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安全型水電解氫氧焊割機的製作方法
2023-09-23 22:31:05 1
專利名稱:高效安全型水電解氫氧焊割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焊割機。
中國專利局於1992年2月5日公告了一個公告號為CN 2095053U,名稱為「氫氧焰焊割機」的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它由玻璃殼內安裝的電解槽、液氣分離罐、助燃劑罐、壓力表、液位計、壓力控制器、爆破片和防回火器,以及液過濾器和殼體的焊炬構成,還增加了貯水罐和自動加水控制器。該裝置的缺點是1.由於電解槽中產生的氣體沒有經過水洗,氣體中含有電解液被帶入管道中,不僅容易腐蝕管道造成漏氣漏液,而且電解液是導電物質容易產生漏電現象;2.上述裝置的助燃劑筒的進出氣口均設在助燃劑液面上方,它需要在助燃劑筒的底部設置超聲波振動裝置,從而讓助燃劑儘快揮發讓氣體帶走,以提高氣體燃燒溫度。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高效安全型水電解氫氧焊割機,它能產生比較純淨的氣體,並且採用儘量少的裝置取得較好的焊割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高效安全型水電解氫氧焊割機,包括外殼、外殼內的電控系統、電解槽、給電解槽加液的加液筒、收集電解槽產生的氣體的集氣罐、氣體流經助燃劑筒、電接點壓力表、防回火器進入焊割具,所述助燃劑筒之前設有進氣口在液面下、出氣口在液面上的水洗器,水洗器與助燃劑筒之間設有集氣筒,集氣筒的出氣管伸入助燃劑筒的液面以下,助燃劑筒的出氣口位於液面之上,所述集氣筒通過水氣回流裝置與電解槽相連。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1.由於本實用新型在氣體的流經過程中設有水洗器,電解槽中產生的氣體經水洗以後比較純淨,不再含有電解液,不會產生腐蝕管道和漏電現象。
2.由於本實用新型的助燃劑筒在進氣管(集氣筒出氣管)伸入液面以下,將氣體引入助燃劑液面下產生氣泡,促使助燃劑揮發,從而就省去了超聲波振動裝置,降低了成本。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
其中1.電控系統;2.電解槽;3.加液筒;4.集氣罐;5.助燃劑筒;6.電接點壓力表;7.防回火器;8.焊割具;9.水洗器;10.集氣筒;11.水氣回流裝置。
實施例由
圖1可知,一種高效安全型水電解氫氧焊割機,包括外殼、外殼內的電控系統1、電解槽2、給電解槽2加液的加液筒3、收集電解槽2產生的氣體的集氣罐4、氣體流經助燃劑筒5、電接點壓力表6、防回火器7進入焊割具8,所述助燃劑筒5之前設有進氣口在液面下、出氣口在液面上的水洗器9,水洗器9與助燃劑筒5之間設有集氣筒10,集氣筒10的出氣管伸入助燃劑筒5的液面以下,助燃劑筒5的出氣口位於液面之上,所述集氣筒10通過水氣回流裝置11與電解槽2相連。所述加液筒3位於集氣罐4與水洗器9之間,加液時液體通過集氣罐4進入電解槽2,電解時氣體通過加液筒3進入水洗器9。工作時,先將加液筒3中的液體通過集氣罐4加入電解槽2中,然後接通380V電源,經過電控系統1整流後加在電解槽2上,電解產生的氣體經過集氣罐4和加液筒3,進入水洗器9,水洗後的氣體流入集氣筒10,氣體中的水蒸汽從集氣筒10通過水氣回流裝置11回入電解槽2中,集氣筒10中出來的氣體進入助燃劑筒5,攜帶有助燃劑的氣體通過電接點壓力表6進入焊割具8中。電接點壓力表6的作用是當管路內部氣體壓力到達一定程度時,它會停止電解工作。由於本實用新型在氣體的流經過程中設有水洗器9,電解槽2中產生的氣體經水洗以後比較純淨,不再含有電解液,不會產生腐蝕管道和漏電現象。由於本實用新型的助燃劑筒5在進氣管(集氣筒出氣管)伸入液面以下,將氣體引入助燃劑液面下產生氣泡,促使助燃劑揮發,從而就省去了超聲波振動裝置,降低了成本。
權利要求1.一種高效安全型水電解氫氧焊割機,包括外殼、外殼內的電控系統1、電解槽2、給電解槽2加液的加液筒3、收集電解槽2產生的氣體的集氣罐4、氣體流經助燃劑筒5、電接點壓力表6、防回火器7進入焊割具8,其特徵在於所述助燃劑筒5之前設有進氣口在液面下、出氣口在液面上的水洗器9,水洗器9與助燃劑筒5之間設有集氣筒10,集氣筒10的出氣管伸入助燃劑筒5的液面以下,助燃劑筒5的出氣口位於液面之上,所述集氣筒10通過水氣回流裝置11與電解槽2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安全型水電解氫氧焊割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加液筒3位於集氣罐4與水洗器9之間,加液時液體通過集氣罐4進入電解槽2,電解時氣體通過加液筒3進入水洗器9。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高效安全型水電解氫氧焊割機,包括外殼、外殼內的電控系統、電解槽、給電解槽加液的加液筒、收集電解槽產生的氣體的集氣罐、氣體流經助燃劑筒、電接點壓力表、防回火器進入焊割具,所述助燃劑筒之前設有水洗器和集氣筒。該產品具有氣體純淨、工作安全、耐腐蝕和不滲漏等優點。
文檔編號B23K5/00GK2205273SQ9424213
公開日1995年8月16日 申請日期1994年6月21日 優先權日1994年6月21日
發明者楊仁明, 張培煜 申請人:楊仁明, 張培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