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2023-10-04 08:05:04

篇一: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今年寒假期間學校給每位教師發了一本書在假期裡面讀,這本書是《教育是沒有用的》。本書是是作者若干年對中國教育考察、實踐、研究的心得。指出了中國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環境的最大問題,我們過於迷信教育技術,迷信教育的目標是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實現的,絕大多數家長和老師都在孩子面前赤裸裸地實施教育行為,他們並不能意識到,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受教育的時候,教育已經失效了。本書通過大量的實例說明,讓孩子成為教育的主體,把家長和教師都解放出來,是教育的本質,也是在應試教育之下能讓教育提升的根本方法。本書立意深遠,說理清透,是一本可能會對中國教育觀產生重大影響的教育理念性作品。

  書中講到我們的教育承擔了許多不應由它來承擔的過多的社會壓力:升學、就業、致富、當官、成名成家,這些壓力通過考試、升學的途徑,全部加到了中小學生和家長、教師、校長的身上。有一位全國著名中學的女老師說:「我們每天至少需要工作12個小時以上,周末也基本上沒有休息,沒有時間與人交往,所以也就沒有什麼朋友,連家庭也照顧不了。」

  當然,作者不認為培養五六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近兩百位知識型的億萬富翁,就是教育的成功,作者同時對美國教育也有過實地考察和研究,也並不認為他們的教育比起我們有多強。但是無論這個故事是否屬實,這個「黑色幽默」卻給了我們一個問題需要反思:敢不敢徹底給孩子鬆綁?為什麼孩子是可以依靠的,而且是可以徹底依靠的?

  人的短視是因為看不遠,因此,我們需要站在高處,把目光投向遠處。教育,至少需要我們往後看三十年,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使命。所謂「往後看三十年」,就是想像過了三十年後,孩子已經三四十歲了,你希望他們是什麼樣子,再回頭來看當下的教育,心態可能就會中正平和了。

  
篇二:《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讀了林格先生的《教育是沒有用的》,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章《習慣是教育的最終成果》。尤其是在全國推行的六大習慣,我更覺得非常全面。

  習慣與做人品格的培養存在著一種線性關係,人格決定了人的發展發向。如果健全的人格是一個大屋子,那麼需要找到門和把手,否則知其門不得而入。這個門把手,就是習慣。

  養成教育課題組經過三年的論證最終確定以下六大習慣向全國推廣:1、把一件事情做到底;2、孝敬父母;3、說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4、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5、認真寫字;6、從錯誤中反思自己。

  林格先生認為:習慣是教育的最終成果,一個人習慣的好壞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在我們的身邊不乏有這樣的家長,認為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只要成績好了,其它的都不重要。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試想一個人成績再好,就算考上大學了,沒有一個好習慣,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嗎?能在以自學為主的大學校園裡取得更大的收穫嗎?進入社會能找到一個好工作嗎?能在自己的工作上創出一番事業嗎?有一句話叫「揀了芝麻,丟了西瓜。」成績只是「芝麻」,而好的習慣才是「西瓜」。

  曾經看過一則故事:父子兩住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坐鎮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麼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之,牛一動不動。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後只有一個辦法了,他左右看看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牛應聲而動。

  牛用條件反射的方式活著,而人則以習慣生活。一個成功的人知道如何培養好的習慣來代替壞的習慣,當好的習慣積累多了,自然會有一個好的人生。莎士比亞說:「性格即是命運,心態主宰你的成敗,氣質影響你的力量,

  習慣形成你的能量。」用行動培養習慣,用習慣收穫性格,而性格會照亮你的人生。

  俗話說的好:習慣成自然,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人的一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齊白石老先生說:「養成好習慣,必有好人生。」

  成功是一種習慣,失敗也是一種習慣。你的習慣無法改變,但可以用好的習慣來替代。成功很簡單,只要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養成習慣,如此而已。


篇三:《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宋志英

  《教育是沒有用的》這個書名吸引了我,於是沒事就捧起書本看上一段,讀到第四章中的「包容之美」時,我的心被觸動了。一個媽媽用自己的包容和諒解身教了自己的孩子,讓孩子也擁有了一顆包容的心。那麼作為一名教師,擔負教育孩子的使命,是不是更有責任把包容和諒解這朵芳香「玫瑰」傳遞給我們的孩子?

