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頌經典:茂腔傳統劇目曲目列表
2023-10-04 08:14:14 46
茂腔是流行於山東省濰坊、青島、日照等地的傳統地方戲曲,最初為民間哼唱的小調,稱為「周姑調」,被譽為「膠東之花」。那麼,茂腔的傳統劇目都有哪些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茂腔的傳統劇目吧。
自上世紀四十年代初,人們漸漸不大喜歡冒肘鼓每番句末「打冒」的唱法,隨著劇種發展和唱腔的變化,演員在演唱中也因此而逐漸減少了八度翻高次數,只在花腔演唱段中使用「打冒」使唱腔形式更趨合理,人們根據「打冒」諧其原音並取其茂盛之意,「茂腔」的叫法也逐漸為戲班和群眾所接受,從此,「茂腔」便取代了唱腔每番「打冒」的「冒肘鼓」。
早期的茂腔演唱只流行於農村,藝人世家多以農業為主,在農閒時才搭班巡迴演唱。之後,一些組織穩定的職業社團相繼出現。建國初,由於各級政府的扶持,茂腔開始進入昌盛時期,鄰縣不少演員流入高密,成為藝人云集之地,農村劇團多達44處,能堅持常年演出活動的就有21處。
在這些民營劇團中,陣容較強的有「群力」、「民樂」、「勝利」三個職業民營劇團。 全國解放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茂腔劇種的發展,通過戲曲改革,在縣裡成立了專業茂腔劇團。這些在舊社會被反動統治階級所鄙視,被誣之為「下九流」、「唱小戲」的藝人們揚眉吐氣,成為新中國受人尊重的文藝工作者。
當時高密的茂腔演唱活動相當興盛,造就了一大批新一代茂腔演唱藝人、名家,為茂腔的傳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焦桂英、高潤滋、李觀行(編導)、張其榮、牟家明(編導)、範兆啟、範雲潔、高述青、宋愛華、徐德成、宋群、蔡得花、宋鳳江等茂腔名家脫穎而出。
茂腔名角焦桂英,精於青衣也擅長花旦,會戲近百出,演技精湛,藝德高尚,高密的長輩們一提起焦桂英來就眉開眼笑讚不絕口,戲迷們說:「茂腔的特點是打冒,焦桂英的冒誰也比不了,她那句老花腔『罷罷罷呀我的大相公』一個高冒翻上去接著再低聲細音滑下來,顫顫悠悠彎彎鉤鉤,酸溜溜的那個味真是麻煞人,恣死了!」還有的戲迷說:「別說她打冒,焦桂英喘出的氣來都帶茂腔味。」可見當時群眾對她的喜愛程度有多高。半個世紀以來,她承前啟後,奮力創新,為茂腔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被高密城鄉及周邊地區的群眾愛稱為「風流旦」、「戲母子」,為茂腔劇種的創新、發展奠定了深厚的藝術基礎。
傳統劇目有100種左右,經常演出的有「四大京」:《東京》(《趙美蓉觀燈》)、《西京》(《皮秀英尋夫》)、《南京》(《杜京郎尋父》)、《北京》(《於秀英求情》);「八大記」:《羅衫記》、《玉杯記》、《繡鞋記》、《火龍記》、《金簪記》、《鑰匙記》、《風箏記》、《絲蘭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