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和傳說(秒懂元宵節由來)
2023-10-18 01:25:16 5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湯圓也稱「湯糰」或「圓子」「糰子」,南方人還稱為「水圓」「浮圓子」。每到正月十五,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
哪元宵是什麼時候由來的呢?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佳節,是中國漢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漢族傳統的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元宵節
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是幾項重要的元宵節民間習俗。
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
「元宵」作為食品,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國也由來已久。最先是宋代,當時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
元宵湯圓
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糰子.劉若愚(生於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作法:「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製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製元宵的高手.他元宵已成了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隨時都可以來一碗解解饞。
元宵節吃湯圓的好處
1、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合家團團圓圓,還有禦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
2、元宵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溫,吃後能補養人體氣血,滋養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雖然已過,但天氣乍暖還寒,寒冷天最容易虧損的就是胃氣。
3、古人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用糯米材料製作湯圓,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圓容易下鍋不會散開,還因糯米具有禦寒方面的特性。
4、元宵時吃糯米湯圓,溫暖脾胃,人氣息就會變得相當順暢,以致周身發熱,起到禦寒的作用,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寒者。
5、此外,糯米還含有蛋白質、鈣、磷、鐵、煙酸等豐富營養,可以說糯米湯圓正是溫補強壯的食品。
元宵快樂
元宵節轉發此文章為好友祝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