  嚴是愛,寬也是愛。寬容是以心對心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去包容學生的過失,去化解學生的不良情緒。作為教師,當學生犯錯誤時,我們應設身處地替他們想想,不能因為一時的衝動而失態,給學生心靈造成傷害。

  還記得教過的一個男孩子,就稱他「小五」吧。小五不笨,知道為他人著想,但做事很拖拉,尤其是寫作業,再加上好玩、有點懶,以致經常不按時完成作業,尤其是自己覺得有難度的作業,就望而卻步索性不寫。我多次找他談心,他也會信誓旦旦地承諾以後會及時完成,但好上一段時間後便會「舊病復發」。一天放學時,作業組長向我匯報,他又沒交作業。當小五看到我站到他面前盯著他時,他低下頭,心虛地不敢正視我。當時我真想痛罵他一頓,都說事不過三,我都記不清他是第多少回沒交了;都說忍耐是有限度的,我都不記得一忍再忍地找他促膝長談過多少回了。但看到他低著頭,不安地揉搓著手中橡皮擦的樣子,我知道是他身體裡那股自由散漫的勢力再一次打敗了他想要進取的心,說不定此刻他也正在懊悔不已。現在對他一頓痛罵或許能消點我此刻心頭「恨」,但對他有用嗎?我強壓住火說:「小五這幾天已經在趕著補各科作業了,而且也補上了不少,我相信他今天放學前一定能把語文作業補好交給我的。」聽我這麼一說,他低著頭的臉一紅,也停止了揉搓橡皮,緊緊地捏著橡皮靜靜地坐著。 「利用下課時間抓緊做吧,我等你。」聽我心平氣和地說完,他頓了一下,就開始安靜地補作業了。放學前,我收到了他的作業本。看著他帶著淺淺的微笑一身輕鬆地離開,我慶幸自己當時沒發火,我寬容了他也寬容了自己。此後,雖然他還是有作業沒按時交的情況,但次數越來越少了,他也會盡他所能地儘快補好。

  像小五這樣某一方面後進的學生,他們的進步的過程是一個反反覆覆的過程,我知道自己不能急於求成。對於他們,我讓自己把更多地把目光放到他們的每一點進步上,在他們出現反覆的時候,幫助他們保持學習的信心。相信這些孩子會感受到老師的這份寬容,會感受到老師為他們著想的心,會真心地尊重和愛戴老師。

  教師以包容之心對待學生,久而久之,也會把這種智慧和美德潛移默化到學生身上。使他們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懂得只有學會包容,做到寬厚待人,才能化解矛盾,消除隔閡;才能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才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融洽;才能搞好同學之間的團結。這些也正是現代社會提倡的「學會合作」的重要條件之一。當然,包容並不等於放縱,並不是毫無原則的一味退讓、忍耐。包容的前提是對那些可以寬容的人和事。包容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嚴格,應該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因事而別。

  疏鬆的土質能使植物更加茁壯成長,寬鬆的環境能讓心靈更加健康發展。教師的包容能造就一個和諧寬鬆的氛圍,更能造就一顆顆健康明淨的心靈。


篇四:《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教育是沒有用的》這本書的作者,是教育專家林格。他用了近十年的時間,親自走過1200多所學校,考察過20多個國家的教育狀況,探究中國教育內涵發展與突破之路,被譽為「堅持用腳做學問的人」。書中的一些鮮活的案例和觀點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

  有這樣一個案例:以前農民種水稻需要人工插秧,就是把培植好的秧苗,按照事先牽好的繩索和格子,整齊地種植到農田裡。這個方法在我國沿用了約三千年,農民插秧後腰酸背痛,苦不堪言,但是水稻並沒有因此而增產。20世紀,我國開始了一項重大的農業改革,應用拋秧技術,把培育好的秧苗一把一把「天女散花」似的隨意地拋向水田裡,結果徹底解放了生產力,且實現了增產增收。

  「插秧」?還是「拋秧」?初看起來十分奇怪,勤勞的沒有得到相應報償,悠閒反而享受著豐收的果實,這似乎不符合「天道酬勤」的古訓。細想想,密植插秧固然貫注了人們豐收的意願,卻破壞了秧苗自由生長的規律;反之,看似放任的拋秧卻為秧苗提供了充足的空間,保護它的自然生長。

  原來,拋秧是一種比插秧更科學、更有效地方法。看來,拋秧不僅解放了人,而且也解放了秧苗!

