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戲代表分支:貴州威寧彝族變人戲
2023-10-04 19:09:50 1
貴州威寧彝族變人戲是儺戲的代表分支之一,作為鹹寧民俗活動中的一種表演,變人戲以其獨有的表演藝術展現了彝族的民族特色,也是彝族文化的一種表現。那麼,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到儺戲文化中了解關於威寧彝族變人戲的內容吧。
「撮泰吉」是彝語。「撮」意是人,「泰」意是變化,「吉」意是遊戲、玩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類剛剛變成的時代」或「人類變化的戲」,簡稱「變人戲」。
「撮泰吉」的演出,一般是在陰曆正月初三到十五的「掃火星」民俗活動中舉行。由四個有機聯繫的環節組成:
1、祭祀
由包頭布把頭頂纏成錐形,身上和四肢用白布纏緊以象徵裸體;戴著面具,用類似羅圈腿的步伐,表示先人初學直立行走形態的一群演員表演。
開場時,在場地四角點燃燈籠,由惹嘎阿布發號施令,領著幾個「撮泰」老人,手柱棍棒,踉踉蹌蹌,像從遙遠的原始森林裡走來,發出猿猴般的吼叫聲。接著向天地、祖先、神靈、山神、穀神斟酒祭拜祭禱畢,跳「鈴鐺舞」(一種古老祭祀舞蹈)。
2、正戲
正戲就只有一個劇目——「變人戲」。它的內容是反映先民創業、生產、繁衍、遷徙的歷史。
演出中,對先民如何馴牛、犁地、撒種、薅刨、收割、脫粒、翻曬、貯藏等生產過程,都作了粗獷的示意性動作描述。演出由模擬動作、原始舞蹈及用彝語講述的對白和誦詞組成。誦詞內容主要是驅邪、講史、祝福。
演出中,除惹嘎阿布用常人聲調講彝語外,其他幾個「撮泰」老人,則用抽氣衝擊聲帶發出怪聲答話,很像猿猴一類動物叫聲。面具大於真面,有猴相,前額寬大厚實向前突出。製作工藝原始、拙樸、粗獷。有打擊樂器鑼、鼓、鈸,但只是在演出開始和舞獅時敲打。
3、喜慶
正戲演完,在緊鑼密鼓聲中,獅子登場翩翩起舞,幾個演員揮舞棍棒逗耍獅子,氣氛十分熱烈。
4、掃寨,即「掃火星」
正月十五演出後,由惹嘎阿布領著幾個「撮泰」老人,走村串寨,向村民祝願:「一切天災人禍、邪惡隨著老人去,一切吉利留下來,六畜興旺,四季發財,五穀豐登,兒孫滿堂」。主人要備下酒肉,表示歡迎,「撮泰」所到之處,喜氣洋洋。最後由惹嘎阿布瓴誦詞,向各家各戶要幾個雞蛋和一束麻。
走時,還要從主家草房四角,扯走一些茅草,來到寨邊,埋下雞蛋,用茅草作燃料,把其餘雞蛋燒熟後分食,高呼:「火星走了,火星走了!」埋下的雞蛋,來年由「撮泰」老人撬出看其好壞,以卜來年吉兇禍福、年景好壞。上述儀式完成後,「撮泰」們取下面具,放在住在寨邊的人家保存。面具是作為神靈看待的。
「撮泰吉」是儺戲大家族中的早期成員。它具有儺戲最突出的特徵,即在表演上要戴面具,而面具是作為神靈看待的;在內容上與民俗信仰,儺祭活動密不可分。完成了儺祭向儺戲藝術的初步過渡,是儺戲的雛形,是儺戲的低級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