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綜合國力千年變化(動態清零是綜合國力的)
2023-10-23 10:01:28 1
一汪清泓
面對肆虐全球的疫情,是「動態清零」還是「躺平」?
實際上,是各國政治制度、經濟實力、文化理念和民眾自律性等因素綜合考量的結果。
但最終,還是世界各國綜合實力和治理能力比拼的結果。
抗疫慘敗的美國卻好意思批評中國行之有效的抗疫措施。
國力的「極限大考」
如今,佔世界人口19%的中國,報告病例數僅佔全球病例總數的0.05%。
與此同時,從2021年上半年至今,中國也沒有出現一例新冠死亡病例。
這一成就,顯然要歸功於中國實施的「動態清零」。
西方學者認為,「動態清零」是對國家綜合能力的一次「極限大考」,唯有中國能夠做到。
很顯然,實現「動態清零」,需要強大的國家綜合實力和治理效能。
在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馬列學院原院長程恩富看來,實現「動態清零」要有六大要素,缺一不可。
即國家組織動員能力、基層政權執行力、國民自律性、醫療能力、物資保供能力、信息網絡技術等六大要素。
首先,中國有制度優勢、強大組織動員能力,民眾有集體主義精神、較高的自律性。
其次,有可靠的醫療防控和救治能力,以及先進的5G信息化網絡技術的優勢。
第三,我們在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物資保障等方面,有強大的現實物質基礎。
尤其重要的是,我們還有不計其數具有犧牲和奉獻精神的一線抗疫工作者。
具備了這些條件和能力,才能實現「動態清零」,以最小的代價和損失爭取最大的勝利。
但在西方學者看來,這些在歐美國家是不可能實現的,也是無法具備的條件和能力。
早在2020年3月,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就宣布不再公布新冠確診和死亡人數。
西方感到「畏懼」
中國抗疫的成功經驗,已吸引了全世界關注的目光。
早在202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助理總幹事布魯斯·艾爾沃德指出,中國遏制疫情的經驗值得借鑑、效仿。
隨後,世界衛生組織在不同場合,反覆推介「中國經驗」。
有些「作業」是可以「抄襲」,但有些經驗是無法「複製」的。
「中國經驗」不能複製,是因中國特有的制度優勢、文化傳統、集體意識和現實國情。
不少國家曾嘗試學習「中國經驗」或「中國模式」,但很快都以失敗告終。
因為他們在六個要素領域裡,無法同時保持高水平。
或者說,他們根本就無法同時具備六個要素。
僅一個「健康碼」,就需要高度信息化、網絡化的技術配套,讓他們難以做到全覆蓋。
因此,「中國經驗」不可能簡單易學,更別說「複製」。
事實上,「動態清零」是向全世界彰顯了中國強大的綜合國力和治理能力。
而這一點,正是那些把中國當成敵人的西方國家真正畏懼的地方。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醫療體系,在新冠病毒海嘯面前卻顯得脆弱不堪。
西方無奈「躺平」
由於西方「躺平」,導致全球當前仍處於疫情大流行狀態。
其實,西方的「躺平」也是無奈之舉。
從一開始,西方國家就在防疫政策上,就「舉棋不定」,左右搖擺。
先是擔心疫情封控影響經濟發展,想「魚和熊掌」二者兼得,最後兩者皆失。
隨後,許多美歐國家又對通過「疫苗接種」實現「群體免疫」,寄予厚望。
但隨著奧密克戎的出現,西方再次被「打臉」。
甩鍋推責是一種病毒
疫情立刻破防,感染人數直線攀升,疫情開始失控。
無奈之下,西方國家乾脆徹底「躺平」,選擇「與病毒共存」。
然而,西方的「躺平」,卻為病毒擴散蔓延提供了條件。
使美歐等西方國家,成為新一輪疫情的最大「擴散源」和「培養皿」。
僅美國,以不到1/20的世界人口,貢獻了近1/5全球總確診病例和近1/7死亡人數。
疫情衝擊下,美式民主更顯脆弱不堪。
沒了生命談何「民主」
對於抗疫的「中國經驗」,國外不少專家認為,這並非每個國家就可以輕易效仿的。
僅是民眾「自律性」方面,對於信奉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西方「民主制度」來說,就是不可能的。
還有最關鍵的一點,是西方政客奉行的「選票至上」原則。
在西方部分民眾看來,強制個人戴口罩、打疫苗、隔離或封城,這都是侵犯人權或自由的。
為了選票,政府只能放任這種反智的「民主制度」,任其「胡作非為」。
而防疫專業人士也是無可奈何,一籌莫展。
但某些懷有陰暗心理的西方人,還對中國的防疫政策「口誅筆伐」,無端指責。
企圖借「自由民主」之名,掩蓋其「制度腐朽、國力衰落、能力低下」之實。
事實上,西方為維護財閥和政客之私利,放任病毒肆虐,已導致數百萬人死亡。
沒有了生命,西方國家談何「民主制度」?
當前,西方已是疫情失控、管理失靈、制度失效、人設崩塌。
加之,美國挑唆地緣政治衝突引發了能源與糧食危機、通貨膨脹及物價高企。
這些都讓西方民主世界「民怨沸騰」,聲名狼藉,面臨空前焦慮。
而在中國,卻是「春和景明、政通人和」,可謂「風景這邊獨好」。
中西方國家體制與制度的對比,立判高下。
曾經對西方民主制度「奉若神明」的某些國內「公知」們,不知此時做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