  仔細一想,教育也同此理。我們的老師、家長如農民,我們的孩子就是秧苗,而今天的教育卻更像是「插秧」,那麼多的規矩,人為控制孩子的生長,結果老師和家長累得苦不堪言,而我們的孩子也「長勢不良」、「產量低」。

  不是嗎?

  現在的學校教育如同「插秧」。教育的根本是育人,不是訓練人。而我們的學校總有許多的校紀班規,要求學生「不準這樣」「禁止那樣」,甚至連上課時學生的坐姿也有統一的要求。而至於學生的學習,學校早已經牽好了一根繩索,那就是上課、作業、考試,沿著這根繩索的目的就是為了考得更高的分數,考取更好的學校。

  現在的家庭教育更像是「插秧」。父母給孩子定好了各種各樣的計劃,學習這樣,學習那樣,要怎麼怎麼吃飯,該如何如何做事。甚至有的父母連孩子的未來都已經設計好,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早已經牽好的繩索按部就班地長大、生活。

  插秧式的教育,最終的結果是苦了老師和家長,害了孩子。學生完全為提高成績而學習,夜以繼日地做著老師布置的作業,沒有時間去感受自然界的神奇,沒有精力去感知世界的人文變化,機械地圍繞一本書、一支筆、一張課桌度過天真的青春……

  時代要求把兒童從片面追求升學率中解放出來,不用功課把他們的業餘時間填滿,給他們活動的自由,讓他們有自由支配的時間,使他們的知識、情感、意志、能力及個性得到健康的發展。

  要創新就要有足夠的時間去積累、去實踐、去思考。有屬於自己的天空。當然,我們教育者應該引導學生巧妙地安排時間,以真正達到解放的目的。

  教育,呼喚拋秧式!給孩子適宜的土壤,充足的條件,然後給孩子自由的空間,讓孩子自主發展,孩子的生命終將長得生機勃勃、積極向上。

  
篇五:《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假期,學校給老師準備了一道豐盛的精神年貨,那就是《教育是沒有用的》這本書,作者是林格。說實話,在之前並沒有聽說過,不免在想,是什麼樣的大教育家敢說出這麼狂妄的話,於是對這本書的好奇之心更濃,只想一睹為快。

  看到封面,標題的下面是一個問句:你還在用錯誤的方式教育孩子嗎?於是明白,教育並不是沒有用的,是要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封面的下方寫著百所知名校長聯名推薦,作用就是化解全民教育焦慮,拯救家長和老師。由此來看,應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書的第一頁,就是格林十大觀點。這些觀點真真切切的反映了教育的現狀,是啊,那個孩子願意在被管制的情況下學習,學校有老師盯著,家裡有父母盯著。時間長了,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可升學壓力又在不斷的刺激老師、家長,將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標準,為了這個竟然有了可怕的國民共識,其中林格老師有句話說的很幽默:全中國的家長沒在一起開過會,但有一句話異口同聲:孩子,只要你有了好分數,其他的一切都不要管。這真是一個可怕的國民共識。

  老子也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具體而言,就是回歸到教育純真,到底什麼才是教育?

  我想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有人性的。除了知識,要教給學生善良、自信。有這樣一個故事:在美國,有三名學生即將通過面試分別被大學錄取,A。第一名學生是一位可愛的女生,成績全A,小鋼琴家,能歌善舞,家境優越,從小接受很好的教育。B。第二名學生是一位肯亞裔的女生,她的成績平平,父親是鐵道工人,母親是超市收銀員,家境貧困;更要命的是她的聽力自小還有障礙,但是她一直堅持照顧自己的弟弟妹妹。C。第三名學生是一位西班牙裔的男生,他的成績略微有些差,父親是個在監獄服刑的罪犯,他從小就缺失父愛,跟母親住在一個犯罪率很高的社區裡,家境十分貧困,經常要申請政府救濟金。

  如果你是錄取委員會中的一員,面對上面三位學生,你會做出什麼順序的選擇呢?

