開日1988年8月3日 申請日期1987年11月24日
發明者文乾傑, 曾廣強, 趙文平 申請人:文乾傑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