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準州官放火什麼意思(俗語只準州官放火)
2023-10-07 12:26:16
在我國歷史上一向有「忌諱」之說,無論是言語中,還是寫文時,有些字詞因為犯忌諱,絕不能用,否則就會有嚴厲懲處。歷史上不乏有因為犯了「忌諱」而遭難的人,比如金庸先生的一位祖先就因為一句「維民所止」遭了大難。
那麼歷史上的「忌諱」有哪些呢?說忌諱,先要從秦朝之前說起。
秦之前對於忌諱並不十分嚴格,因為並沒有形成完全的政治統一局面。在秦朝之前,主要的避諱主要是王上尊諱以及死諱,無論是佔卜時,還是言談,不得直呼王上、上級的名姓,在人死亡之後也要避諱,所謂死者為大,死諱體現的是對死者的尊重。
在字詞的忌諱方面,只要不是原字就沒問題,同音字不會有影響,正是因為這種寬鬆的環境,所以在先秦之前,各種文藝作品百花綻放,如《詩經》就是傳承數千年之作。
在秦朝之後,此時的皇權至高無上,統治者為凸顯這種至高無上,所以管控開始嚴格起來,但凡涉及到皇上的名諱一概避讓。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忌諱內容更為多樣。魏晉南北朝時期十分注重門閥士族,家族內部輩分鮮明,家諱管理嚴格。很多時候,家諱的重要性甚至要超過尊諱。
到了唐宋時期,忌諱的管理嚴謹細緻,不僅字形要避諱,字音同樣避諱,比如唐朝是李家的天下,所以但凡與李相關的字詞都要避諱,鯉魚一詞就不能說,需要改稱為赤鯶公。
宋朝時期禮法合一,在忌諱的法令管理上達到空前嚴格的程度,有一句俗語是,「只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個「點燈」,並非說不能點,重點在於那個「燈」字上,當時有一位州官,名字中有一個「登」字,所以與「登」同音的字就不能用。
說白了,這句話本意並不是不給老百姓放燈,而是不能用「燈」這個字,因此,當地老百姓只能把放燈叫作放火。
元朝時期,是外族統治天下,元朝雖然在忌諱上並沒有太嚴格的規定,但明確將天下人分為四等,漢人與南人分屬三四等,三四等的人在科舉、法律以及徵兵方面都有很多限制,比如若當兵,那麼漢人與南人是不能作宿衛的,明顯朝廷有所防備。
明朝時期忌諱方面的管理很寬鬆,歷代皇帝多不在意尊諱,不過也有例外,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的出身並不光彩,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做過賊,也做過和尚。所以十分忌諱「賊」以及「僧」,曾經有官員因犯了這樣的忌諱而喪命。
此外,明朝皇帝姓朱,故此,「殺豬」一詞也是不能說的,弄不好會被認為造反,有株連九族的風險。
到了清朝時期,與元代相似,都是外族佔了天下,會擔心漢人的反抗。在清兵剛剛入關時,對忌諱不算看重,歷任的皇帝並沒有在這方面提出過多要求,只要求涉及到諸如「蠻夷」等字眼時需要避諱。
直到傳到康熙皇帝,開始大興文字獄,開始挑字眼,借題發揮,康熙時期最忌諱的就是「反清復明」,天地會的宗旨就是反清復明,所以「清」和「明」這兩個字是絕對不能用的。
發展到雍正年間,文字獄更甚,金庸的那位先祖是查嗣庭,他的案件只是其中之一,還有呂留良一案,審案足有五年之久,牽連甚廣,呂留良的子侄門人多受其害。民間傳說中的俠女呂四娘就是呂留良的後人。
後來或許是此舉太傷天和,所以雍正僅在位十三年便猝然離世,其死因至今不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