  如果你是一個中國大學招生辦的老師,你的答案一定會是A——B——C,因為按照中國大學的錄取考核制度,一定是按照成績至上的「法則」來選擇的。中國所有的名牌大學都是希望招到成績最優秀,「素質」最全面的學生。

  如果你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你可能會選擇B——C——A,因為殘疾人和窮人家的孩子值得同情。

  而在美國,有兩所大學的錄取委員會也面對過這樣的考題,只是他們的考題沒有這麼完整。他們面對的答案都只有兩個,而且他們必須單選。

  第一所大學是有「小常青藤」之稱的史丹福大學,它面對的答案只有A和B兩個,在一個成績優秀素質全面的女孩,和一個有聽力障礙、成績平平的學生面前做選擇。他們的答案令人驚訝,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而放棄了前者。

  為什麼呢?他們的答案是:這個孩子雖然成績平平,但是我們能在她身上,看到她勇敢地克服了巨大的苦難,我們沒有理由,不讓一個刻苦的孩子,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第二所大學是赫赫有名的貴族大學艾姆赫斯特學院,它面對的答案只有A和C兩個,在一個成績優秀素質全面的女孩,和一位成績不夠好,且犯罪家庭出生的孩子之間做選擇。這所大學的老師們的答案居然也出人意料,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而放棄了前者。

  這又是為什麼呢?他們的答案是:這個孩子面對的狀況十分危險,因父親而背負道德壓力的他,隨時可能陷入犯罪陷阱,作為一所旨在教人向上的大學,沒有理由不讓一個這樣處境的學生,獲得教育機會,因為這個受教育的機會,可以堅定他對人生的信心。

  這兩所學校都是美國一流的大學,他們有著一流的錄取系統和標準,這種標準近乎苛刻,但是充滿著人性光輝。

  我們常說,教是為了不教,不教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創造。用無為培養學生的有為,有為是讓學生自由,全面的發展。因此,真正的教育在於「於無聲處響驚雷」,孩子學會任何東西,最終都要通過自己的內化,最好的教育方式是無為而無所不為,不教而教。

  教育應該是一種心與心的感應,讓孩子在心靈上得到溫暖,在心靈的碰撞和感動中獲得成長有用的教育是一種鼓舞、一種激勵。正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用潔淨的靈魂去感應另一個靈魂,傳遞精神力量。


篇六: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這個暑假,學校發給老師們人手一本教育專家林格所著的《教育是沒有用的》一書。一看書名,我就一楞,《教育是沒有用的》,心裡充滿了疑惑,急切地想把書看完。

  這本書的書題「教育是沒有用的」,其實這裡的「教育」所指的是「傳統教育」,並不是指所有的教育。他對傳統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進行了批評,繼而提出了新的適合學生的好的教育。

  文章第一章就提出當今教育的困惑,即學生的厭學。接著指出導致當前中國學生厭學的三個非體制原因。後面幾章都是作者用大量教育教學案例闡明他的教育觀點和方法。主要是教育者從生命發展規律出發,怎樣用心靈引導孩子的心靈,激發生命本來的潛能,讓孩子主動學習。

  對於「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這一點,我是有深切的感受。中國傳統教育有個特點就是「說教」,一提到這個詞,大家腦袋裡就浮現一個畫面:長輩在訓斥,晚輩唯唯諾諾地聽,完全沒有平等。現在有一部分家長、老師有所覺悟,但整體上還是家長和孩子,老師和學生沒有平等話語權。

  其實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就是要從改變他的內心開始。比如有些人沉迷網絡,那樣連續上網真的很辛苦,但是他們自己不覺得。如果單位要他多加班,他會覺得特別累,因為他心裡不平衡。所以如何讓學生不是為了父母讀書,而是自己要讀,還真是一個重大的課題。

