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動驅動轉向系磨合的臺架的製作方法
2023-09-25 18:29:25 1
手動驅動轉向系磨合的臺架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手動驅動轉向系磨合的臺架,包括底座、試驗平臺、左支撐架、右支撐板、後支撐板和閥芯驅動機構;試驗平臺、左支撐架、右支撐板和後支撐板形成一前側敞開的腔體;前支撐板、頂板和後支撐板形成一通道;前支撐板和後支撐板上設有在前後方向上對應的銷軸孔;後支撐板上靠近右側設有三個轉向系殼體安裝孔;後支撐板上設有端蓋放置孔;後支撐板上設有油管通孔;閥芯驅動機構包括支架、軸承、轉動杆和轉動盤。本實用新型將新轉向系安裝在臺架上,扳動轉動盤,通過該臺架提前對新轉向系進行磨合,新轉向系內的各個部件經過磨合之後,再進行室內疲勞試驗,大大提高了室內疲勞試驗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專利說明】手動驅動轉向系磨合的臺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轉向系試驗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手動驅動轉向系磨合的臺架。
【背景技術】
[0002]轉向系是重載車輛的關鍵部件,其疲勞可靠性是車輛最基本性能之一。目前,轉向系的疲勞試驗主要採用道路試驗、試驗場試驗和室內試驗。其中道路試驗和試驗場試驗所需周期長、重複性差、危險性高,而室內試驗因具有周期短、重複性好、安全可靠等優點,在轉向系疲勞試驗中具有強烈的需求和廣闊應用前景。由於試驗裝置欠缺,目前轉向系室內疲勞試驗往往採用單一的加載方式,將其新生產的轉向系直接進行疲勞試驗,因新生產的轉向系需有一個磨合周期,直接將其進行疲勞試驗,導致室內疲勞試驗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大大降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轉向系進行室內疲勞試驗之前進行磨合的手動驅動轉向系磨合的臺架。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0005]手動驅動轉向系磨合的臺架,包括底座、試驗平臺、左支撐架、右支撐板、後支撐板和閥芯驅動機構;
[0006]所述試驗平臺的下部左右兩側分別設置一底座;
[0007]所述右支撐板豎直設置在試驗平臺上並靠近試驗平臺的右側邊緣;所述後支撐板豎直設置在試驗平臺上並靠近試驗平臺的後側邊緣,所述右支撐板與後支撐板垂直;
[0008]所述左支撐包括前支撐板、頂板和左支撐板;所述前支撐板豎直設置在試驗平臺上並靠近試驗平臺的左側前方,前支撐板與後支撐板平行;所述頂板水平設置在試驗平臺的上方,頂板的一端固定在前支撐板的頂部,頂板的另一端固定在後支撐板的左側;所述左支撐板豎直設置在頂板的上方並靠近頂板的右側邊緣,左支撐板與右支撐板平行;
[0009]所述試驗平臺、左支撐架、右支撐板和後支撐板形成一前側敞開的腔體;所述前支撐板、頂板和後支撐板形成一通道;所述前支撐板和後支撐板上設有在前後方向上對應的銷軸孔;
[0010]所述後支撐板上靠近右側設有三個與轉向系殼體上的三個安裝螺栓孔一一對應的轉向系殼體安裝孔;所述後支撐板上、且位於三個轉向系殼體安裝孔的中部設有用於放置轉向系殼體端蓋的端蓋放置孔;所述後支撐板上靠近左側設有兩個油管通孔I ;所述後支撐板上、且位於轉向系殼體安裝孔的上方設有兩個油管通孔II ;
[0011]所述閥芯驅動機構包括支架、軸承、轉動杆和轉動盤,所述支架的底部設置在後支撐板的頂部,支架的頂部伸向前方,在支架的伸出部位豎直設有一軸承安裝孔,軸承安裝在軸承安裝孔內,轉動杆豎直穿過軸承,轉動杆通過軸承與支架形成軸向固定、徑向轉動配合;轉動杆的底部為與轉向系的閥芯內孔相匹配的插入端,所述轉動盤固定在轉動杆的頂端。
[001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將新生產的轉向系安裝在該手動驅動轉向系磨合的臺架上,扳動轉動盤,通過該磨合試驗臺架提前對新轉向系進行磨合,新轉向系內的各個部件經過磨合之後,再進行室內疲勞試驗,大大提高了室內疲勞試驗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手動驅動轉向系磨合的臺架從前側看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手動驅動轉向系磨合的臺架從後側看的結構示意圖。
[0015]附圖中:1 一底座;2—試驗平臺;3—左支撐架;4一右支撐板;5—後支撐板;6—通道;7—銷軸孔;8—軸向系殼體安裝孔;9 一端蓋放置孔;10—油管通孔I ; 11—油管通孔II ; 12一支架;13—轉動杆;14一轉動盤;15—插入端。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地描述。
