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文化:歷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戲曲大全
2023-10-04 05:45:21
山西戲曲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在我國戲曲舞臺上佔有重要地位。山西戲曲代表著漢族戲曲藝術的歷史文化價值,也反映出流傳區域的漢族民風民俗。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關於山西的地方戲曲吧。
晉劇 中國地方戲曲,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國傳統戲曲。因產生於山西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也稱為「中戲」,主要流行於山西省中、北部及陝西北部、內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區。有上路調和下路調之分,上路調為北路梆子,下路調為中路梆子。
民國以後中路梆子興盛,遂以山西梆子專指中路梆子,建國後則稱晉劇。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間是晉劇的發展高峰時期,當時班社眾多,人才輩出,尤其是以丁果仙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員出現之後,晉劇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蒲劇 蒲劇又稱蒲州梆子,當地人通稱亂彈戲,是我國最古老的地方民間戲曲藝術之一。因興於山西晉南古蒲州(今山西運城永濟)一帶而得名。蒲劇在清代乾隆時期外省稱「亂彈」、「晉腔」、「山陝梆子腔」等;嘉慶、道光以後,又稱「山西梆子」;陝西稱:東路戲,山西省北、中部稱「南路戲」;晉南當地則習慣稱「大戲」或「亂彈」,蒲劇與秦腔有著極為密切的發展脈絡聯繫,所以兩者又常常登臺輪番演出,成為密不可分的「姊妹戲」。
蒲劇本身在晉南又分南路和西路,在劇目與表演風格上各具特色,人稱「南路文雅,西路火爆」。蒲劇音調高亢激昂,音韻優美,長於表現激情,其旋律跳躍幅度大,起調高,大小嗓兼用,素以「慷慨激昂,粗獷豪放」著稱。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戲」,大約形成於16世紀中葉,19世紀初葉已趨成熟。流行於山西北中部、內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陝西北部,是華北地區較有影響的中國戲曲劇種之一。北路梆子的發源地正是在雁門關以北的大同一帶。據大同城西觀音堂戲臺題壁記載:「雙慶戲班於嘉慶十三年六月十九日演出《十五貫》一劇。」由此可見,北路梆子在清朝嘉慶十三年以前,已由蒲劇藝人來此教習傳藝,結合雁北的秧歌小調參合而成了。
北路梆子傳承乏人、演出市場萎縮等問題長期困擾著北路梆子,這個古老的劇種正盼望著有關方面能對其加以搶救和保護。
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享有同蒲劇、晉劇同等歷史的文化資格,是上黨戲的代表劇種。它在道光年間稱為本地土戲,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時稱作上黨宮調,1954年定名為上黨梆子。上黨梆子以演唱梆子腔為主,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俗稱「昆梆羅卷黃」。
由於受到現代文化和經濟大潮的衝擊,上黨梆子觀眾大量流失,演出水準逐漸下降,不少劇團被迫解散,後繼人才匱乏,劇團前景堪憂,迫切需要採取措施,予以支持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