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冷漠的眼神(那一個個冷漠的看客)
2023-10-07 22:09:30 1
讀魯迅的小說,常常看到「看客」這類形象,貫穿於魯迅的各類文體之中,他們的特點是冷漠、勢利、麻木、愚昧。
01
沒有同情心的看客
看客們的內心都是病態的,他們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被圍觀者越慘,他們就越快樂。
《孔乙己》中,鹹亨酒店聚集一幫看客,他們以取笑孔乙己為樂事,就是孔乙己被打斷了腿,他們也沒有絲毫的同情。魯迅寫道:「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一幫冷漠的看客躍然紙上。
《藥》中,作者通過華老栓的眼睛,描寫看客們如何專注的觀看殺人,革命者們悲壯的死和看客們的麻木不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阿Q正傳》中,阿Q臨刑前遊街示眾,周圍是「張著嘴的看客」、「螞蟻似的人」,而那些喝彩的人們「遊了那麼久的街,竟沒有唱一句戲:他們白跟一趟了。」看客們看著阿Q赴刑場,卻充滿了興奮,讓人不可理喻。
《祝福》中,當祥林嫂不厭其煩地和大家哭訴「兒子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時,「男人往往斂起笑容,沒趣的走了開去;女人們卻不獨寬恕了她似的,臉上立刻改換了鄙薄的神氣,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的話,便特意來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看客們喜歡來聽祥林嫂講不幸的經歷,完全不是出於對她的同情,而是內心的空虛。
《示眾》則是看客的群像速寫。魯迅通過「首善之區」街頭「示眾」場景的白描,寫出了街頭社會各色人物的生動剪影,細緻入微地刻畫了「看客」的群像。並且《示眾》發生在一個「首善之城」的大都市,時代不是清末,而是民國。
02
沒有思考能力的看客
看客的一大特徵就是:他們於是喜歡湊熱鬧,沒有自己的思想,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孔乙己在科場失意,那些看客們,大部分人連科舉考試也沒參加過,卻在嘲諷孔乙己,完全是一種從眾心理。
阿Q被槍斃,未莊的人們都說阿Q是一個壞蛋,因為阿Q被槍斃,就說明他不是個好人,否則怎麼會被槍斃呢?他們不會去深究事實,沒有思考你能力,他們甘於充噹噹權者的奴隸而不覺悟,行屍走肉般的活著。
03
欺軟怕硬的看客
看客們在「吃人者」面前顯十分怯弱,在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人社會底層面前,卻十分刻薄狠毒。
《狂人日記》中的看客,有的挨過知縣老爺的打,有的被紳士掌過嘴,也有的老婆被衙役霸佔,卻都加入了看客的行列。
他們自己被人凌辱,但也可以凌辱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這就是看客們的精神世界。
04
魯迅「看客」的價值
魯迅是一個思想深刻的作家,其深刻性就在於他能夠穿透描述對象,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癥結,這也使得他的作品能夠超越時代成為經典。
魯迅的小說,前期都在寫看客,對「看客」的憎惡、批判是他最重要的心理情結,其中滲透著強烈的生命意識,飽含著悲天憫人精神。
魯迅對「看客」是否定的,但是,他更多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
從藝術手法來看,看客這一形象的出現,能夠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在於魯迅運用以喜審悲的創作手法,不拘一格地把喜劇因素引入到悲劇中,對這個藝術的丑角進行反向的審美,拉近了讀者與文本的心理距離。
別林斯基說:「群眾只懂得外部的喜劇性;他們不懂得有一個喜劇性和悲劇性交叉之點,所喚起的不是輕鬆的,歡快的,而是痛苦的,辛酸的笑聲。」在現實生活中,看客就是這一類群眾。
透過對「看客」的描寫,可以看出魯迅對其刻畫儘管是粗線條的,但在不經意的勾畫中,所刻畫出來的形象卻十分逼真與典型,讓我們洞見了一群病態的靈魂。
在社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後,國人的精神和素質,似乎仍然沒有得到太大的改觀。
比如,曾經有一個被老師多次猥褻的女孩子,因為被當地檢察機關認為「情節輕微」無法立案,而跳樓自殺身亡。當她還在樓頂猶豫時,很多圍觀者不是施以援手,而是嘲諷起鬨,最終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消失了。
這也許是人性共同的弱點。
就像法國作家勒龐的《烏合之眾》中所說,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約束的一面。群體通常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
魯迅對看客的揭示和鞭撻,至今仍有重要意義。他在作品中描繪的那些看客形象,必將成為人類精神文化寶庫中的瑰寶,警醒著後世的人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