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戲的傳統劇目,儺戲劇目分類
2023-10-04 20:15:59
儺戲,我國戲曲劇種,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歌舞、戲劇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其內容多與宗教鬼神有關,以面具為藝術造型的重要手段。下面,就到儺戲文化中一起了解關於儺戲的劇目有哪些分類,又有哪些傳統劇目。
儺戲的演出劇目不多,內容也較為簡單,大都與宗教和驅疫納福有關。一般來源於兩方面,一是從請神的需要出發;二是從娛神娛人的需要出發,扮演一些與請神法事無關的劇目。儺戲可分「正八出」和「外八出」兩種。「正八戲」統屬巫教儀式,「外八出」是有情節的折子戲和連臺大戲。
總體劇目分類:
一類是正本戲,多屬巫師作法事必須唱的,如《仙姑送子》、《梁山土地》、《發五猖》等,這類劇目宗教色彩濃,情節簡單,戴面具演出,多唱巫腔。
二是儺堂小戲,在儺壇和高臺均能演出。如《採香》、《造雲樓》、《打鑾駕》即《陳州放糧》、《青家莊》等。這類劇目宗教色彩淡一些,世俗及娛樂成分較重,常在法事程序中的"唱戲"部分演出,表演有一定的程式,唱腔有一定的板式變化。
三是一些稱為「外臺戲」的戲,如《孟姜女》、《龐氏女》、《龍王女》(又稱《柳毅傳書》或《騎龍下海》),民間經常把《龍王女》與《孟姜女》、《龐氏女》(東漢孝子姜詩及其妻子龐氏的故事)並稱「三女戲」。
此外還有一些取材於《目連傳》、《三國演義》、《西遊記》故事的劇目。這類劇目戲曲化程度較高。儺戲劇目一般唱多白少,但也有一些白口戲。演出時以各地方言為主,生動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