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劇樂器都有哪些,晉劇打擊樂器有什麼
2023-10-12 16:03:09 1
每個戲劇用的樂器都會有所不同,所以演繹出來的樂曲也不同,才能夠形成那麼多的戲劇。很多人只會聽樂曲,但是從來也沒有了解過演繹這些樂曲的樂器是什麼。本期晉劇文化,帶你了解晉劇的打擊樂器都有什麼。
晉劇音樂所用樂器有呼胡、二股弦、小三弦、四股弦、嗩吶、笛子、梆子、鼓子、手板、大堂鼓、小戰鼓、馬鑼、鐃鈸、小鑼、鉸子、溝娃子、碰盅等,下面是介紹晉劇伴奏的各種樂器:
呼胡,屬於拉弦樂器。晉劇中用中音呼胡,以前外弦用絲質老弦,裡弦用牛筋弦,現在採用鋼絲弦,定弦為「低音6—3」或「低音5—2」,操琴者左手按弦,四指戴指帽,指帽為不鏽鋼或生白鐵皮製作,外層套皮革,音域為十度,音色清脆響亮,適於演奏主旋律,多為隨唱腔旋律演奏。
二股弦,在晉劇中給呼胡加花助奏的輔助樂器,定弦為「低音6—3」或「低音5—2」,外弦用花兒弦(用白、黃兩種皮革擰合而成),裡弦用牛筋弦,現在多用鋼絲弦,演奏時,左手的食、中、無名指都戴金屬指帽(指帽外不覆皮革),不倒把,音色尖細,多有滑奏,藝人們俗稱「抹擦」。
小三弦,一般長九十釐米左右,面板上以琴碼架住三根弦,定弦為「1—5—高音1」、「低音5—低音6—3」、「低音5—1—3」,演奏時左手指尖按弦,右手食指戴用狗、牛等腿骨做成的圓筒型撥子,音色清脆。
四股弦,晉劇彈撥樂器,為八角形制,定弦為「2—5」,每兩根弦為同度音,演奏時,左手的食、中、無名指都戴金屬指帽,右手持骨質平板刀型撥子「掃弦」,演奏講究「掃」、「撥」、「滾」、「彈」,音色明快,音質鏗鏘有力。
嗩吶,分大嗩吶與小嗩吶兩種,為晉劇吹管樂器。
大嗩吶為三號嗩吶,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嗩吶筒音作「低音5」,吹奏多數曲牌,少數嗩吶曲牌為了與弦樂相配,以筒音「1」為主音吹奏,四十年代後只有筒音「1」這一種吹奏方法了。另外,大嗩吶還可以模擬雞鳴、馬嘶等效果,音域達到十七度。小嗩吶為五號嗩吶,用於吹奏崑曲。
笛子,俗稱「梅」,為晉劇吹管樂器,竹製,桿身外纏絲弦,音色柔美。
梆子,俗稱「木頭」,用紫檀木、紅木、梨木、棗木製作,由兩根長短不等的木棒組成,長的扁圓形,長約二十釐米;短的圓形,約十八釐米,稍細,演奏時左手拿扁圓形木頭,右手豎拿圓形木頭按板敲擊,無固定音高,有輕打、重打、花打等技巧,通常打到板(強拍)上,擊出音色高亢、堅實。
鼓子,晉劇中的指揮樂器,因為和手板結合使用,由一個人操作,因而稱「鼓板」,司鼓用雙鼓楗擊打鼓心以及鼓邊,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晉劇用大心鼓,鼓心直徑八釐米,後改用鼓子,直徑五至六釐米,演奏方法有單楗擊、雙楗齊擊、滾奏等,音色脆亮。
手板,也叫「拍板」,是晉劇中擊節樂器,它用三塊長方形的紫檀木、梨木或黃楊木製成,演奏時左手擊板,右手擊鼓,形成板眼節奏,手板音色響亮堅實。
大堂鼓,晉劇中所用打擊樂器,傳統形制呈圓桶狀,今呈花盆狀,以木條砌邊,兩面蒙牛皮,演奏時用較粗的木製雙槌敲擊,聲音雄壯,一般用於坐帳、起更等場景以及指揮嗩吶曲牌演奏。
小戰鼓,晉劇中打擊樂器,呈桶狀,兩面蒙皮,鼓面較小,聲音清脆響亮,演奏時,將其置於木架上,用兩個小木槌擂打,主要用於武戲,渲染戰鬥氣氛。
馬鑼,分吊鑼和提鑼兩種,晉劇用吊鑼,鑼有固定音高,原先以「工」字(3音)為準,現在一般為「六」字(5音),吊鑼音色純正,深沉穩重,為上板樂器,按照樂曲的情感,分輕重緩急來敲擊。
鐃鈸,響銅鑄成,圓形,在樂曲開始和轉折的地方,鐃鈸先奏,鐃鈸演奏分輕擊、重擊、磨擊、撲擊等不同音響。
小鑼,也稱作手鑼,圓形,以木製小鑼板擊奏,音高為「上」字(1音),聲音清脆。鉸子,分軟鉸子與硬鉸子兩種,晉劇為軟鉸子,響銅鑄成,演奏時,它與小鑼配合「小家具」的演奏,在「大家具」與吹牌中,起到掌握板眼的作用。
狗娃子,也叫狗娃娃,晉劇中的小音鑼,形制近似小盤,演奏時,用花椒木或竹製的小板敲擊,音色尖脆,象小狗汪汪叫聲,因此得名,它主要用於登殿、祭奠、宴會等場合。
碰盅,又稱碰鈴,是晉劇擊節樂器,銅製,一副兩個,用繩子穿連,相互擊打發音,主要用於過場絲弦曲牌的演奏,碰盅總是按眼來擊打,每眼兩下。
【結束語】樂器是我們身邊經常能夠接觸到的,就算不是你來操作,但是就算你不操作聽到的歌裡也包含著各種樂器的聲音。
你可能也喜歡: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滿族有多少人口,滿族的分布情況
徽劇的特點有哪些,徽劇最特別的地方
戲曲大全之評劇的藝術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