  7月31日,中國近代力學、應用數學的奠基人之一的科學家錢偉長逝世,又引發了去年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辭世後社會發出的感嘆「為什麼現在就培養不出上世紀那樣的人才?」確實,不論社會、家庭的條件,還是各方面對教育的重視,應該說現在都是出人才的時代。中國科學界的「三錢」(錢三強、錢學森、錢偉長)和國學界的「兩錢」(錢鍾書、錢仲聯)的成就,都是「一心評古今文章、兩腳踏東西文化」的「複合型人才」。 錢偉長進入清華讀的是文科,日本侵略中國,他說我要學造飛機大炮,轉學物理,終成文理皆通一代大師。基於自己的成材經驗,錢偉長提出推倒「四道牆」,即破學校與社會之間的牆,破師生之間的牆,破科系之間的牆,破教學與科研之間的牆。

  現在的教育,學生從小就不是自主讀書,一切都是家長、老師、升學安排好了,全以功利為目的。英語是任何升學、晉級都必須的,所以全社會都來學英語。3歲就被父母送到培訓機構學英語的孩子比比皆是,還有更小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學習就是在課堂上,老師給他上課。有的學生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覺得不知道還能幹什麼。這樣學習方式培養的學生,還能指望他能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啊?中國的教育每個人都被卡死了,容不得你動彈的。卡在最底下的是學生,他只能每天在學校、家、培訓班這些地方完成不得不完成的作業。很小的年齡就說沒時間,有時有點自己的愛好,卻因為時間原因只能忍痛割愛。

  確實,教育是沒有用的,這種不顧學生的感受、不能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的教育不光是沒有用,還是有害的。它不知道打擊了多少學生的自尊心;不知道毀掉了多少學生的想像力;不知道磨滅了多少學生的學習熱情;……

  可是怎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出真正杰出的學生,才能提高中國的創新競爭力呢?這個問題牽涉的面太廣了。2005年溫總理在看望錢學森時,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據說溫總理2006年拿這個問題請教國內最有名的六所大學校長和教育專家,他們的回答是:要培養傑出人才,關鍵是教師;要將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貫通起來;高校大改革大發展起來之後,應該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還要做強高等教育。

  這種回答其實是不能讓錢老和總理滿意的。

  確實,以前的大學就做大做強了?以前的基礎教育的教師就和高等教育貫通起來了?我看就是所謂的「做大做強」,什麼都是急功近利,害了教育,害了國家。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藝術教師,看了教育的太多問題也無能為力,只能在我能把握的課堂,在我面對的學生盡綿薄之力。那麼以後我要做哪些思考和改變呢?

  文章提出「家庭教育的無效,是因為父母說得太多。學校教育的低效,也來自老師們的耳提面命。」確實,要留給孩子思考的空間,留給孩子改錯的時間。我想到自己小時候也犯過不少錯,有的現在想來真是可笑,幸虧沒有老師和家長看見。如果像現在,整體生活在老師和父母的眼皮底下,還不知道會認為,是個思想品德多不好的孩子。很多問題是有年齡階段的,孩子所犯的毛病是相同的。這些問題會像小河不停地流一樣,過段時間一看,問題沒有了。

  我們總是很急躁,急於把學生都培養成各方面優秀的學生。其實我們自己中學時,就學過孔子的教育名言「因材施教」,可是真正用於教育的又有幾人?你了解自己的學生嗎?你尊重他們的思想嗎?我自己都覺得自從當上老師後,越來越喜歡說,有了兒子後,更是變本加厲,每天都演練「苦口婆心」這個成語。這一年來,我也思考了很多。想一想,學生每天在家裡聽家長教育,到學校聽老師教育,還有上課外班的時間,也是不停地塞。所以一定要留給孩子時間好空間,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孩子們在一起,他們自然會開展遊戲,互相交流,在活動中會提高課堂學習中學習不到的能力。

  以後我盡力要留給孩子思考和活動的空間,保護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這將是個艱難而長期的任務,希望我的教育能是對孩子真正有益的教育,不要辱沒了「老師」這個神聖的稱呼。

同类文章

給姐姐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寫給我心目中的「年度之最」王琳的一封信 酒衷豪  優秀的王琳姐:  你好!  在你開建博客沒幾天,看到校訊通推薦你的文章,我就立刻被你那優秀的文章給迷住了。  精美的散文,大氣的小詩,緊扣時代脈搏的文章,是那麼富有深意。每一次我去讀你的文章,都會感覺到自愧不如。我的文章與你比起來,真是差距不止

