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為什麼要吃煎餅(農曆二月二山東許多風俗)
2023-10-18 01:36:40
菸草攝友俱樂部會員作品
二月初二,俗謂「龍抬頭」,原濟南府所屬地區稱為「青龍節」「龍頭節」「春龍節」。山東此日有引龍、打囤、煎餅燻蟲、擊梁闢鼠、炒豆報捷等風俗。20世紀80年代前,這一天傳統習俗活動還有很多,但挑菜、迎富之俗已不多見,只剩下「炒蠍子爪」了。
引龍,也稱「引錢龍」「引龍迦」「引龍填倉」,以前盛行一時。把灰從大門外蜿蜒撒入廚房,然後圍水缸一周,謂「引龍」,也有用糠撒到井裡,再用灰由井撒入室的。引龍一是表示增加財富,二是讓驚蟄後的各種害蟲都不敢出來。鄆城、臨朐一帶還在房子周圍撒一圈草木灰,稱之「打圍牆」,據說可以防止領水之獸穿山甲進宅子,以此阻擋洪水;屋內撒錢櫃,老太太邊用木棒敲打門枕門框邊唱:「二月二,敲門枕,金子銀子往家滾;二月二,敲門框,金子銀子往家扛」,為引龍填倉之意,後多被打囤替代。
打囤,也叫「打灰囤」「圍倉」「圍倉囤」,即用過年(春節)當天或過年以後正月十五以前燒成的草木灰在場院、院落內撒成若干倉形的圖案。清早用簸箕盛灰,以木棒輕敲簸箕舌頭,使灰慢慢落地成1.5寸寬的灰線,邊打邊走,圍一圓圈而成,名「囤」或「倉」。然後在囤倉裡再放些許五穀雜糧,也有的先挖一小坑,再放入糧食,象徵糧倉,上覆石磚瓦,第二天看什麼種扭嘴發芽,就說今年收什麼,就多種這種糧食。招遠、單縣、沂水等地還在灰囤外沿撒梯子,叫「豎梯子」「上糧」。曲阜撒圍成環講究大圈套小圈,多至五圈,並圍單不圍雙,最內圈放糧食,以物覆之,三天後取出;泰安則叫「打簸箕」,圍房宅外,周遭撒一圈灰,喻團結人,有歇後語「二月二打簸箕——圍(為)得好」。以此期望五穀豐登,人員順暢,三天後再收起來。撒灰圍囤時,也撒些在院落牆根下,邊撒邊說:「二月二,撒青灰,蠍子蚰蜒死成堆。」結婚在三年之內的媳婦,住娘家的,要返回婆家過二月二,免得被圍在倉外。
舊時這天還有煎餅燻蟲和擊梁闢鼠的風俗。人們把正月留下的年糕煎成餅狀吃,叫「煎糕燻蟲」,也可煎一般麵餅;在這天敲敲房梁驚嚇老鼠,就是「擊梁闢鼠」。現在有些地方還敲房梁、床邊或瓢頭闢蟲,說「二月二,敲房梁,蠍子蚰蜒無處藏」,「二月二,敲瓢碴,蠍子蚰蜒雙眼瞎」。
現在還流行的是二月二炒蠍蟲,叫「炒蠍子爪」「炒蠍豆」,也就是炒豆粒,用黃豆炒制,有甜的,有鹹的。甜的沾上糖面,鹹的在鹽水中泡過,香脆可口。魯西南叫「炒料豆」「吃豆糕」,濰坊、萊州等地稱「報捷」,諧音「爆蜇」,據說吃後一年不被蠍子蜇;鄆城、濱州等地稱作「炒蠍子爪」,孩子們邊吃邊唱:「吃了蠍子爪,蠍子不用打。」泰安則認為豆粒似蟲卵,炒熟吃它,蟲死人安,謂之「吃蟲」。
二月二還有許多風俗,也與「龍抬頭」有關。鄆城家家戶戶把石磨的上扇支起,叫「龍抬頭」,可以「細雨下得滿地流,一年吃穿不用愁」。威海等地早起蒸糕,以祝春龍起蟄。滕州這天蒸饅頭,叫「蒸龍蛋」;吃麵條,叫「吃龍鬚麵」。有的地方吃餅,叫「吃龍鱗餅」,吃菜糰子,叫「吃龍蛋」。曲阜等地則吃大包子,不吃麵,不喝小米飯,因為麵條是龍鬚,小米叫龍籽,吃了怕影響龍,也有的說吃麵條會「抽龍筋」。海陽等地用白面或豆面蒸作小龍,謂之「神蟲」,放在糧囤、麵缸中,祈求取之不盡。威海、龍口以成串的圓形色布掛於小孩帽子上,謂之「小龍尾」。曲阜這天玩龍燈,前一天到城東南的龍王廟(現已不存)取水,舉行祭祀儀式。
二月二還有不少的忌諱。婦女不動刀剪針線,怕戳了龍眼。單縣乾脆全休,說:「二月二,不幹活,坐下來,吃大饃。」滕州忌推磨,怕壓了龍頭。武城忌太陽出來之前出屋,否則為「踢囤尖」,要歉收。鄆城等地忌回娘家,「二月二踩了娘家的倉,不死公公就死婆婆娘」。但鄒城等許多地方卻接女兒回娘家,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家家接女訴冤愁。」這一天不打水,不推碾,不準婦女在屋內梳頭,不準拿用長繩,免得屋上掉下長蟲(蛇)、蠍子等毒蟲。
境內還把二月二當作土地神的生日。土地老爺在民間是小神,由於親近民眾,多不受尊重。臨沂一帶有諺曰:「土地老爺擔不起大供養。」但是,「土地老爺也有個二月二」,有些地方要舉行祭祀儀式。這些儀式都與春耕春種即將開始有關。海陽等地試犁前,扶犁人先禮拜犁具,並唱喜歌:「犁破新春土,牛踩豐收畝;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然後牽牛到田間象徵性地耕一耕。龍口一帶的風俗是二月二起農作,擇日進行試犁。
是日,境內很多地方到土地廟去「拴娃娃」。在惠民,這種風俗還演化為盛大的「娃娃會」。這裡原來就有二月二廟會,主要是拴娃娃。河南張等村落,就以泥制彩繪「娃娃」為生意。後來廟拆了,但是「娃娃會」卻流傳了下來。每到這天,周圍縣鄉來抱娃娃的人絡繹不絕,來自周邊村子製作娃娃的生產業戶,以每個娃娃3元到5元不等的價格賣給人們。人們一般挑選眉清目秀或低眉順眼的娃娃購買。現在生產業戶也製作了很多高檔娃娃,以20元到50元不等的價格出售。
惠民的洪廣信和老伴杜靜晨做泥娃50年
舊時老輩人說:「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所以,年前大家都扎堆兒似的理髮。經過一個正月,大家多都頭髮如草了。好不容易熬到二月初二,趁著「龍抬頭」的吉祥,理髮以圖吉利。
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選自山東省民俗志,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