[0017]如圖1、2所示,手動驅動轉向系磨合的臺架,包括底座1、試驗平臺2、左支撐架3、右支撐板4、後支撐板5和閥芯驅動機構。試驗平臺2的下部左右兩側分別設置一底座I。右支撐板4豎直設置在試驗平臺2上並靠近試驗平臺2的右側邊緣;後支撐板5豎直設置在試驗平臺2上並靠近試驗平臺2的後側邊緣,右支撐板4與後支撐板5垂直。左支撐架3包括前支撐板31、頂板32和左支撐板33 ;前支撐板31豎直設置在試驗平臺2上並靠近試驗平臺2的左側前方,前支撐板31與後支撐板5平行;頂板32水平設置在試驗平臺2的上方,頂板32的一端固定在前支撐板31的頂部,頂板32的另一端固定在後支撐板5的左側;左支撐板33豎直設置在頂板32的上方並靠近頂板32的右側邊緣,左支撐板33與右支撐板4平行。
[0018]試驗平臺2、左支撐架3、右支撐板4和後支撐板5形成一前側敞開的腔體。前支撐板31、頂板32和後支撐板5形成一通道6。前支撐板31和後支撐板5上設有在前後方向上對應的銷軸孔7。後支撐板5上靠近右側設有三個與轉向系殼體上的三個安裝螺栓孔一一對應的轉向系殼體安裝孔8。後支撐板5上、且位於三個轉向系殼體安裝孔8的中部設有用於放置轉向系殼體端蓋的端蓋放置孔9。後支撐板5上靠近左側設有兩個油管通孔I 10;後支撐板5上、且位於轉向系殼體安裝孔8的上方設有兩個油管通孔II 11。
[0019]閥芯驅動機構包括支架12、軸承(圖中沒有畫出)、轉動杆13和轉動盤14,支架12的底部設置在後支撐板5的頂部,支架12的頂部伸向前方,在支架12的伸出部位豎直設有一軸承安裝孔,軸承安裝在軸承安裝孔內,轉動杆13豎直穿過軸承,轉動杆13通過軸承與支架12形成軸向固定、徑向轉動配合。轉動杆13的底部為與轉向系的閥芯內孔相匹配的插入端15,轉動盤14固定在轉動杆13的頂端。
[0020]使用該手動驅動轉向系磨合的臺架時,將新生產的轉向系安裝在該手動驅動轉向系磨合的臺架上,將轉向系的閥芯插在轉動杆13底部的插入端15上,轉向系殼體上的三個螺栓孔與轉向系殼體安裝孔8對應,並通過螺栓連接;轉向系殼體上的端蓋放置在端蓋放置孔9內,轉向系上的油孔通過穿過油管通孔II 11的油管與油泵連接;將油缸放置在腔體底部,油缸的缸體底部通過銷軸固定,銷軸穿過銷軸孔7並固定在銷軸孔7內,油缸上的油孔通過穿過油管通孔I 10的油管與油泵連接,油缸的活塞通過垂臂與轉向系的動力輸出軸連接。轉向系安裝後,用手轉動轉動盤14,轉動盤14通過轉動杆13驅動轉向系的閥芯轉動,進而驅動轉向系內的各個部件轉動,對新轉向系進行磨合,新轉向系內的各個部件經過磨合之後,再進行室內疲勞試驗,大大提高了室內疲勞試驗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0021]最後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儘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範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範圍當中。
【權利要求】
1.手動驅動轉向系磨合的臺架,其特徵在於:包括底座(I)、試驗平臺(2)、左支撐架(3)、右支撐板(4)、後支撐板(5)和閥芯驅動機構; 所述試驗平臺(2)的下部左右兩側分別設置一底座(I); 所述右支撐板(4 )豎直設置在試驗平臺(2 )上並靠近試驗平臺(2 )的右側邊緣;所述後支撐板(5 )豎直設置在試驗平臺(2 )上並靠近試驗平臺(2 )的後側邊緣,所述右支撐板(4 )與後支撐板(5)垂直; 所述左支撐架(3 )包括前支撐板(31)、頂板(32 )和左支撐板(33 );所述前支撐板(31)豎直設置在試驗平臺(2 )上並靠近試驗平臺(2 )的左側前方,前支撐板(31)與後支撐板(5 )平行;所述頂板(32)水平設置在試驗平臺(2)的上方,頂板(32)的一端固定在前支撐板(31)的頂部,頂板(32)的另一端固定在後支撐板(5)的左側;所述左支撐板(33)豎直設置在頂板(32)的上方並靠近頂板(32)的右側邊緣,左支撐板(33)與右支撐板(4)平行;所述試驗平臺(2)、左支撐架(3)、右支撐板(4)和後支撐板(5)形成一前側敞開的腔體;所述前支撐板(31)、頂板(32)和後支撐板(5)形成一通道(6);所述前支撐板(31)和後支撐板(5)上設有在前後方向上對應的銷軸孔(7); 所述後支撐板(5)上靠近右側設有三個與轉向系殼體上的三個安裝螺栓孔一一對應的轉向系殼體安裝孔(8);所述後支撐板(5)上、且位於三個轉向系殼體安裝孔(8)的中部設有用於放置轉向系殼體端蓋的端蓋放置孔(9);所述後支撐板(5)上靠近左側設有兩個油管通孔I (10);所述後支撐板(5)上、且位於轉向系殼體安裝孔(8)的上方設有兩個油管通孔II(11); 所述閥芯驅動機構包括支架(12)、軸承、轉動杆(13)和轉動盤(14),所述支架(12)的底部設置在後支撐板(5)的頂部,支架(12)的頂部伸向前方,在支架(12)的伸出部位豎直設有一軸承安裝孔,軸承安裝在軸承安裝孔內,轉動杆(13)豎直穿過軸承,轉動杆(13)通過軸承與支架(12)形成軸向固定、徑向轉動配合;轉動杆(13)的底部為與轉向系的閥芯內孔相匹配的插入端(15),所述轉動盤(14)固定在轉動杆(13)的頂端。
【文檔編號】G01M17/06GK203534837SQ201320676165
【公開日】2014年4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30日
【發明者】紀業 申請人:重慶紀工汽車動力轉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