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600字作文
2023-10-04 07:35:59
《論語》是中國現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讀完這本書後你有什麼感觸呢?
篇1:讀《論語》有感
要找到一本能夠長遠地影響中國發展進程以及對中國人的精神品性有著千絲萬縷的滲透的書,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經典之作——《論語》。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長,比不上莊子的逍遙灑脫,卻是一劑樸素的靈丹妙藥,短短幾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輩子。
論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則,莫過於「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第一則說孔子想住九夷那蠻荒之地去,大家覺得奇怪,就去問他怎麼去住那麼落後的鬼地方呢?他卻答」君子住在那,又怎麼會閉塞落後呢?「此話又說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環境的好壞,畢竟自身內心的清淨重要於外界環境的清淨。二是人改變環境,還是環境改變人,有一則小故事說把胡蘿蔔放到開水裡,胡蘿蔔變軟了,把雞蛋放水裡,蛋清蛋黃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開水裡,水就成咖啡了,這足以說明三種對於外界環境的態度,是」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直到被環境慢慢改變還是與環境對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孔子正是說,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那裡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我每到一個新的班級就會有這樣的感受,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同學,都可能有自己的幾個獨門「絕技」有籃球猛將,堪稱喬丹第二,有數學天才,堪稱華羅庚再世,有科學愛好者,大有創造超越《相對論》的《絕對論》的雄心壯志……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想像大海一般的淵博,就得學會向身邊的人學習一點一滴的精華,如此的好學精神,才造就了孔子那樣的偉人。
篇2:讀《論語》有感
作為《論語》的第一句話,它實在是太重要了。對這句話理解的誤差,會直接影響我們對《論語》的整體看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第一章。
這幾句話太過熟悉,特別是前兩句,熟的讓人從來不想其中的含義,習以為常自然地認為完全理解其含義。還有些人認為這不過是一些生活中的現象,與思想無關,他們認為一個如此平常的現象,孔子有必要這樣大呼小叫「不亦悅乎」、「不亦樂乎」嗎。但是我們真的理解了嗎?
讓我們試著解釋一下「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進而採用道紀的方法,也就是用自身的體驗加以印證。上小學時,老師將其解釋成:學習而經常複習,不是很快樂嗎?不知道你快樂不快樂,反正我不快樂,每次為複習而複習,總會使我打瞌睡。後來我又得到了這樣的解釋:學習而後經常實踐不是很快樂嗎?試想,如果你學得一門技藝,而後就不停的實踐,最後你不煩我都煩了,這快樂從何而來呢。起初我以為孔子所說的快樂也許不是我們能夠簡單體會到的,但是讀了幾遍《論語》之後,你會發現孔子在用最為簡單的語言闡述生活、社會中的種種道理,如此一來,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孔子對生活的體驗同我們有著這麼大的差別呢?如果這是因為我們同聖人的理解能力有差別,那為什麼在讀到後面類似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等觀點的時候又覺得孔子同我們的體驗是那麼的相同呢?也許我們將這個「學而時習之」給誤讀了!這句話位於《論語》的開篇,如此之簡單,簡單到了成為我們學習《論語》的障礙。
於是有必要翻看一下不同版本對「學而時習之」的解釋,看來主要的問題出在「時」字上面。中關村圖書大廈裡有一面書架擺著眾多版本的《論語》注釋,從一方面可以看出如今國學的火熱程度,可這眼花繚亂出版物對於一個想挑一本來學習的讀者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挑戰。不過這樣的狀況對於我來說到是方便得很,因為可以很快地翻閱不同版本對同一句話的解釋,從而對關於這句話的認識情況有一個總體了解,而更好的是還不必買任何一本書。於是,我看到了對「學而時習之」總體認識情況。這些解釋通通將「時」解釋為時時、時常、經常,只有一個版本將「時」解釋成時代。如果我們追根循源,最後會追蹤到宋朝的朱熹,朱熹所作的《論語集注》中是這樣寫的:「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心中喜悅。」後來的人們不加思索的接受了朱熹的這個註解。但如果查《辭源》,「時」具有「時時」這個意思最早源於唐代。如果孔子要說明「學習而後經常實踐」的意思,他應該用「常」字,而不是「時」字。其實最好的方法是用《論語》來學習《論語》,我們可以找一找「時」字出現在《論語》中其他地方所具備的含義。就在同一章,三個段落之後,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時」字:「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而那個時的解釋是時節,時機!如此一來,問題就明了了,這個「學而時習之」的「時」也應該也解釋成時機!由此,它的解釋就變成了:「學習到的東西,在適當的時機,被用上了,不是很快樂嗎?」當我第一次體會到這個理解的時候,其震驚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如果使用道紀的方法,回顧自己人生中的快樂之事時,都是學習,時機,實踐三者遇到一起時產生的,孔子的人生體驗一霎那間與我們接得如此之近。不僅如此,「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一下就變得不那麼平常了。它不僅在描述學習,時機,實踐與快樂的關係,而且一語道破了人生的真諦,孔子用最簡單的話闡述了「快樂人生」這一個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題,「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實際上是人生觀。如此一來,它出現在《論語》的最開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來,《論語》給我們的感覺就完全改變了。
孔子告訴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精彩紛呈的快樂人生。孔子不僅要闡述快樂人生的主題,而且一語中的,指出人生為何而樂,原來樂在學、時、習的交匯,這三者中的任何一項來得過於容易,都會使快樂大打折扣。學、時、習與快樂之間似乎有某種乘積關係。在這三者之中,學和習是人主觀可以把握的,而時機不僅要靠天時,還要靠我們發現的眼睛,即洞察力。但這三者之中「學」是基礎,只有具備一定素質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時機,付諸實踐。孔子承認在這個世界中存在天才,即生而知之者。但更多的人,包括孔子自己都是學而知之者。因此孔子強調「學」的重要性,強調「好學」的重要性。於是才有了貫穿《論語》全篇關於學習的論述。
篇3:讀《論語》有感
《論語》是我國的「天縱之聖」——孔丘,及其弟子的言行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給華夏等地區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地位。在《論語》中,我最喜歡孔夫子的一句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作為我國具有重大貢獻的教育家,他之所以認為「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是因為他覺得只有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在教育界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意思是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我記得老師常常教導我們:溫故而知新,那是為了讓我們了解複習舊知識的重要性。在能力範圍以內,只要廣泛閱讀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了解的知識,也要定期地進行鞏固複習,就能有與第一次閱讀時不同的心得、領悟。並且也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學習舊知識中隱藏的新知識。從而,開拓自己的視野,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讓生活中充滿知識的存在。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才可以稱為真正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從中,我懂得了,只有不斷地溫習舊知識,才能從中領悟到新知識。只有把舊知識弄懂了,才能理解就只是中隱藏的新知識。只要能做到以上兩點,那麼,成為老師也不難了。
只有多學習《論語》才能從中學習孔子交給世人的學習、道德、禮儀、做人之道。《論語》給予了我一種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讓我明白了學習新知識固然重要,可鞏固舊知識也不能忘記,只要多多鞏固舊知識,才能從中得到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