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義和假借是一個意思嗎(假借是個什麼東西)
2023-10-05 04:20:44 2
回顧自己的過去的文言文學習,我發現假借是一個常常令我感到困惑的概念。為什麼古時候的人都喜歡寫「錯別字」,好端端地將一個字寫作另一個字呢?好好寫字不好嗎?
來自SAK的苦惱
一個令人迷惑的典型例子是《論語》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一般老師會告訴我們「說」通「悅」,表示高興、愉快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學了然後按照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1]但是什麼叫「說」通「悅」,為什麼它們兩個可以相通,卻沒有更詳細的解釋。
首先,我們可以來看看什麼叫假借。在文字研究地位上很高的字典——《說文解字》是這麼說的:「假借者,本無其字,因聲託事,令長是也。」[2]意思就是說,假借,就是當想表達一個詞,但是沒有相對應的字的時候,借用一個讀音相同的字來表達你想表達的意思,比如令和長。
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以字本身為對象的字典。它保留了很多古文字字形和字義。作者是東漢的許慎。
這麼說還是有點模糊。沒關係,我們再來舉一個身邊的例子。上網時,我們經常會用「蘿莉」這個詞來形容可愛的小女孩。然而有些朋友可能並不清楚,「蘿莉」這個詞起源於小說《Lolita》(《洛麗塔》)。後來在日本loli被用來指稱幼女本身。我們受到日本的影響,把可愛的小女孩叫loli,而為了方便書寫和發音,就用音譯的方法,把它翻譯為「蘿莉」[3]。
仔細想想,這其實就是假借字產生的過程:我們先有了loli這個詞,但是在漢字中沒有相對應的字、詞可以表示,所以我們就把和這個詞讀音相近的兩個字「蘿」「莉」借過來表示它。可以說,「loli」「蘿莉」和「說」通「悅」的本質是一樣的,只不過「蘿莉」是現代產生的,而「說」通「悅」是古代常用的。
那麼有人不禁要問了,你怎麼知道哪個是假借,哪個不是呢?這個問題讓我請出清代著名學者王引之來跟大家談談吧。
王引之,清代著名學者,精通小學(相當於古代漢語)。他和他的父親王念孫一起被後人稱為「高郵二王」。
王引之:謝邀。對假借辨認的問題,我在《經義述聞》這本書中總結了一套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首先,原本要用的字(我們就稱它為「本字」吧)和假借字雖然讀音相近,但是它們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所以在一個字是假借字的時候,放在句子裡,你讀不懂它。比如之前提到的「不亦說乎」,翻譯成「不也說話嗎」,這就沒辦法理解啦。所以我們可以考慮到這個「說」字可能是個通假字。那麼和它對應的本字是什麼呢?
剛剛我們說到,假借字和它的本字是讀音相近或相同的兩個字,所以我們可以用古代的讀音來找和它讀音相近、相同的字。「悅」字就這樣被找出來了。
把「悅」字放到原來的句子裡,「不亦悅乎」,好像很恰當。再來看看其它的句子「燕相國受書而說之(燕國的相國收到信件很高興)」裡,「說」通「悅」,「說懌女美(喜愛你的美麗)」裡,「說」也通「悅」。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在古代漢語中,經常有用「說」表示「悅」的狀況。因此,我們可以確定,在《論語》中,「不亦說乎」中的「說」應該是一個假借字,它的本字是「悅」。
OK,謝謝王引之先生的精彩回答。我們可以來總結一下辨認假借字的套路:①這個字放在句子當中是不是有點「意外」,沒有辦法理解;②有沒有和這個字的古代讀音相近的其它字可以替換,來解釋這句話的意思;③還有沒有什麼其他類似例子可以作為證據,說明這樣的假借用法古時候確實存在。
通過這篇文章,相信大家對假借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了。那我們下次文章————
「等等,SAK!我們老師不管這個叫假借,而是管它叫通假!你是不是搞錯啦!」
嘻嘻,其實我沒有搞錯哦~不過通假和假借也確實是有很密切的關係的。我先賣個關子,我們下篇文章再好好討論一下吧。
[1] 楊伯峻:《論語譯註》,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頁
[2]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316頁
[3] 王大闊:《日本ACG亞文化流行語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