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因為什麼才和俄羅斯發生戰爭(一脈相承還是突發變異)
2023-09-24 05:53:00 1
簡單說來,蘇聯就是大號的俄羅斯,俄羅斯就是蘇聯另一種形式的再現。
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從誕生、崛起到最後的消亡,都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發展。
那麼作為繼承蘇聯大部分遺產的國家,俄羅斯和蘇聯有什麼聯繫呢?靜夜史認為,蘇聯是俄羅斯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今天的俄羅斯國土面積1707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而這些領土的取得,靠的是俄羅斯帝國在歷史上的瘋狂掠奪。
在被金帳汗國統治了250多年後,莫斯科大公國擺脫蒙古人的統治,開始陸續消滅統治自己的蒙古諸汗國,成為東歐草原上的霸主。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消滅拜佔庭帝國,俄羅斯宣布自己是第三羅馬帝國,是拜佔庭帝國的繼承者,從此沙皇成為俄羅斯最高統治者的象徵。
沙俄的擴張腳步,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從1582年開始,沙俄哥薩克騎兵越過烏拉爾山,向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瘋狂擴張,終於在1643年侵入黑龍江流域,幾乎完成了對整個西伯利亞地區的徵服。
在沙俄鯨吞西伯利亞的過程中,沙俄陸續消滅喀山汗國,西伯利亞汗國等一系列政權,對西伯利亞地區進行了野蠻的種族滅絕,並陸續向西伯利亞大舉移民,使俄羅斯族成為當地的主體民族。
19世紀沙俄徵服了中亞地區,其國土面積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峰。
但是瘋狂擴張土地的沙俄,經濟發展水平卻遠遠落後於西歐國家,在西歐各國陸續完成工業革命,全面進行技術的升級換代時,沙俄還在農奴制的枷鎖下蹣跚前行,即使解放農奴也未能使沙俄真正走向富國強兵之路,而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一戰之前。
一戰爆發前,沙俄和英法結成協約國陣營,對抗德奧為首的同盟國陣營。由於沙俄經濟孱弱,技術落後,在一戰爆發後,被德國打得潰不成軍,最終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二月革命。
而革命的火種一旦點燃就很難熄滅,僅僅過了半年多時間,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就推翻了二月革命建立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正式誕生。
十月革命的成功打破了馬克思預言的「共產主義革命必將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的論斷,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但因為沒有先例可以參考,所以蘇俄只能邊幹邊學。
作為長期流亡於西歐的無產階級領導人,列寧從一開始就將全世界範圍內的無產階級革命定為總目標,而十月革命只是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導火索。
列寧認為,應當支持世界上各民族建立自己的無產階級政權,並以平等自願的方式加入蘇維埃大家庭。
於是作為列寧無產階級革命的試驗場,俄羅斯境內的人口較多的民族在列寧的支持下,紛紛建立了自己的蘇維埃政權,並以加盟國的形式併入蘇維埃。
於是很多原屬於俄羅斯的領土被人為地分割出來,例如中亞五國、烏克蘭、白羅斯,雖然成為蘇聯後,俄羅斯的領土表面上並沒有遭受損失,但列寧的做法卻為幾十年後的蘇聯解體埋下了伏筆。
1924年列寧去世後,史達林成為蘇聯的最高掌權者。作為長期在俄羅斯基層工作的領袖,史達林對俄羅斯國情更為了解,對於無產階級革命的觀點和列寧大相逕庭。
史達林認為共產主義革命固然目標都是全世界範圍內的無產階級革命,但卻可以先將俄羅斯建設得更為強大,然後以強悍的軍事力量向外輸出革命。於是史達林執政時期,開始奉行和列寧完全不同的「大俄羅斯」主義政策。
根據列寧的設想,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各加盟國,以平等自願的形式加入蘇維埃大家庭。而在史達林時期,大大拔高了俄羅斯的地位,使其他加盟國逐漸淪為俄羅斯的附庸。在這樣的情況下,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其他加盟國成為俄羅斯事實上的一部分。
這在客觀上鞏固了蘇聯大家庭,但卻讓其他加盟國越來越不滿。
史達林去世後,赫魯雪夫全面否定史達林,重新開始平等主義政策,對龐大的俄羅斯進行壓制,1954年將克裡木半島贈送給烏克蘭就說明了這一點。
而這種做法又讓俄羅斯更加不滿,加上赫魯雪夫的經濟改革歸於失敗,蘇聯經濟發展越來越舉步維艱,這使得龐大的蘇聯內部開始出現無法彌合的裂痕。
等到戈巴契夫無計可施,將改革重點轉向政治領域時,本就分崩離析的蘇聯更加一發不可收拾。葉爾欽作為蘇聯的掘墓人,帶領俄羅斯率先宣布獨立,直接架空了戈巴契夫為首的最高蘇維埃。
於是1991年12月25日,這個令西方國家為之顫抖的紅色帝國轟然解體。俄羅斯作為蘇聯大家庭中面積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繼承了蘇聯絕大部分的遺產。
當然,作為西方國家眾矢之的的對象,俄羅斯也繼承了蘇聯身上的全部仇恨。
蘇聯解體時,原屬於俄羅斯的中亞五國脫離俄羅斯懷抱。而且史達林時代,為加強對哈薩克斯坦的控制,史達林將大片俄羅斯族佔主體的土地劃給了哈薩克斯坦,這些土地在蘇聯解體後成為哈薩克的領土組成部分。
所以因為列寧的政策,俄羅斯在蘇聯解體過程中領土損失超過500萬平方公裡,綜合國力受到了空前的打擊。
今天的俄羅斯,雖然具有世界上最廣闊的領土面積,但相比蘇聯而言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