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適用於帶埡口孔道的錨具的製作方法
2023-09-24 02:17:35 1
專利名稱:一種適用於帶埡口孔道的錨具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適用於帶埡口型孔道的錨具(包括錨環和錨墊板),主要用於後
張法預應力混凝土孔道灌漿施工中。
背景技術:
目前,在土建行業後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施工中,使用橡膠抽拔棒所成型的預應力孔道一般為圓形孔或扁形孔,配套使用的預應力錨具為單一截面的圓形或扁形錨具。因為圓形孔道或扁形孔道泌水易造成在預應力筋材料下部的積聚,降低了灌漿材料的密實性,削弱了預應力筋與水泥漿的粘結強度。同時,還會增加預應力筋鏽蝕的危險性,影響到預應力體系的耐久性。專利號為ZL200710178301. 3、發明名稱為"預應力孔道灌漿密實裝置"的專利主要由帶埡口的波紋管及配套的接頭和端頭組成,它採用帶埡口型的波紋管來解決灌漿材料中的泌水問題。 對於埡口型的預應力孔道,單一截面的圓形或扁形錨具已不再適用,需要給出配套的錨具。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克服單一截面普通錨具的不足,提供一種適用於帶埡口孔道的錨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 —種適用於帶埡口孔道的錨具,包括錨環、夾片和錨墊板。錨環置於錨墊板的外埠,夾片置於錨環的錐孔內。 所述的錨環的截面形狀為橢圓形,其中心與錨墊板埡口下部孔道同心。 所述的錨墊板內孔道的橫截面形狀為埡口形,與帶埡口的橡膠棒或波紋管的形狀
相似;錨墊板埡口下部孔道的縱截面為喇叭形。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該錨具適用於帶埡口的預應力孔道;在錨下部分,水泥基灌漿材料泌水所產生的游離態的水位於錨墊板埡口上部的孔道中,而預應力筋和密實的水泥漿位於埡口下部的孔道中,從而能很好的保護預應力鋼絞線及其與錨環連接的部分,達到防止預應力體系腐蝕的目的。
圖l是錨環的主視圖。 圖2是圖1中I-I截面圖。 圖3是圖1中II-II截面圖。 圖4是錨環後視圖。 圖5是錨墊板整體示意圖。 圖6是圖5的左視圖。其中,1為灌漿孔,2為安裝孔。
3
圖7是圖5的右視圖。 圖8是圖6中III-III截面示意圖。 圖9是圖6中IV-IV截面示意圖。 圖10是錨墊板灌漿孔局部示意圖。其中,1為灌漿孔。 圖11是錨墊板使用狀態示意圖。其中,3為錨環,4為鋼絞線,5為夾片,6為錨墊 板,7為埡口上部孔道,8為埡口下部孔道。
具體實施例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種適用於帶埡口孔道的錨具,見圖ll,它包括錨環3、夾片5和錨墊板6 ;錨環3 置於錨墊板6的外埠,夾片5置於錨環3的錐孔內。 錨環3的截面形狀為橢圓形,其中心與錨墊板埡口下部孔道8同心。 錨墊板6,見圖5 圖ll,內孔道(埡口上部孔道7和埡口下部孔道8)的橫截面
形狀為埡口形,與帶埡口的橡膠棒或波紋管的形狀相似;錨墊板埡口下部孔道8的縱截面
為喇叭形。在錨墊板6的外端面上設灌漿孔1,與埡口下部孔道8相通。 所述的錨環3上設置有9個錐孔,與鋼絞線4相同,見圖1、2、3、4。 預應力結構施工中,利用螺栓通過錨墊板6上的三個安裝孔2固定在構件的模板
上,帶埡口型的橡膠棒或波紋管的上下部分分別從錨墊板6的埡口的上下部孔道中穿過。
澆築完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之後,拔出帶埡口型的橡膠棒形成帶埡口的預應力孔道或利
用波紋管形成預應力孔道。然後通過錨墊板的埡口下部孔道穿入鋼絞線4。鋼絞線4的端
部穿入錨環3,錨環3置於錨墊板6的外埠 ,通過夾片5和錨環3的錐孔將鋼絞線咬合住。
預應力鋼絞線4張拉後,從錨墊板的灌漿孔1中進行灌漿並封錨,完成預應力施工。
權利要求
一種適用於帶埡口孔道的錨具,包括錨環(3)、夾片(5)和錨墊板(6);錨環(3)置於錨墊板(6)的外埠,夾片(5)置於錨環(3)的錐孔內。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適用於帶埡口孔道的錨具,其特徵是錨環(3)的截面 形狀為橢圓形,其中心與錨墊板埡口下部孔道(8)同心。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適用於帶埡口孔道的錨具,其特徵是錨墊板(6)內孔 道的橫截面形狀為埡口形,與帶埡口的橡膠棒或波紋管的形狀相似;錨墊板埡口下部孔道 (8)的縱截面為喇叭形。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適用於帶埡口孔道的錨具,主要用於後張法預應力混凝土孔道灌漿施工中。該錨具包括錨環(3)、夾片(5)和錨墊板(6);錨環(3)置於錨墊板(6)的外埠,夾片(5)置於錨環的錐孔內。錨環(3)的截面形狀為橢圓形,其中心與錨墊板埡口下部孔道(8)同心。所述的錨墊板(6)內孔道的橫截面形狀為埡口形,與帶埡口的橡膠棒或波紋管的形狀相似;錨墊板埡口下部孔道(8)的縱截面為喇叭形。本發明解決了單一截面普通錨具的不足,該錨具適用於帶埡口的預應力孔道;能很好的保護預應力鋼絞線(4)及其與錨環(3)連接的部分,達到防止預應力體系腐蝕的目的。
文檔編號E04C5/12GK101787774SQ20101013156
公開日2010年7月28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23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23日
發明者周勇政, 張敏千, 朱力, 朱爾玉, 李學民, 楊金誠, 王燕珍, 程曦, 趙越 申請人:北京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