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住的蒙古包(遊牧民族的居所)
2023-10-19 20:03:37 2
遊牧民族的居所:蒙古包
草原之子 作品
~
遼闊的蒙古高原,蒼蒼藍天,茫茫原野,蒙古人的歷史源遠流長。「隨畜牧而轉移,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更是貫穿蒙古人的一生。
蒙古包是遊牧人家溫暖的居所,蒙古包是了解遊牧蒙古人的窗口。2015年7月1日,蒙古包被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為內蒙古十大文化符號並向社會公布。
說到蒙古包,不能不提這個名稱的由來。自古以來蒙古人和其他一些民族稱這種房子為「格日」,到了17世紀,因為滿族人把"格日"稱為「蒙古包」,蒙古包這個名稱被廣泛接受。
在古代,蒙古包被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據《黑韃事略》記載:「穹廬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廬或氈帳逐漸被蒙古包代替。
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包門朝南或東南開。包內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和12個哈那。
這一居所的早期形式曾被更早的亞細亞遊牧民族所使用,後來許多遊牧民族都使用過它或類似於它的住屋。
以木桿兒為主要支撐材料的人類早期建築形式,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兩大流派:一種是中國鄂倫春人的傳統建築歇仁柱式(在鄂倫春語裡歇仁柱為「木桿屋」之意),即尖頂、用獸皮或樹皮、草葉子做苫蓋。
另一種是蒙古包式的,即穹頂圓壁,主要用毛氈做其覆蓋物。
蒙古包的中央設有供飲炊和取暖的火爐,煙筒從包頂的天窗出去(古時沒有火爐和煙筒,一般都是在帳幕中央生火,煙從天窗出去)。蒙古包地上鋪羊毛氈。包門口和火爐旁鋪以牛皮。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製作不用泥水、土坯、磚瓦,原料非木即毛。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的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是遊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它伴隨著蒙古民族走過了漫長的年代。
距今兩千餘年前,自匈奴時代起蒙古包就已經出現,一直沿用至今。經過幾千年,穹廬經過匈奴以後的多個民族傳承、改造,不斷適應所處的自然環境和遊牧生活,表現出其強大的生命力。
每到草長鶯飛之際,牧民們相繼挑選水草豐美的地方搭包放牧,自然形成一個遊牧部落群體。
帶著濃鬱特色的蒙古包,空間分三個圓圈,東西的擺布分八個座次。不僅八方都有安放東西的地方,正中還有安排香火(灶火)的地方。
呈圓形蒙古包對大風雪阻力小,下雨時包頂不存水,門小且連著地,雪不易堆積,網狀牆便於搬遷時摺疊,適合遊牧生活,這也許就是蒙古包的結構幾千年不加改變的原因吧。
蒙古包營造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蒙古包衍生的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也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少承載著蒙元文化和歷史記憶的遊牧部落越來越少見。如今,遊牧人家的居所大多已不再用蒙古包,而被更便捷、更堅固、更耐用的鐵皮木板房所取代。
那種用木料和皮毛為材料而製作的蒙古包,也為磚木、鋼鐵、水泥等現代建築材料所取代,並更多地出現在一些旅遊景區中。
而且,蒙古包的建築規模也越來越大,一些景區為方便旅遊團體集體聚餐,還搭建了可容納百人的現代大型蒙古包。
現在,隨著蒙古族遊牧習俗向定點放牧或舍飼半舍飼轉變,蒙古族人民幾乎完全定居在磚瓦房或樓房裡。那些傳統意義上的蒙古包只能在那些旅遊區才能見到了。
內蒙古旅遊攝影家協會
一份展示內蒙古旅遊攝影成果的在線讀物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或者投稿請給我們寫郵件吧
,