給哥哥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給哥哥的一封信  親愛的哥哥:  你現在還好嗎?這麼多天來,我真的真的好想你。哥,你知道嗎,我們這兒天天都是炎炎烈日,可它卻驅散不了那一片罩在我頭頂上的烏雲,這片烏雲不停地掉著雨滴,雨滴不停地擊打著我,好疼,好冷。  今天下午我回到帳篷,碰巧黃老師給我們拿了幾本書來,這本書讓我不禁潸然淚下。畫

給班主任老師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給班主任老師的一封信  親愛的徐老師:  您最近過得好嗎?  暑假,當聽到您不教我們班的壞消息時,我差點叫了出來,當時,我一整天都沒精神,腦子裡一直在胡思亂想,直到現在,我還經常夢見您。  昨晚睡覺時,我突然又想起了您。  記得四年級時,我們的包幹區和二班的分到了一起,相處的很不好,有一次還罵

給好朋友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給好朋友的一封信  小明:  你好!  自從上次我的爸爸媽媽帶我到你家作客我們就認識了,並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今年寒假,我誠摯的邀請你到我的家鄉玉溪作客。我會讓你領略到玉溪這顆滇中明珠的熠熠光彩!  我的家鄉玉溪座落在龍馬山腳下,這裡風景宜人,春天鳥語花香,夏天綠樹成蔭,秋天果實纍纍,冬天

給親人寫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寫給的的妹的一封信  親愛的的的妹:  你好!  你好!你最近過得還好嗎?告訴你,我們這個學期去秋遊了,我們秋遊的地點在木瓜園。我們一到那兒,就找到了燒烤場,我們班有五個爐,其中我也燒烤了,我和班長一個組,有同學在那兒吃乾糧,吃飽了,我們就去一個空地方玩,玩得可高興了。我是你遠方的朋友,我在深

給手拉手小朋友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給手拉手小朋友的一封信  千佛小學的姚騰飛同學:  你好!  我是張耀博同學,我今年十歲了,我的性格十分冷靜,溫和。我的家庭十分溫暖,家庭成員有溫柔可親的媽媽,比較嚴厲的爸爸和調皮搗蛋的我組成的一個非常溫馨的家庭。可以說我整天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美好生活。  說完了我,該輪到你了吧!你今

給知心姐姐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給知心姐姐的一封信  親愛的知心姐姐,您好!  我是一名小學生,最近,煩事像幽靈一樣,一直對我「緊追不放」。今天,我想把我的煩惱事都訴說給你您聽,希望能得到合理的解決。但是,您可要替我保密哦,我可不希望別人知道我是那麼「內個」的人!  我和「威童」(是個人,不是小動物哦)曾經是一對形影不離、調

給解放軍叔叔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給解放軍叔叔的一封信  親愛的解放軍叔叔:  您們好!  我是一名姚渡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家住王家村,今年十一歲。生活非常幸福。  可是,一場地震從天而降,就在那一瞬間,它殘酷地摧毀了我那美麗的學校,溫暖的家。眼看著一排排高樓大廈不停地倒塌,人民的財產被摧毀。孩子們的哭聲,大人們的叫喊聲,狗叫聲

給校長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給校長的一封信  尊敬的校長您好:  我叫郭淑萍,現年14歲,小學六年級畢業,我本有一個雖不富裕,但較圓滿的家,從小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但天有不測風雲,我父親於2005年9月初三日因一車禍不幸失去寶貴的生命,母親因傷心過度思念父親於2006年7月25日相繼去世。在不足一年的時間裡我一度成為孤兒

給外地親友的一封信作文600字

篇一:給父母的一封信[600字] 宋依霖  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  時光飛逝,轉眼間,我已經成長為一個十歲的少女了。回想起您們陪我度過的每個春夏秋冬,您們贈予我的經驗和帶給我的歡笑不時在我眼前浮現,令我心潮起伏不能自已。當我雙手鋪開信紙,我醞釀已久的思緒就躍然紙上,積蓄多時的情感將盡情地揮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