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齊魯之地的藝術展現,山東地方戲曲大全

2023-10-04 06:03:36 1

  齊魯文化在山東大地上盛開,是山東文化的名片之一。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山東的地方戲曲,看看在這齊魯之地,都有哪些戲曲文化,又都有什麼樣的藝術特色。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呂劇
  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大部和江蘇、安徽、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其音樂屬於板腔體,兼唱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揚琴、三弦、琵琶,稱「呂劇四大件」。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彙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

  1900年前後,呂劇被搬上舞臺;1917年以後,呂劇班社進入濟南、大連等城市演出;1951年,第一個呂劇專業院團濟南市魯聲琴劇團(濟南市呂劇院)成立;1953年,第一個省級院團山東省呂劇團(山東省呂劇院)成立,這一時期出現了郎鹹芬、林建華、李岱江等著名藝術家,以及《姊妹易嫁》《借年》《李二嫂改嫁》等著名劇目。

  棗梆
  棗梆是山東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古曹州(今菏澤),在山東又稱本地,人山西)讀如找(zhǎo),系由「山西人」三字拼成的一個新造字,是指山西上黨梆子傳入山東後,受到當地語言的影響,發生變化,學唱者又多為本地人,所以傳出了這個名稱,意即「本地的山西梆子」故一稱「zhao梆」,其源出自山西東南部的「上黨梆子」,因而又名「澤州調」。

  棗梆的唱腔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潑,用真嗓吐詞,假嗓託腔,而且真假嗓音截然分開,由真嗓突然翻高而假嗓,這個假嗓用「咿、呀」託腔,腔韻悠長,給觀眾餘音繚繞之感。這是棗梆特有的韻律。

  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是流行於山東省魯西南及魯中地區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又名「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點,被人稱為「捨命梆子腔」。

  主要流行於山東西南部的菏澤、濟寧、泰安等地的大部分縣市,以及聊城、臨沂等地區的廣大城鎮鄉村。因流行區域的不同,群眾對其稱呼亦有別。如以菏澤為中心的,習稱「曹州梆子」;以濟寧、汶上為中心的,稱為「汶上梆子」或「下路調」,總稱「高調」,以區別於流行在魯西南、冀南的「平調」。1952年,定名統稱為「山東梆子」。

  萊蕪梆子
  「萊蕪梆子」,又名「萊蕪謳」,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劇種,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是中國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中的奇葩。

  山東萊蕪梆子的音樂具有鮮明的特色,其唱腔高亢雄壯、高昂粗獷、剛勁挺拔、激烈奔放,氣氛熱烈,旋律平實、行腔流暢,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它是中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之一,是萊蕪文化滋養而成的極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奇葩。以萊蕪為中心的魯中腹地,少有其他民間戲曲流傳,百餘年來,萊蕪梆子曾是當地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是群眾親切的鄉音,具有很強的心理凝聚力。長於體現正劇,特別是喜劇氣氛。從這點講,它代表了爽直粗壯的泰沂山區人民的性格特點。因此深受山東省萊蕪及周邊地區群眾的喜愛和歡迎,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家鄉戲」。

  高密茂腔
  高密茂腔是山東省高密市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以曲調質樸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氣息濃鬱,通俗易懂,委婉動聽,頗有「一聲直入青雲去,多少悲歡起此時」之妙,深受群眾喜愛,被譽為「膠東之花」,俗稱「拴老婆橛子戲」,在廣大農村有深厚的群眾基礎。

  由高密茂腔劇團演出的現代戲《盼兒記》曾於1990年應邀晉京演出,頗受好評。2006年5月,高密茂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曰,又被評為「和諧高密十個亮點」之一。

同类文章

湖南衛視2020片單出爐 流量和實力齊頭並進

  湖南衛視向來都是衛視臺的領軍人物,推出了不少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好劇,而最近,湖南衛視2020招商大會舉行,2020年的影視劇片單也出爐了。從這份片單來看,既有新進的流量小生的劇,也有頗具爆款的實力劇,可謂是流量和實力兩頭抓,顯示出湖南衛視的野心!下面我們一起去戲劇文化那裡看看這份片單吧!  金鷹

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是很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又有紹興文戲之稱,以唱為主,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劇目。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瞧一瞧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又名紹興戲,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

廬劇文化之《五女拜壽》劇情簡介

  廬劇《五女拜壽》講述的是楊繼康被株連削職為民後,爭先恐後拜壽的五個女兒只有被嫌棄的養女願意收留題目,後楊繼康沉冤得雪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廬劇文化中具體看看《五女拜壽》的劇情吧。  明代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嚴嵩專橫擅權深為不滿,欲告老還鄉。在他六十壽誕之期,眾女兒女婿均奉厚禮進

廬劇文化之《老先生討學錢》唱詞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接下來,廬劇文化要介紹的是《老先生討學錢》的唱詞,一起去看看吧。  老先生:巍巍乎啊欠起身蕩蕩乎走出門庭  一路走來一路行來來往往都是人  家家都把那年來過小

戲曲文化說,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本期的為大家介紹下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

眉戶戲文化傳承:刺目勸學的劇情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考取狀元的典故不少,其故事情節或讓人深受鼓舞,或讓人義憤填膺,或唏噓不已。今天,要介紹的眉戶戲劇目之一《刺目勸學》,也與考取狀元相關,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刺目勸學》也叫《曲江歌女》又名《曲江打子》。故事發生在唐代曲江池畔,見文於唐白行簡李娃傳。  唐、常州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且看本期的。  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

蘇州彈詞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有些事,有機會做的時候,就去做,別等沒機會了,再去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有機會珍惜的時候,就去珍惜,別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沒意義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蘇州評彈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小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漢族傳統彈撥樂器,其他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也

一步一個腳印,淮海戲發展歷程

  淮海戲,江蘇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淮海戲的發展歷程吧,看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1、正式定名  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

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當然在不可替代的價值裡,就有創造價值的人,本期梆子戲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卡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戲劇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二、三、四屆理事,山西分會二屆理事、三屆副主席、四屆名譽主席,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二、三、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