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雲南地方戲曲是哪些?充滿少數民族元素

2023-10-04 06:29:46

  說到雲南的地方戲曲,你首先想到的會是什麼呢?崑曲嗎?崑曲作為雲南戲曲中的一個瑰寶,是昆明獨有的漢族戲曲戲種。其實,雲南還有很多充滿少數民族元素的地方戲曲,你了解過嗎?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滇劇
  滇劇是雲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絲弦(源於較早的秦腔)、襄陽(源於漢調襄河派)、胡琴(源於徽調)等聲腔於明末至清乾隆年間先後傳入雲南而逐漸發展形成的,流行於雲南九十多個縣市的廣大地區和四川、貴州的部分地區。

  滇劇的表演藝術繼承和吸收了徽、漢、秦腔等劇種。在發展過程中,長期在農村草臺演出,吸收了民間藝術,具有民族鄉土特色。滇劇的表演善於刻畫人物和富於生活氣息,如《牛皋扯旨》中的牛皋與陸文亮,《烤火下山》中的倪駿與尹碧蓮,都是通過具有豐富生活內容的動作,表現出人物矛盾的過程,體現角色的思想感情。另一特點是語言生動,通俗流暢,具有地方民間歌謠的風格,如《秦香蓮》一劇中的許多唱詞。

  雲南花燈戲
  雲南花燈戲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燈小戲,後受滇戲等大戲影響,花燈戲藝人在改進情節比較曲折複雜的劇目時,也吸收相關曲調加以變化、拓展和翻新,創立了花燈戲新調。新編的燈調採用曲調連接的編曲方式,具有板腔音樂的某些特點,適合演出傳統大戲。除此以外,雲南花燈戲的曲調還有各種民歌小調,在整個劇種中佔有重要地位。花燈戲演出很注重舞蹈,雲南花燈舞蹈的基本特徵是「崴」,民間有「無崴不成燈」的說法。「崴步」都有手部動作配合,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及「扇花」的種種變化是其具體表現。花燈戲中的歌舞有利於烘託情節和豐富人物性格。

  昆明曲劇
  昆明曲劇發源於昆明,是雲南昆明市獨有的漢族戲曲戲種,它以昆明方言、揚琴說唱為基礎,以樸實自然、接近生活的表現形式,被譽為雲南藝壇的一朵清新誘人的山茶花。

  昆明曲劇是在昆明揚琴說唱的基礎上,衍變發展而成的。現已基本完成了其戲曲化的進程,形成了以板腔體大調為主,曲牌體小調為輔的聲腔體系,敘事與抒情並重,既明白如話又優美動聽,既含蓄委婉又純真質樸的音樂極富地域特色。

  2000年,曲劇團受文化部選派,遠赴埃及開羅參加第11屆伊斯瑪麗亞國際民間藝術節,深受埃及觀眾的歡迎和各國民間藝術家的讚譽,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和雲南的風貌,為雲南對外文化交流譜寫了新的篇章。

  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文化娛樂的多元化以及審美趣味的轉移,曲劇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逐漸失去了存活的環境和土壤,觀眾銳減,在短短幾年間,便已道具入箱、鼓樂入庫,整個劇種瀕臨消亡。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昆明曲劇將徹底淡出我們的視野,但它仍是昆明的一個瑰寶!

  關索劇
初為古代用以驅邪逐疫的儺祭舞蹈,儀式,北宋時傳入宮廷後,才逐漸從儺舞向著表達故事情節的小戲形式發展。逐漸發展成娛神娛人兼有的古老而獨特的戲劇。澄江的儺戲為何以相傳為蜀漢大將的關索命名,無文獻可考證。關索劇的聲腔比較複雜,為無弦伴奏,伴唱參雜其間。有說源於高腔,但從某些曲調分析,又雜合當地民歌小調,頌佛唱經的旋律,更為明顯的是吸收滇劇腔調。無固定板式,演唱者不受音域節奏的限制,即便同一曲調,各人所唱均有出入。

同类文章

湖南衛視2020片單出爐 流量和實力齊頭並進

  湖南衛視向來都是衛視臺的領軍人物,推出了不少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好劇,而最近,湖南衛視2020招商大會舉行,2020年的影視劇片單也出爐了。從這份片單來看,既有新進的流量小生的劇,也有頗具爆款的實力劇,可謂是流量和實力兩頭抓,顯示出湖南衛視的野心!下面我們一起去戲劇文化那裡看看這份片單吧!  金鷹

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是很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又有紹興文戲之稱,以唱為主,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劇目。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瞧一瞧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又名紹興戲,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

廬劇文化之《五女拜壽》劇情簡介

  廬劇《五女拜壽》講述的是楊繼康被株連削職為民後,爭先恐後拜壽的五個女兒只有被嫌棄的養女願意收留題目,後楊繼康沉冤得雪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廬劇文化中具體看看《五女拜壽》的劇情吧。  明代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嚴嵩專橫擅權深為不滿,欲告老還鄉。在他六十壽誕之期,眾女兒女婿均奉厚禮進

廬劇文化之《老先生討學錢》唱詞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接下來,廬劇文化要介紹的是《老先生討學錢》的唱詞,一起去看看吧。  老先生:巍巍乎啊欠起身蕩蕩乎走出門庭  一路走來一路行來來往往都是人  家家都把那年來過小

戲曲文化說,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本期的為大家介紹下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

眉戶戲文化傳承:刺目勸學的劇情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考取狀元的典故不少,其故事情節或讓人深受鼓舞,或讓人義憤填膺,或唏噓不已。今天,要介紹的眉戶戲劇目之一《刺目勸學》,也與考取狀元相關,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刺目勸學》也叫《曲江歌女》又名《曲江打子》。故事發生在唐代曲江池畔,見文於唐白行簡李娃傳。  唐、常州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且看本期的。  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

蘇州彈詞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有些事,有機會做的時候,就去做,別等沒機會了,再去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有機會珍惜的時候,就去珍惜,別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沒意義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蘇州評彈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小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漢族傳統彈撥樂器,其他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也

一步一個腳印,淮海戲發展歷程

  淮海戲,江蘇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淮海戲的發展歷程吧,看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1、正式定名  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

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當然在不可替代的價值裡,就有創造價值的人,本期梆子戲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卡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戲劇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二、三、四屆理事,山西分會二屆理事、三屆副主席、四屆名譽主席,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二、三、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