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溫經通絡、活血消腫中藥足浴養生保健方劑的製作方法
2023-10-17 10:39:19 1
本發明涉及中藥足浴養生保健研發領域。
背景技術:
足浴養生,古來已久,先人總結有「春天洗腳,昇陽固脫;夏天洗腳,署溼可除,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養樹先護根,養人先護腳」;「熱水泡腳,如吃補藥」;「中藥泡腳,勝吃補藥」;「天天吃只羊,不如中藥泡腳再上床」的養生之道。其原理:人體腳上有六條主要的經絡,即三條陽經(膀胱經、胃經、膽經)的終止點,和三條陰經(脾經、肝經、腎經)的起始點,這六條經絡與全身所有臟腑經絡均有密切關係,所以,自古以來就有腳為人體第二心臟之說,用熱水泡腳,即可起到調整臟腑功能,增加體質的作用,其辦法:用中藥泡腳是利用熱水促進藥物滲透進人體的作用,即可保證藥物能通過腳部透達周身經絡,又不會出現口服藥物過量導致不良反應的情況,可選擇適合自身需要的中藥配方,將剛煎好的中藥放入足浴盆中,利用中藥蒸汽燻蒸足部約10分鐘。中藥燻蒸是中醫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將其應用於足療中,能藉助水蒸氣擴張足部的毛細血管,使中藥的有效成份充分地通過毛血管循環至全身經絡,再循經絡運行到五臟六腑,從而達到內病外治,上病下治的作用;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更是不乏名人靠足浴養生的故事:唐朝一代美女楊貴妃經常靠足浴來養顏美容,宋朝大文豪蘇東坡曰:「熱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覺,但積累百日,功用不可量,比之其藥,其效百倍。」所以他每晚都運用中藥足浴來強身健身:清代明臣曾國藩更是以「足浴、早起、讀書」 為其人生的三大得意之舉;近代也有人每晚必用花椒水來泡腳養生,可見,中藥足浴在中華養生保健歷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事至今日,大多數人自己購買專用足浴盆及足浴沐足藥材等,在家自行保健,為著廣大消費者有針對性的購藥足浴養生保健,特從實踐中總結出幾種中藥足浴養生的方劑。
技術實現要素:
該方劑按照「養樹先護根,養人先護腳」的養生之道,研發出溫經通絡、活血消腫中藥足浴養生保健方劑。
本發明採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該方劑選用紅花、艾葉、桂枝、制川芎、透骨草、秦赤芍、防風、山板、桑枝、枳殼、杜仲及甘草,共12味中草藥組成,各藥特性如下:紅花性溫,味辛。主治活血通徑、散瘀止痛。用於經閉、痛經、惡露不行、症瘕痞塊、跌打損傷。古人常有於血在體內時,常加紅花一小把:紗布包煮開可用一天兩次泡腳,適用各種靜脈曲張,末梢神經炎,血液循環。艾葉苦辛,溫。入脾、肝、腎經。理氣血,逐寒溼;溫經,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洩瀉轉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癰瘍,疥癬。桂枝味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發汗解肌,溫經通脈。治風寒表證,肩背肢節酸疼,胸痺痰飲,經閉症瘕。制川芎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血瘀氣滯痛症,頭痛,風溼痛。川芎為頭痛之要藥,風寒、風熱、風溼、血虛、血瘀都可以和其他藥配合使用。透骨草有活血化瘀、利尿解毒、通經透骨之功效。秦赤芍味苦,性涼.功效: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防風祛風解表、勝溼止痛、解痙、止癢。山板淡;性寒【功 能主治】清熱;利溼;解毒。主風溼熱痺;腹水;小便不利;瘡癤。桑枝具有祛風溼,通經絡,行水氣的功效.能夠治療風溼痺痛,中風半身不遂,水腫腳氣,肌體風癢,肩臂、關節酸痛麻木等病.枳殼性味苦;酸;性微寒歸經:肺;脾;肝;胃;大腸經功能主治:胸隔痞滿;脅肋脹痛;食積不化;脘腹脹滿;下痢後重;脫肛;子宮脫垂。杜仲味甘,性溫。能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用於肝腎不足,腰膝酸痛,下肢痿軟,陽痿萎尿頻;肝腎虛弱,妊娠下血,胎動不安,或習慣性流產;高血壓病。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上,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臨床應用分「生用」與「蜜炙」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
具體實施方式
該方劑選用紅花、艾葉、桂枝、制川芎、透骨草、秦赤芍、防風、山板、桑枝、枳殼、杜仲及甘草各10克~15克,共12味中草藥組成,該方劑配製應用方法如下;首先將12味中藥倒入砂鍋內,煎約半小時,然後去渣取汁,倒入非金屬洗腳盆內,再加兩開一涼約38~42度熱水3公廳~5公斤,以沒過踝關節即可泡腳,一般浸洗半個小時即可,早晚各1次,每劑可用2~3天,7天1療程;該方劑具有溫經通絡、活血消腫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