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老腔的文化傳承現狀與發展問題
2023-10-04 23:36:00 3
華陰老腔,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難以避免地會出現危機。如果沒有以好的方式去解決的話,那麼問題只會更加嚴重。畢竟民間藝術的局限性很大。那麼,直到現在,華陰老腔的現狀和發展都是什麼樣的呢?或許,要傳承下去有困難嗎?
華陰老腔的現狀於發展問題:
華陰老腔傳承上的「封閉性」,在保證了唱腔「純正」的同時,也客觀限制了其傳播範圍。據史料記載,在最為興盛的歷史時期,老腔的傳播也僅限於陝西周邊的河南、寧夏等地,與當前紅遍大江南北,影響波及海外的盛況不可同日而語。而到了20時機,老腔也瀕臨危機。
為挽救危機重重的老腔,華陰市曾兩次舉辦培訓班,共計招收學員77名,其中有五名學員,頗具潛力。王振中近年已較少演出,專心開門授徒,整理劇本,全國各地慕名前來求教者絡繹不絕,其中亦不乏有發展潛力者。而張氏一脈的傳承人張喜民則早已打破傳內不傳外的陳規,面向全國公開授徒。老腔的傳承人,已為數不少,但要成長為像王振中、張喜民這樣的藝術家,若無數十年的人生歷練和藝術積累,恐怕難以成就,也不可急於求成。
已閒置的雙泉村小學,即將成為華陰市老腔藝術保護中心主管的「華陰老腔博物館及傳承基地」,為有志於老腔藝術傳承者,提供一穩定的學習場所。也有研究機構和出版單位有意協助張喜民、王振中整理出版老腔劇本。相較於20世紀末的蕭條狀態,老腔可謂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如何處理「傳承」與「創新」的兩難,是困擾諸多非遺劇種、劇團的重要問題。華陰老腔持續多年與其他藝術形式合作的嘗試,無疑走在全國地方戲曲的前列,其經驗可資參照。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王振中即為電影《桃花滿天紅》《活著》等作品配樂。一曲《人面桃花》,道盡人世的滄桑、悽然與無奈,聞之者無不動容,也使影響僅限於華陰一隅的老腔初步為世人所知。
2001年,華陰文化幹部黨安華大幅度促進「老腔皮影戲」的改革,將「老腔」與「皮影戲」分開,讓老腔藝人從幕後(「亮子」)走向前臺。此一「革命性」變化在四年後得到了導演林兆華的首肯,得以參演話劇《白鹿原》,在北京人藝的舞臺上取得了轟動性效應。
老腔「那種發自久遠時空的絕響」,「飽含著關中大地深厚的神韻,把當代人潛存在心靈底層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種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沒的神經撞響了」,在對演出效果作出如上評述之後,陳忠實還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如果早日接觸老腔,讓其氣勢磅礴、粗獷豪放、慷慨激昂、雄奇剛健的旋律在心底不時響動,《白鹿原》的色調和質地或可呈現出另一種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