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調微絮凝澄清池及澄清工藝的製作方法
2023-09-25 03:32:45 2
專利名稱:一種可調微絮凝澄清池及澄清工藝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澄清池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可調微絮凝澄清池及澄清工藝,是一種針對地表水冬季低溫低濁,夏季適當高濁的一種水處理工藝。
背景技術:
目前,大量的汙水經澄清池處理後,通常會被直接排出,因此排汙失水量很大,造成水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絮凝反應中絮凝體的沉速較低,徑向流不利於絮體的形成,絮凝效果不佳。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絮凝效果不佳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調微絮凝澄清池及澄清工藝。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可調微絮凝澄清池,所述澄清池包括微絮凝反應區和沉澱區,所述沉澱區設有斜管沉澱裝置。優選地,在所述微絮凝反應區設有可調節反應時間的閘板。優選地,所述澄清池為圓形。優選地,在所述圓形澄清池的周邊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可調微絮凝澄清池的澄清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O原水投加PAC後,進入反應時間可以調節的微絮凝反應區;
(2)在微絮凝反應區進行充分反應後的水進入導流區;
(3)流過導流區的水進入配水區;
(4)水經過配水區均勻進入沉澱區;
(5)原水經由沉澱區後進入清水區。優選地,所述步驟(I)中反應時間為15min—30min。優選地,所述沉澱區設有斜管沉澱裝置。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中將沉澱區分割成一系列淺層沉澱層,被處理的和沉降的沉泥在各沉澱淺層中達到相互運動並分離的目的,可以大大提高其表面負荷,提高澄清池的處理能力;縮短顆粒沉降距離,從而能大大縮短沉澱時間;增加澄清池的沉澱面積,從而能大大提聞處理效率。
圖I本發明中可調微絮凝澄清池的結構示意 圖2為可調微絮凝澄清池的俯視 圖中1微絮凝反應區,2導流區,3配水區,4清水區,5泥鬥,6沉澱區,7集泥區,8排泥管,9進水口,10出水口。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於說明和解釋本發明,並不用於限定本發明。一種可調微絮凝澄清池,所述澄清池包括微絮凝反應區I和沉澱區6,所述沉澱區6設有斜管沉澱裝置。在本發明中的微絮凝反應區I設有可調節反應時間的閘板,可以根據濁度大小調節反應時間,在保證充分反應的同時,又不會因為反應時間過長而使生成的絮體在反應池內沉澱。本發明中澄清池採用圓形,並且圓形澄清池的周邊設有進水口 9和出水口 10,採用周邊進水的進水方式,其進水水流越接近中心,流速越大,則水力半徑越小,弗勞德數越大,使水流的穩定性越來越好;採用周邊進水,周邊出水,可提高池子的表面負荷,使表面負 荷達到9m3/(m2. h),可以使澄清池的過流率達到36m3/ (m2. h),提高澄清池的處理能力,其流態能適應進出水懸浮物濃度差所引起的密度流流態,避免了由於密度流所引起的各種短流、環流等不良影響,容積利用係數高,另外進水方式靈活,保證在不同進水水質的情況下的出水效果,節省能耗,提高處理效率。可調微絮凝澄清池的工作過程為
(O原水投加PAC後,經過管道混合器混合,進入微絮凝反應區I。微絮凝反應區I設有可調節反應時間的閘板,反應時間在30min — 15min之間。在夏季水溫較高,濁度較大時,可調節反應時間在15min,以保證充分反應又不會因為反應時間過長而使生成的絮體在反應池內沉澱;在冬季低溫低濁時,可適當延長反應時間,以保證在絮凝反應區充分反應。(2)在微絮凝反應區I進行充分反應後的水進入導流區2。因該區過水麵積大,故向下流的流速較小,對池底沉泥無衝擊現象。(3)流過導流區2的水自穿孔配水牆進入配水區3。水在配水區3內能形成回流,可促使水中脫穩膠體的進一步絮凝,加速沉澱區6的沉澱;
(4)水經過配水區3均勻進入沉澱區6。水在此部分的分離作用是遵照淺層斜管沉澱機理進行。在沉澱池有效容積一定的條件下,斜管沉澱裝置可以增加沉澱區6的沉澱面積,從而能大大提高澄清池的處理效率;沉澱區6的水力半徑大大減小,水流基本上為層流狀態,滿足了水的穩定性和層流的要求。(5)原水經由沉澱區6後進入清水區4,清水區4濁度小於10NTU,清水區4出水直接進入過濾車間進行過濾處理。(6)配水區3下部為排泥區。排泥區分為集泥區7與泥鬥5。礬花在澄清池下部集泥區7匯集成汙泥並濃縮,集泥區7沉泥經中心傳動懸掛刮泥機刮入泥鬥5後,採用重力排泥的方式排出由排泥管8排出。綜上所述,本發明提高了澄清池的處理能力,從而能大大縮短沉澱時間;增加澄清池的沉澱面積,從而能大大提高處理效率。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可調微絮凝澄清池,其特徵在於所述澄清池包括微絮凝反應區和沉澱區,所述沉澱區設有斜管沉澱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調微絮凝澄清池,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微絮凝反應區設有可調節反應時間的閘板。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可調微絮凝澄清池,其特徵在於所述澄清池為圓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調微絮凝澄清池,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圓形澄清池的周邊設有進水口和出水ロ。
5.利用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調微絮凝澄清池的澄清エ藝,其特徵在於包括以下步驟 (1)原水投加PAC後,進入反應時間可以調節的微絮凝反應區; (2)在微絮凝反應區進行充分反應後的水進入導流區; (3)流過導流區的水進入配水區; (4)水經過配水區均勻進入沉澱區; (5)原水經由沉澱區後進入清水區。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澄清エ藝,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I)中反應時間為15min—30mino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澄清エ藝,其特徵在於所述沉澱區設有斜管沉澱裝置。
全文摘要
一種可調微絮凝澄清池及澄清工藝,所述澄清池包括微絮凝反應區和沉澱區,所述沉澱區設有斜管沉澱裝置。澄清工藝是渾水經由進水管進入澄清池中,在池中形成微絮凝反應區、整流區、配水區、沉澱區、清水區、濃縮集泥區,輔以底部排泥系統、加藥系統,同時完成混合反應、絮凝、沉澱、澄清、分離等多個處理過程。本發明中將沉澱區分割成一系列淺層沉澱層,被處理的和沉降的沉泥在各沉澱淺層中達到相互運動並分離的目的,可以大大提高其表面負荷,提高澄清池的處理能力;縮短顆粒沉降距離,從而能大大縮短沉澱時間;增加澄清池的沉澱面積,從而能大大提高處理效率。
文檔編號C02F1/52GK102688615SQ20111025098
公開日2012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29日
發明者嶽祖巖, 王剛, 鄒志華 申請人:甘肅金橋給水排水設計與工程(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